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中午,我做好飯了,女兒還沒起床。
為什麼?肯定是昨天晚上又熬夜打遊戲了唄。想到這兒,我氣不打一處來,厲聲喝斥她快點起床,下午2點還要回學校上課呢。
她終於爬起來了,卻像個剛從戰場上歸來的、被打敗的士兵一樣垂頭喪氣。
我真是不明白:「你說你躺了一上午,就算睡不好,也不至於這樣吧?」
她毫無徵兆地放聲大哭,讓我看她的手機螢幕。是初中同學跟她的聊天記錄,同學在勸她:你不要這麼墮落了好不好;天天熬夜打遊戲好嗎;你曾經那麼的優秀,看看你現在都成什麼樣子了?我好痛心!……
看到這樣的信息,我更加氣憤和痛苦:「就是,你為什麼要自甘墮落?為什麼不停地打遊戲?同學都這樣勸你,你自己還不想改變嗎?!」
她大聲吼:「我已經墮落了,還怎麼能變好?我已經墮落了成這個樣子了,怎麼好?我再也回不到從前的樣子了,我已經浪費了那麼多的時間,我的腦子已經壞掉了,已經被遊戲充斥了。你從沒試著幫助過我走出來,我自己根本就沒有能力走出來!」
我全身的血液都湧上頭:「我把手機摔碎了,你對遊戲就沒有念想了是吧?」我狠狠地把手機摔在地上,眼睜睜地看著它炸裂成兩片。
很快,我就後悔了!一是我感覺自己的做法太粗暴了,明顯地對孩子不尊重;二是經過這件事,女兒雖然不打遊戲了,但情緒並沒有好多少,我粗暴的行為不但沒讓她屈服,反而讓她更加叛逆。
直到這時,我才深刻理解到美國心理學家沙法麗.薩巴瑞博士那句話的意義:搶走孩子的手機,對他們大喊大叫,甚至扇巴掌,這些管教方式只會拖延問題,而不是解決問題。
是的,我用實際行動證明了沙法麗.薩巴瑞博士的觀點是正確的,問題並沒有得到根本性的解決。
我為什麼會失控?
當我把這次激烈的衝突向閨蜜哭訴時,她竟然說她也干過這樣的事。
事實上,很多家長都曾經做過類似的事情:沒收孩子的手機或者摔碎孩子的手機,在孩子的不良行為面前情緒完全失控。
我們不由自主地就會對孩子說出威脅的話:
你如果無節制地玩手機,我就沒收它;
你繼續這樣的話,就再也別想讓我帶你去度假;
你這次要是退出了前10名,不要跟我提任何要要求;
你若是不在限定時間內完成作業,我就不給你買那雙新鞋子。
可是,我們這樣做能收到多大的成效?結局多數是孩子懼怕我們的淫威確實老實了幾天,但是沒過多久又會故態復萌,我們又開始了新一輪的戰爭。
因為我們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只是利用父母的權威強壓住了孩子的表面行為,根源並沒有消失。所以,下一次遇到類似的事情,我們的反應可能還是如此失控,並不會改變多少。
既然這樣,我們為什麼老是採用這樣的管教方式?
- 因為我們從潛意識中認為孩子必須要受到紀律的約束,否則就會無法無天。
在我們的傳統文化中,孩子必須要有規矩,我們給孩子最高級別的表揚就是兩個字:聽話。
當孩子做出讓父母不滿意的行為時,父母有資格教訓孩子。我們認為孩子不夠聽話,只是因為我們的處罰措施不夠有力。
這幾天網上就發生了一個很典型的事例:百萬大V育兒博主粥悅悅將6歲的女兒單獨留在家裡一整天。具體經過可以看她的微博全文。
她對孩子的懲罰嚴重到置孩子的身心安全而不顧,自己卻不自知,還自信地認為這是對孩子的一次非常有效的教育,並起到了殺雞儆猴的效果,並得意地將自己的經驗之談推到大眾面前。
令她沒想到的是,她遭到了網友們的強烈指責,以至於不得不在微博上公開道歉。
從這件事上,我們其實可以看到一點自己的影子:孩子若沒有完成我們指定的任務,我們必須要採取手段讓她達到。實際上,我們大多數人從潛意識裡就篤定地認為:孩子必須要經過我們的嚴厲管教方能走上正確的道路,如果給他自由,他肯定會像撒韁的野馬一樣。
當孩子年紀尚小的時候,這種管教方式可能會看起來比較有效果,因為孩子能力弱小,他沒有反抗的能力。但對孩子隱性的傷害誰也無法檢測出來,甚至孩子自己也不知道。
當孩子長到青春期,有了與父母衝撞的能力,這種管教方式的效果可能會非常有限,甚至激化矛盾。
回想一下我們童年的經歷,父母是否這樣對待過我們?
我們的父母在養育我們的時候,並沒有學習任何科學的育兒方式,基本是依據經驗,延續了家族中一直以來的模式。
現代臨床心理學家普遍認為,一個成年人的關係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是他童年關係模式的再現。
美國心理學家沙法麗.薩巴瑞博士在《失控:孩子不聽管教怎麼辦》中也說:我們現在生活中的每一個衝突——無論是與孩子、配偶還是與其他成年人有關——在某種程度上,都是我們童年時代的再現。
在一定程度上,我們都是過去的奴隸,當孩子觸發了我們那些不愉快的記憶時, 我們就會爆發。就像有些在父母棍棒教育下長大的人,心裏面無比痛恨打孩子的父母,發誓等自己有了孩子後絕對不會這樣對待自己的孩子,但是,當他們真的有了孩子,卻很容易用父母對待自己的方式來對待孩子。
當孩子有不良行為時,我們該如何對待?什麼樣的行為需要我們去干涉、什麼行為可以給他自由?我們好像除了威脅和懲罰之外,想不出更好的辦法來對待。
說實話,為了更好地引導孩子成長,我讀過很多的育兒書籍,也在孩子身上動用了很多心思,也想尊重孩子的心理需求,但在具體事件的處理上,有時還是一籌莫展,甚至做出失控的行為。
當孩子有不良行為時,我們到底應該如何管教?
這是我一直在努力思考的問題,也是經常搖擺不定的問題。讀過沙法麗.薩巴瑞博士的《失控:孩子不聽管教怎麼辦》這本書後,我覺得很多問題找到了答案。
1、讓後果來教育孩子。
這裡所說的後果指的是自然後果,而不是外力加上的後果。
比如他今天晚上完不成作業,明天就會受到老師的批評;
他今天熬夜打遊戲明天早上起床晚了就會遲到;
他沒有認真學習,考試就不會取得好的成績。
在很多情況下,我們為了保護孩子,往往不會讓自然後果出現。
他磨蹭著不寫作業,我們會一遍遍地催促他完成,, 以免第二天受到老師的責罰和影響上課;
他熬夜打遊戲,我們心疼他的身體,心疼他浪費掉的那些時間,禁不住去禁止他;
我們不允許他不認真學習,我們擔心他一步趕不上,步步趕不上,會一直拿著小鞭子不停地催。
所以孩子並沒有真正的體驗到自然後果對他的傷害,所以他很難學會自我管理。
有的人肯定會問:如果我不管他的學習,任其自由發展,將來考不上一個好的大學,找不到好的工作,他的一生就毀了。這種後果也要讓他體驗嗎?
不是的。這種自然後果需要的時間太長,並不是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體驗到的。但是,我們有必要預先警告他,幫助他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會產生的後果。
那些存在危險的行為,我們也不能讓他來體驗。比如兩三歲的寶寶要衝到車水馬龍的大路上,比如小學的孩子要駕駛媽媽的汽車。
我們要讓孩子體驗的後果是那些不會引發人身傷害或者死亡的事情,比如兩歲的孩子要去動熱水,要自己上廁所,我們完全可以不做過多的干涉,讓孩子自己去體驗。他可能會燙到手;他可能會尿了褲子,我們可能有殘局需要收拾,但孩子肯定會有所收穫。
尊重自然後果,孩子們就會明白,他們的每個行為都會喚起一定的反應。
2、以共情和一致的方式設定界限。
讓自然後果來教育孩子,並不代表父母要對孩子放任自流,在日常生活、學習、親子關係中父母都需要給孩子設定界限。這個界限跟控制是不同的,它不應該受情緒的影響,它應該是一直都在那裡。也就是說,界限必須是實用、明確和一以貫之的。
比如,上學這件事情,除了生病或其他特殊的原因,孩子不願意去是不行的,抗爭沒用,商量也沒有用。
但是,在家庭中有些事情的界限並不是很清楚,比如孩子對父母不禮貌;比如孩子針對自己的權力奮起抗爭的時候,給這些事情劃定界限並不容易,甚至做起來非常難。
比如我現在面臨的的女兒使用手機的問題,如果我認為她沒有管控自己合理使用手機的能力,我不應該給她買手機,哪怕她今天很懂事,考試成績很好,我也不能夠一時心軟,放棄原則。
如果我信任她,給她買了手機,那就應該提前設定好玩遊戲的時間,並監督她遵守,讓她養成良好的習慣。
而不是時而放任自流、時而嚴格管控,以至於讓她無所適從。
確定界限很難,維護界限更難,它需要我們努力維護,付出毅力,即使在偶爾的逾越之後也還能始終如一地堅持下去。
3、接受孩子的本來面目。
不知道你是否有過這樣的想法:
我的孩子怎麼會不喜歡吃魚呢?魚是這樣有營養的食物。
為什麼我的孩子如此不聽話?
我的孩子必須是優秀的,我不允許他學業落後或者一事無成。
我所有的努力都是為了讓孩子以後過上幸福的生活。
我們很容易這樣認為:我親生的孩子,我付出心血將他養大,他沒有理由不像我,他沒有理由不聽我的,他沒有理由不優秀。
事實呢?
他就是他,他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可能從理論上講,我們都很清楚這一點,但是實際上,我們老是想干預孩子的事情,一個很典型的事情就是面對孩子的學習成績。
我們學習了很多先進的育兒理念,也信奉給孩子「愛和自由」,不想給孩子一個名次和分數的限定,我們嘴上說:「只要你努力了,考多少分都可以。」
但是,傳統文化的影響,周圍環境的影響,社會的壓力,都讓我們在潛意識裡對分數存有一定的執念。當孩子帶著不好的成績回家時,我們很難掩飾自己面部表情上的失望情緒,讓孩子感受到我們真實的態度。
實際上,我們與孩子的一切衝突都源於我們自己潛意識裡的衝突。
就像我,一方面相信女兒的自制力:她能合理管控自己玩手機的時間;另一方面,她由此引起的學習成績下降令我難以接受;還有,當她的班主任斥責我讓孩子熬夜打遊戲、沒有盡到為人父母的責任時,我失控了:摔碎了她的手機。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以為自己全心全意愛孩子,永遠支持他們,卻意識不到在很多情況下,我們遵從自己潛意識中的感覺,去干擾孩子的想法和生活方式。
改變自己很難,尤其是對那些深藏在我們潛意識層次的那些觀點,但是,為了孩子更好地成長,為了我們家庭的和諧,同時,也為了讓世界更加美好,我們必須要經常反思,用更科學的理念來養育孩子,讓孩子最終成長為他自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cn8FiG8BMH2_cNUg1L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