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崢新片《囧媽》,揭開了千萬中國家庭的遮羞布

2020-01-29   新真知


01


受新型肺炎的影響,今年應該是最沒有年味的春節。


為了避免交叉感染,絕大多數人都乖乖在家待著,空氣中都瀰漫著一股焦慮和緊張的情緒。


這時候,徐崢把原本計劃院線上映的電影——《囧媽》,當做福利免費請大家看,對風聲鶴唳的我們來說,這著實能帶來一絲安慰。


聽說很多人看過《囧媽》之後,首先爆笑不止,然後哭得稀里嘩啦,我也不例外。


徐崢新片《囧媽》,揭開了千萬中國家庭的遮羞布

徐崢飾演的徐伊萬是一個有錢卻失意的中年男人,一邊和妻子鬧離婚,還因為專利的問題爭執不休;另一邊在去俄羅斯的火車上,和母親大吵大鬧爭執了6天,一度瀕臨崩潰。


原因無他,只有兩個字:控制。


徐崢說:「越是親密的人,越是愛的人,越容易產生分歧。可我們的出發點,都是對彼此的愛。」


真正的愛,是接納和尊重,而不是控制和改變。


02


徐崢在劇中的媽媽,簡直是中國式媽媽的翻版。


總是覺得兒子吃不飽,無論兒子是在打電話還是看手機,總是不停地往他的嘴裡塞東西,什麼紅棗、小番茄,甚至甚至一整個雞蛋;


對網上的養生和保健偏方深信不疑,為了讓兒子申時(下午15-17時)排尿,不停地給他喝果汁、薏仁水以及各種飲料;


對兒子的生活總是過分關心,不允許兒子看手機,說是會得老年痴呆;隨時隨地給兒媳打電話,不相信二人獨自解決問題的能力。


甚至一直追問兒子為什麼還沒有要孩子,直戳兒子的隱私:


「你們現在還住在一起嗎?」


「住在一起啊。」


「住在一起為何孩子出不來呀?那種事不做了嗎?」


「媽,是不是那種事,我也要向你彙報呀?」


徐崢崩潰地問:您為什麼要這麼對我呀?


「因為我是你媽呀!」


在現實中,很多父母也是如此。他們為孩子規劃好人生,讀什麼學校、選擇哪份工作、找什麼樣的人結婚、何時生二胎......


他們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計劃和願景前進,最好像精確的時鐘一樣,不要有一分一毫的誤差。


他們百分百相信自己是對的,提出的生活方式和人生建議,都是為了他們好。


真的是為了子女好麼?


不是,他們並不是為了子女,而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控制欲。


心理學博士Joy Liu也講過一件事,她母親是一個控制欲很強的人,而Joy Liu又不是那種凡事就順從的孩子,所以兩人經常會發生一些摩擦。


研一時,Joy Liu決定放棄土木工程專業,轉攻心理學。母親很生氣:「你想氣死我啊!」


因為她無法接受女兒的「不聽話」,總想讓女兒按照自己既定的路線來。


從此以後,她每次給Joy Liu打電話就說:


「因為你,我又病了。」

「因為你,我昨晚又失眠了。」

「如果你不這樣,我心情就會好很多。」


後來,攻讀心理學的Joy Liu慢慢懂得,「原來我們在想去控制別人的時候,通常是因為自己不具有穩定自我價值感,需要通過別人的語言和行為來肯定或安慰。所以我們想去控制別人:既然我是因為你產生這樣的負面情緒,所以你要改變,這樣我的心情才能變好。」


《奇葩說》中說:任何絕對地告訴你「我是為你好,且不容辯駁,都是值得警惕的。」


每一個希望控制別人的人,都是因為對自己有所失望,所以寄希望掌控別人,來實現自己的滿足感。


03


心理學大師米紐泰有句話:我是你的獄卒,也是你的囚徒。


這句話用來形容控制欲強的家庭,尤為合適。他們不是和諧的親子關係,而是反抗——壓制——再反抗——再壓制的負反饋模式。


這哪裡是愛啊,這分明就是拉仇恨啊。家長們希望孩子們活成自己期望的樣子,卻不知道孩子們不喜歡被安排的生活。


長期被控制的孩子剛開始會奮起反抗,為奪回自己人生的主動權而抗爭到底。


有的人成功了,但他們的童年並不美好,和父母的關係也並不和睦,因為他們是從小和父母爭吵抗爭著長大的,留下的都是不好的回憶。


也有一些人,他們看到自己的力量被反撲,逐漸放棄了抵抗,選擇妥協,對父母聽之任之,失去了對世界的好奇心。父母如果對孩子不滿意,孩子就會反問:「我變成現在這樣,還不是你造成的麼?」


無論哪一種選擇,都是兩敗俱傷,我們和父母的角斗,沒有贏家。


帶著強烈控制欲的愛,不是真正的愛,而會給雙方帶來深深的害。


心理學家李雪在《當我遇見一個人》一書中講過一個真實案例。


上海海事一位女研究生自殺了,原因就是母親極度的控制欲。


她的母親把活著的希望全部寄托在女兒身上,無論女兒走到哪裡,都緊緊地跟著她。30多歲的女兒,一步步地按照母親的要求,不談戀愛,沒有朋友,她好像成了母親的傀儡,想擺脫而又不得。


最後,抗爭失敗、無法求得自由的女研究生只能通過自殺獲得解脫,母親特別後悔,但已為時已晚,讓人唏噓不已。


李雪老師說:「一個身體只能承受一個靈魂,如果父母的控制密不透風,孩子實際上已經精神死亡。」


倫敦大學的科學家發表在《積極心理學期刊》的一項研究中發現:父母的控制行為和孩子以後生活中的心理健康問題之間存在關聯,家長控制欲過強,長大後獨立性較差,依賴性較強,幸福指數較低。


被父母過度控制的孩子,就像一直被囚禁在籠中的鳥,渴望自由而不得。父母給予的愛,是牢籠,也是傷害。


父母控制欲的手伸向哪裡,孩子一生都將在那裡體會到痛苦。

04


這部電影,看上去是一部喜劇電影,其實背後反映了父母和子女破裂又和解的深刻哲理。


多少中國家庭都在經歷這些?

北大高材生王猛12年不回家,拉黑父母6年,發萬字長文控訴自己的父母,就是因為父母小時候對他的肆意操控;


演員朱雨辰的母親,每天早上4點給兒子熬梨汁,全面監督兒子的飲食和生活,甚至干預兒子的所有戀愛;


電影《狗十三》中,女主角李玩不喜歡牛奶,卻總被人逼著喝下去;喜歡物理,卻被家人強迫改成英語學習小組。

最後,孩子們或許成為了高材生、明星,擁有看上去很體面的工作和幸福的家庭,實際上呢?孩子們的內心都會有缺失,那是他們畢生的遺憾。


曾經看《奇葩說》,有一期辯論話題是這樣的:如果可以為孩子一鍵定製完美的人生,你會按下這個按鈕嗎?


有控制欲的父母會這麼做,但是孩子並不買單,因為,他們想要的,不是看上去完美無缺的人生,而是自己活出來的、豐富又精彩的人生。


哪怕路途並不平坦,那也是痛並快樂著。


在通往俄羅斯的6天旅程中,徐崢和媽媽經歷了一系列衝突,面臨生死考驗,通過促膝長談,最終和解。但還有很多父母和子女,關係依舊在持續破裂。

父母們,不妨放手吧,適當給孩子一點自由,是時候讓他們獨當一面了,你們也是時候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了。


心理學大師海靈格說,「幸福的家庭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家裡沒有控制欲很強的人。」


放手讓他們自由生長,讓他們按照自己的節律,讓他們成為自己理想中的存在,才是父母真正給予孩子的關愛,也是所有父母需要學習的功課。


想給所有不肯放手的父母提3點建議:


1,信任孩子,多鼓勵他,支持他,而不是看不過眼就自己搞定。


心理學「期待效應」認為,對孩子充滿了希望,相信他、鼓勵他可以不斷超越自己,他就會按照期待的那樣獲得成功。


鼓勵而不是打擊,支持而不是控制,相信而不包辦,才是對孩子最真摯的愛。


2,接納孩子的過失,接受他們普通的事實


沒有一個家長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但是我們很有可能面臨的一個現實是,絕大多數人都註定只是普通人。


平常卻不平庸,又有什麼不好呢?接受孩子們的普通,真的沒有那麼難。


普通也沒什麼不好,從內滋生強大的自信,對外生出溫柔的力量,這才是內心真正強大的力量。而我們作為家長,就是要培養孩子的強大內心。


3,不要把注意力過分集中在孩子身上,適當追求自己的人生。


很多人最怕父母說:「你是我唯一的希望」、「我要不是為了你」、「我也只有你了」......


這樣會給孩子很大的壓力,讓他們很小的時候就背負了太多,覺得是自己導致了父母的不幸,活得很壓抑,產生強烈的自卑感和不配得感。


其實,這並不怪孩子不爭氣,而是父母太過於關注孩子了。孩子有孩子的人生,父母也要開始自己的後半生啊。


影片的最後,徐崢的媽媽在全國各地巡演,根本沒空關心兒子吃了幾塊紅燒肉、吃了幾個聖女果、是不是申時排尿、有沒有和前妻復合......


不要把孩子當成實現自己人生目標的工具,我們的人生,還精彩著呢。


寫在最後


徐崢的電影《囧媽》在這個時候出現的剛剛好,因為特殊時期,很多人哪裡也去不了,工廠和企業延期開工,在家陪伴父母又會出現很多矛盾。


趁著這個時候,看看電影,跟他們說說心裡話,然後給對方一個深情的擁抱吧。


表達愛,其實真的沒那麼難;放手,也沒那麼難。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