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佳山民俗博物館開展

2019-08-05     宜賓日報

夕佳山民居主建築。馬恆健 攝

歷史現場

1988年10月19日,全國第二家民俗博物館——位於江安縣城東南25公里的四川省夕佳山民俗博物館正式開展。

事件回溯

始建於明萬曆四十年(1612)的夕佳山古民居,系由江安縣南鄉土著席姓家族選址建造的私宅。初始,規模不巨。後來,湖北江夏黃應江之子黃飛玉,隨「湖廣填川」移民活動,來到江安縣夕佳山,從席姓家族手中購得夕佳山住宅,並經過200多年的不斷修茸,使其至臻完整。

黃氏宗族以農耕為本,飽學儒書,對民間「三奇「(即奇書、駿馬、佳山)尤有興趣,因這一帶自然環境優美,則取名「夕佳山」。其後,黃氏宗族繁衍,曾於1701年,對夕佳山民居有過較大規模的擴建。於清咸豐已末年(1859年)九月二十八日,黃應江之八代孫黃學海又擴建、重修。黃學海為人好養樂施,博學書才,精通藝術,在他重修夕佳山時,特邀川南著名工匠大師曾備儒主持營造,使夕佳山民居的建築風格進一步得到發展和完善。其後,黃氏宗族之九代孫黃希孟、十代孫黃中美也曾在光緒年間對夕佳山有過維修和擴建。民國19年(1930年),黃氏宗族之十一代孫黃大椿擴建怡園和兩幢賓客樓(陽樓)。至此,夕佳山民居已具川南民居風格。

江安解放後,民居及其四周上百畝的山林,收為國有財產予以保護。其後,夕佳山民居曾先後作過江安縣安北鄉人民政府駐地、江安縣留耕區糧站倉庫和中共江安縣委黨校校址。

1986年,經江安縣人民政府決定,劃歸文物部門予以保護。

1988年,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利用民居建立「四川省夕佳山民俗博物館」。

事件延伸

1991年10月,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夕佳山民居為四川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96年11月,國務院批准夕佳山民居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6年,夕佳山民居被評為國家4A級風景名勝區。

四川省夕佳山民居距今已有400餘年歷史,是我國保存完整度極為罕見的民居建築群,建築格調奇特,它融明清和近代建築風格為一體,被譽為中國民間建築化石,典型的莊園式布局,亭台樓閣,雕窗刻柱,園苑廳堂,大小四合院形成房屋108間,豐富的傳統文化內涵和地方文化特色,吸引了國內外眾多遊人。

本文由鍾實 宜賓日報記者 陳戎 整理

(史料內容由中共宜賓市委黨史研究室 宜賓市地方志辦公室提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ckprcmwBvvf6VcSZXv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