圈點錫林郭勒70年,這份成績沉甸甸

2019-09-17     錫林郭勒日報

9月17日,記者從內蒙古自治區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錫林郭勒盟專場新聞發布會上了解到,新中國成立70年來,在黨的民族政策光輝照耀下,在自治區黨委的正確領導下,各族人民守望相助、團結奮鬥,譜寫了經濟社會繁榮發展的嶄新篇章。

經濟綜合實力大幅提升



錫林郭勒盟地區生產總值由建國初期的2117萬元,增加到2018年的813.9億元,比1949年增長3844倍,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突破1萬美元,高於全國、全區平均水平。地方財政收入由建國初期的189萬元,增長到2018年的76.2億元,增加4032倍。

——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

錫林郭勒盟經過70年的發展,三次產業結構由89.7:4.7:5.6演進為13.7:45.7:40.6,經濟發展方式發生深刻變化。



農村牧區經濟穩步增長,2018年末,牛存欄161.5萬頭,羊存欄1172.09萬隻,2015年錫林郭勒盟實施減羊增牛戰略以來,牛羊存欄比由1:9.97優化至2018年的1:8.61;2018年,牛肉產量12.8萬噸,羊肉產量16.1萬噸,鮮奶產量61.2萬噸,豐富的農畜產品為錫盟成為綠色農畜產品加工輸出基地奠定了夯實的基礎。



工業經濟由小到大,從弱到強,由單一向多元發展,錫盟至山東濟南、至江蘇泰州2條特高壓外送通道實現了「煤從空中走,電送全中國」,大莊園、額爾敦、羊羊牧業等現代肉食品加工企業和中蘊馬產業、順鑫鑫源肉牛育肥等產業化項目建成投產,多元發展的現代工業體系初見端倪。



到2018年,服務業增加值比1949年增長2.77萬倍,占GDP的比重由1949年的5.6%提高到2018年的40.6%,對全盟經濟的貢獻率提高到2018年的48.9%,服務業逐步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特別是文化旅遊業加快發展,錫林郭勒千里草原風景大道、中國馬都核心區建設和元上都遺址5A級景區創建加快推進。

——消費市場繁榮活躍

1949年全盟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0.11億元,1978年為1.76億元, 2018年達到280.18億元,70年來年均增長12.0%。2003年以來至今全盟城鎮和農村牧區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年均分別增長15.6%和13.5%,消費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撐力量。

——向北開放的橋頭堡

如今二連浩特和珠恩嘎達布其兩個對蒙國家一類口岸,是「一帶一路」和中蒙俄經濟走廊的重要節點,發揮著向北開放的橋頭堡作用。


生態環境顯著改善



新世紀以來,全盟林業建設每年以百萬畝以上規模推進,造林面積超過建國以來前50年總和的4倍多,森林覆蓋率由1.24%提高到7.56%,林草植被蓋度平均提高15%以上,實現了森林覆蓋率和草原植被蓋度「雙提高」,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積「雙減少」。



黨的十八大以來,錫林郭勒盟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紮實推進藍天、碧水、凈土行動,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治理,把60%左右的草原劃入生態保護紅線予以堅守,推出農區禁牧和沙地禁羊措施,全面實行牧草返青期休牧,組織實施國家規模化林場試點建設和渾善達克、烏珠穆沁兩大沙地綜合治理等重大生態修復工程,錫林浩特市建成區空氣品質優良天數比例達到97.1%,灤河大河口斷面和錫林河斷面水質均達到考核目標,生態保護建設成果持續鞏固擴大,祖國北疆生態安全屏障更加穩固。

城鄉面貌煥然一新



城鎮化率不斷提高,從2003年到2018年全盟人口城鎮化率提高了22.3 個百分點,達到65.74%。

農牧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特別是黨的十九大提出著力解決突出環境問題,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以來,農村牧區的人居環境明顯改善。



公路由解放初期的167.8公里提高到2018年全盟公路通車裡程達到20254公里,是建國初期的120.7倍,年均增長7.2%。

鐵路運營里程達到1526公里。




運營的支線機場2個,在建通用機場1個,推進前期工作的2個,盟內機場到周邊航空樞紐航行時間1小時左右,盟府錫林浩特與北京、瀋陽、呼和浩特的直線距離均在500公里半徑以內。

人民生活蒸蒸日上



——高質量推進脫貧攻堅

貧困發生率由2015年的3.72%下降到2018年的0.63%,5個區貧旗、1個國貧旗摘帽,剩餘2個國貧旗今年底摘帽。



——居民收入大幅增加

2018年,全盟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38299元,是1978年的140.29倍,年均增長13.2%;2013年農牧民人均純收入15706元,是1978年的109.83倍,年均增長12.5%。



——生活質量顯著改善

2018年,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28208元,是建國初期的173.1倍,年均增長8.1%;農牧民人均生活消費性支出14388元,是建國初期的148.3倍,年均增長7.9%。曾經遙不可及的「奢侈品消費」走入尋常百姓生活,2018年,全盟每百戶居民擁有家用汽車、電腦、空調的數量分別達到51輛、75台和18台,與建國初期乃至改革開放初相比,不僅有量的突破,更有質的飛躍。



——就業形勢穩中向好

2018年,全社會就業人數達到64.15萬人,是1949年的6.62倍,年均增長2.8%,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23%以下。



——教育事業蓬勃發展

1949年,錫盟文盲率超過90%,僅有小學教育,中、高等教育一片空白。經過70年發展,已經建立起較為完整的高等教育、高中階段教育、義務教育、學前教育、特殊教育的教育體系,學齡兒童入學率達到100%。截至2018年末,全盟有高等職業院校1所,中等職業教育學校12所,普通中學38所,小學67所。各級別專任教師1.05萬人,在校學生12.44萬人,分別是1949年的43.6倍和16.7倍,年均增長5.6%和4.2%。



——文化事業繁榮發展

2018年,全盟有文化站77個、文化館14個、圖書館14個、博物館16個。蒙古族長調、那達慕、勒勒車製作技藝等先後列入世界和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元上都遺址成為世界文化遺產,中國馬都、烏蘭牧騎發源地成為響譽全國的文化旅遊品牌。




——醫療水平不斷提高

70年來,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加強醫療衛生基礎設施建設,基本形成了盟市、旗縣區、蘇木鄉鎮、嘎查村四級醫療體系。截至2018年末,全盟共有醫療衛生機構1364個,比1949年的4個增加1360個,年均增長8.8%。衛生技術人員由1949年的43人增加到2018年的8398人,年均增長7.9%。



——譜寫民族團結新時代樂章

截至目前,全盟已創建國家級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單位3個,自治區級示範單位25個。2013年以來,全盟共有108個模範集體,160名模範個人受到國家、自治區和盟委行署的表彰,1個集體、4名個人獲 「烏蘭夫蒙古語言文字獎」殊榮。



七十年恢宏壯麗創業歷程,

七十年殷實雄厚產業積累,

錫林郭勒經濟社會事業發展

實現了滄海桑田般的華麗轉身。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csxIRm0BJleJMoPMlR1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