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現"超長潛伏期"?返程高峰出現了嗎?交通工具如何選座?專家釋疑

2020-02-18     科普蘇州

近日,有患者1月14日從湖北鄂州回到廣東珠海,2月12日病毒核酸檢測結果為陽性。對此,有人擔憂,是否存在「超長潛伏期」?14天隔離期結束後是否真的能自動解除隔離?

就上述問題,2月14日,廣東省新冠肺炎防控指揮部救治組專家、廣州市第八人民醫院感染病中心主任蔡衛平表示,公眾對「潛伏期」要有正確認識,不必過於緊張。同時,他建議,對於隔離人員,儘可能進行多次檢測

新冠肺炎「潛伏期」如何界定?

「潛伏期」指從患者感染病毒到出現首發症狀的時間,而非按核酸檢測結果為陽性來計算;必須是有症狀者才能界定「潛伏期」。

新冠肺炎患者的首發症狀不一定就是發燒,有些患者一開始只有輕微的呼吸道症狀,例如咽干、乾咳,之後過了一個星期或十天才發燒。例如珠海的一名患者,1月19日自駕到珠海,1月27日曾出現身體不適,自行服藥後緩解。他早期是有症狀的,只不過首發症狀在呼吸道,而發燒時間比較晚,「潛伏期」肯定沒超過14天。

是否存在「超長潛伏期」?

就是因為一些患者前期的症狀較輕,被忽略了。有沒有「超長潛伏期」現在不好說,即使有也是個案,不是普遍現象。按照目前情況,「14天潛伏期」的觀點可以維持不變,大家不必過於緊張。

目前隔離時間是14天,在這期間需要做哪些工作?

建議有接觸史或者從疫情重點地區回來的人,在隔離期間都應進行核酸檢測,且不止檢測一次。病例核酸檢測一次就測出陽性的機率在70%左右,經多次檢測才能更準確判斷。

因此,僅檢測出一次核酸陰性結果,其實不能作為排除疑似的條件。特別是對一些沒有症狀的人,其病毒量較少,一次就能測到的幾率相對較低。另外,要進行比較標準的取樣,有條件的地方可以做鼻咽拭,沒有條件的話就做咽拭檢測,但要真正在咽部取樣。一些在醫學觀察期的人,甚至可以去做肺部CT檢測。一些人可能沒有出現症狀,但通過CT卻發現了很輕的肺炎。

14天後,如果未出現症狀是否即可自動解除隔離?

按目前情況看,被感染者14天不出現症狀或者症狀輕微是有可能的。不能僅僅因為14天內沒發熱就完全排除,要避免單純憑症狀來解除隔離的做法。

但如果對所有隔離人員進行檢測,也要考慮到幾方面問題:一是工作量大;二要考慮會否增加暴露的風險。今後可以逐漸開放,讓一些專業的第三方公司參與這項工作。

核酸檢測的基礎上增加肺部CT檢測,以提高診斷準確率?

CT檢測可以解決一些問題,但不能解決全部問題。肺部炎症有可能是其他原因引起的。CT不能做病原學診斷,只能做臨床診斷。

增加CT檢測,是多了一個檢測的手段而已。未來可能還會有抗體檢測,但也只是多了一個供參考的診斷手段。各種檢測方式都有自己的盲區,多種檢測方式疊加才能減少漏洞。

據預測,從2月19日到本月底,全國旅客發送量將達到1.6億人次 ,日均1455萬人次。那麼坐飛機、乘火車怎麼選座?途中發熱怎麼辦?

(別擔心!速速查看下圖)

編輯:銘銘

本文編輯自:科普中國、人民日報

科普蘇州

ID: kepusuzhou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cs4mWHAB3uTiws8K829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