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淒涼的詩詞有許多,愛情、親情、事業、夢想,求而不得、懷才不遇,詩人的夢幻筆觸,都可以把這些事寫得非常悲傷淒涼,但有一個詩人,他用詩記錄現實,那一段真實的歷史,讀來才最讓人感到淒涼。
這個詩人就是杜甫,他是詩聖,他的詩被稱作「詩史」。
1、
《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入門聞號啕,幼子飢已卒。吾寧舍一哀,里巷亦嗚咽。
這是一首五言古詩,長且難讀,但這首詩真正把安史之亂後,百姓生活的慘景、心繫百姓的品格、以及自己命運的不濟,描寫得非常深刻沉重。
開篇就說: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轉拙。許身一何愚,竊比稷與契。
真的是杜甫「笨拙」嗎?不是,他只是不願意像所謂的會處世的人那樣圓滑,因為他自比「稷與契」,都是為百姓而活的偉人。
可是,安史之亂後的大唐,根本不給他成為「稷與契」的機會,他被抓,然後逃亡,感動皇帝,又惹怒皇帝,以至於一家人都在饑寒交迫中度日。他最窮最落魄的時候,沒有跟家人在一起,不是不想,而是形勢所迫,他必須要把家人安頓在更穩定的地方。
等他尋找家人,與妻兒團聚的時候,歡迎他的不是妻兒的笑臉,而是嚎啕痛哭,因為,他的小兒子在饑寒交迫中,餓死了。
這還沒完,他說「吾寧舍一哀,里巷亦嗚咽」,他說,我寧可放下我自己的悲哀——試問,哪個做父母的,兒女死了能不悲哀呢?杜甫卻說,自己的悲哀可以放下,可是,你看這條里巷,百十戶人家,他們都在哭泣,他們為我的遭遇而哭泣,也為他們自己的遭遇而哭泣,因為這條巷子裡,有多少人家和我們家一樣,也餓死了親人啊!
我可以忍痛,不為幼子的死而悲哀,可是,我不能放下這整條巷子的悲哀,不能無視全天下黎明百姓的悲哀啊!
2、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里裂。
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
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
當時的大唐子民,到底有多窮,有多苦?
你看杜甫窮成什麼樣子了,一床被子蓋了多年,寒風一吹、冰雪一動,又硬又冷,跟鐵似的,但是非常脆,孩子睡覺一蹬腿,被子就這樣被踢裂了。
屋頂原本有茅草,被八月秋風吹落,又被熊孩子抱走了,連夜雨就像麻線一樣,一直從屋頂漏下來,外面大雨屋裡中雨,外面中雨屋裡小雨,實在不行,全家人都得到屋外避雨去——這不是郭德綱的段子,這是杜甫的真實生活。
你知道,杜甫一生,雖然沒有當過太大的官,即使當官,時間也不長,但好歹是個官,有固定工資,在成都還有朋友周濟,他都窮到餓死兒子。更何況那些一生都在耕種的普通百姓,他們靠天吃飯,比杜甫更慘的人,多的數不清。
3、
《百憂集行》
入門依舊四壁空,老妻睹我顏色同。
痴兒不知父子禮,叫怒索飯啼門東。
如果說《五百字》是死亡的淒涼,《茅屋》是饑寒的淒涼,那麼這首《百憂集行》,才是真正的,來自至親傷害的淒涼。
家窮如洗,四壁空空,夫妻對望,嘿,滿面愁容。
最讓人心痛的是:「痴兒不知父子禮,叫怒索飯啼門東」,兒子連父子之禮都顧不上了,指著老父親的鼻子罵,為什麼?因為餓,要吃飯。
古人講父子君臣,這是禮數,杜甫是書香門第之家,祖上世代為官,他們家的禮教,肯定是非常周到嚴格的了,在這樣的家庭,要餓到什麼程度,兒子才會不顧禮數,忤逆父親啊!
古人說「衣食足而知榮辱」,所有的禮教,在饑寒交迫面前,狗屁不是,一文不值!
但是杜甫又有什麼辦法呢?他早在《五百字》就說過:「入門聞號啕,幼子飢已卒」,他作為父親,面對兒子的怒罵乞食,根本沒有憤怒,只有悲哀,只有愧疚,他說我真是愧為人父啊:「所愧為人父,無食致夭折」。
在兒子的哭鬧怒罵聲中,杜甫回憶起自己年輕的時候:憶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黃犢走復來。十五歲那年,我還像個孩子一樣,身強力健,每天能爬樹一千回,摘棗子吃,那是多麼美好的生活啊!
我一生不肯低頭,不肯趨炎附勢,如今轉眼已經50歲,老啦!成日強顏歡笑,奉迎他人,真是悲哀!真是悲哀!悲哀!
杜甫為什麼能被稱為「詩聖」?這幾句詩就能看出來,因為他有自己的情感,又有自己的堅持的倫理道德,他還能把兩者結合起來,他像愛自己一樣,愛著國家和百姓。這樣的人不是聖,誰能成聖?
杜甫啊,杜甫!為之一哭!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cnchZ3MBd4Bm1__YPrq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