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我國古典詩歌史,似乎大部分詩人,都會感慨時光易逝,年華易老。如陶淵明《雜詩》中的「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李白在《短歌行》中的:「白日何短短,百年苦易滿」,朱熹《偶成》中的「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這一首首詩篇無不告訴我們青春的日子容易逝去,但仔細一想,當我們明白的時候,卻已經邁入了中老年。
那麼問題來了,當你在自己所在的行業,遇到比你優秀,還年輕的人,你是選擇服老,置身事外,還是堅決不服老,奮發向上呢?由於種種因素,肯定會有不同的選擇。但今天還是想通過蘇軾的一首詞《浣溪沙·游蘄水清泉寺》,喚起大家對生活、對未來的嚮往和追求。它是蘇軾不服老的宣言,亦是蘇軾在被貶謫生涯中曠達樂觀的體現。
《浣溪沙·游蘄水清泉寺》寫於公元1082年,也就是宋神宗元豐五年,當時蘇軾因為「烏台詩案」,被貶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這首詞便是蘇軾在該年春天三月游蘄水(今湖北浠水縣)清泉寺時所作。在這首詞中,蘇軾通過對暮春三月明麗風光的描寫,表達了一種老當益壯、自強不息的精神。全詞即景抒慨,富有哲理,發人深思。
《浣溪沙·游蘄水清泉寺》
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凈無泥,瀟瀟暮雨子規啼。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
詞的上片三句,蘇軾主要描寫了清泉寺幽雅的風光和環境。它的意思是說,山下初生的蘭芽浸潤在溪水中,松間的沙石小路經過了春雨的沖刷,潔凈無泥。傍晚時分得瀟瀟細雨中,則傳來了杜鵑的啼叫聲。對於久經宦海沉浮的蘇軾來說,這一派充滿畫意的光景,無疑可以滌去官場的惡濁,透露出蘇軾熱愛自然的情懷。
而就在這樣一個充滿詩的情趣,春的生機的環境中,蘇軾靈感乍現,迸發出使人感奮的議論:「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即誰說人老就不會再回到年少時光呢?你看看,那門前的流水尚能向西奔流呢,所以,不要在老年的時候,去感嘆時光的易逝。
當然,我們的青春是不可能再回去了。畢竟青春對於每個人來說,它只有一次,正如古人所說:「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時」。這也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但蘇軾這裡的言外之意,卻是說人在年老的時候,依然可以有老當益壯,自強不息的精神,煥發出青春年少的光彩。
「白髮」、「黃雞」,在古典詩歌中,常常被詩人用來比喻世事匆促、光景催年。如白居易《醉歌》中:「誰道使君不解歌,聽唱黃雞與白日。黃雞催曉丑時鳴,白日催年酉前沒」。很明顯,蘇軾在這裡是反其意而用之,即希望人們不要徒發自傷衰老之嘆。
對於蘇軾來說,這顯然是他不服衰老的宣言,是他曠達樂觀的體現。對於我們來說,這可以看成是蘇軾告誡我們,無論年齡有多大,不要失去對生活、對未來的嚮往和追求。尤其蘇軾這些話,還是在他貶謫生活中道出來的,可見蘇軾是以親身經歷,發出的富有哲理的人生感悟。
綜觀蘇軾的這首詞,最後7字「休將白髮唱黃雞」是名句,它所蘊含的老當益壯、自強不息的精神,以及曠達樂觀的人生態度,無不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對於如今已是中老年的我們來說,無疑這首詞更值得一讀。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