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安公安——70 年,穿越光影歲月的「公安記憶」

2019-10-01     平安永安

9月20日,在永安市公安局退休幹部鄭玉星家裡,一枚枚勳章、一張張獎狀記錄了他曾立下的屢屢戰功。81歲的他,自18歲踏入公安隊伍以來,跟著新中國一起見證了跨越數十年的「公安記憶」。

科技強警、創新強警,從傳統走向現代、從靜態走向動態,從單向管理走向多元服務,70載春華秋實,永安的公安工作經歷了深刻嬗變。時代在變,技術在變,一代代永安公安幹警接力前行,服務群眾的初心不改。

五六十年代:辦案靠「腿勤、眼勤、手勤」

1956年3月,鄭玉星通過招考,從老家莆田來到永安,進入當時的永安專署公安處勞改科工作,之後他擔任過永安公安局戶籍民警、治安股股員、刑偵股副股長、城關分局治安股長、公安局副局長、政委等職務,直到1999年退休。

1964年,鄭玉星作為全省「五好乾警」代表,獲得了福建省公安廳的表彰。為了表彰他長期艱苦奮戰在公安戰線上,兢兢業業,恪盡職守,為維護社會治安,保衛社會主義建設所作出了貢獻,1990年,省公安廳為他頒發了榮譽證書。

鄭玉星回憶說,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汽車、自行車、電話都是稀罕物,交通、通訊很不方便,出警全靠一雙腿。那時候,沒有電腦、相機、執法記錄儀這些工具,全靠「爛筆頭」做記錄,練就了他們的好記性。

1957年至1959年,鄭玉星作為城關派出所的戶籍民警,靠著腿勤、嘴勤、眼勤、手勤,經常深入轄區大街小巷了解民情,哪座房子住著哪些人,他都門兒清,全記進了腦子裡。為了加強對轄區反革命、壞分子等重點人群的管理,他還發動了治保主任、鄰里群眾等力量,採取「三人監督一人」的方式,對重點人群重點監管。

在漫長的公安生涯,鄭玉星參與過不少案件的調查偵破工作。上世紀70年代之前,技術手段落後,科技含量低,在獲取犯罪線索、收集證據等方面,為破案增加了不少難度。鄭玉星說,他們當時辦案全靠一個「勤」字,勤跑、勤問、勤觀察、勤動腦,不放過任何一個蛛絲馬跡。

1963年,永安有個村發生了一起兇殺案:一 60歲煙農砒霜中毒身亡。經過用心勘驗現場,大量走訪調查,謹慎分析研判,鄭玉星和同事們發現在數十公里外的另一個村子,村民蘇某存在嫌疑。這之後,他們又在兩個村之間多次奔走,進一步調查分析,最終在蘇某家的穀倉,從煙葉、麻袋及扁擔的標記上,尋到了蛛絲馬跡,確認這些物品正是死者家中不翼而飛的東西。後來,他們又從蘇某家中搜查到了砒霜。

因為當時交通、技術等條件限制,這起案件花費了不少時間精力,歷時2個月才得以告破。在嚴密的證據鏈面前,蘇某供認不諱,並交待了1948年自己實施的另一起搶劫殺人案。

改革開放:「刑技」為破案注入「核心科技」

上世紀70年代以後,隨著科技的發展,刑偵技術手段不斷豐富,幫助破案提高了效率。特別是到了近一二十年來,公安打擊犯罪從手段到技術和設備,更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1997年,西洋派出所民警正在受理群眾報警

永安市公安局刑偵大隊副大隊長萬毅從警30多年,他清晰地記得,上世紀90年代初,破案工具還就依靠「老三樣」:一把刷子、一個盒子、一台照相機。

「盒子裡面裝一些銀粉、銅粉,用於指紋提取,再把現場信息用膠片相機記錄下來。」萬毅說,當時畫現場圖和做筆錄都是直接寫在白紙上,到2006年才開始有專門設計好的黃皮本用來記錄,而真正出現大變化的是2014年,我們帶上平板電腦,方便直接將現場圖精確錄入。

科技的發展,帶來了指紋識別系統、視頻偵查實驗室、人像比對系統、DNA實驗室、電子物證實驗室以及不斷更新充實的大數據,這些技術和設備使得打擊破案更加快速,更加精準。

辦案勘察現場

「現在,一枚指紋短時間內便可以和資料庫里所有指紋信息比對一遍,篩選出相識度高的指紋,再人工核對,排除不符合的指紋,一般半小時就能搞定。」在永安市公安局刑偵大隊技術中心,工作人員指著電腦螢幕上的兩枚指紋說。

「以前沒有資料庫,我們只能靠人力。2002年,我們為了比對一枚指紋,動用了3位民警,花了幾個月時間,將檢材和樣本對比看了幾千遍,才確定嫌疑人身份。」回想過去的技術受限,萬毅很是感慨。

1993年,一起命案的嫌疑人孟某潛逃,公安機關多方調查取證,除了掌握到孟某於1984年在法院文書中留下的一枚殘缺指紋外再無線索。直到2011年,早已移居廈門、改名換姓的孟某,因辦理出國手續,這才進入公安的視野。經過指紋比對,公安機關確定他便是殺人嫌犯孟某,孟某終於被抓獲歸案。「如果沒有大數據平台,類似這樣的案子很難偵破,犯罪嫌疑人也就逍遙法外了。」萬毅坦言。

2002年,萬毅人工比對指紋

涉案財物是辦案的重要物證。但在過去,只靠人力管理,容易存在疏漏,出現「調包」現象,給案件偵辦帶來阻礙。

近年來,永安市公安局依託「一個大隊+三個中心」,即以法制大隊為龍頭,下設受案中心、案審中心、涉案財物管理中心,形成了全方位、無死角的法制監管「封閉圈」,實現了涉案財物從案件偵辦事後監督、事中監督到全鏈條執法監督管理的轉變。

「現在,我們依託省廳執法辦案平台、執法監督平台和永安市涉案財物管理系統,由辦案民警將涉案財物信息錄入警綜平台,再申請移交管理員入庫管理,涉案物品拍照存檔,並存放至相應區域,做到一物一條碼、一物一照片,實現扣押與管理有機分離。」永安市公安局法制大隊大隊長劉祺說,管理員同時建立虛擬倉庫,實現網上網下同步管理,「精細化、信息化管理,讓財物從哪裡來,去了哪裡,一目了然。」

此外,管理系統還能自動生成保管登記表、調用登記表、物證移交保管清單等台帳,以及自動提醒管理員、辦案人員在法定期限內及時處理。

新時代: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

1986年,永安交通監理站「變身」為交警大隊,從原來的省交通廳公路局主管,正式成建制地劃歸永安市公安局管理。

今年80多歲的朱祥根老人,是永安市公安局交警大隊第一任大隊長,當時只有10名交警。他回憶說,在那個年代,整個永安的車輛並不多,小車更是屈指可數。車輛登記、掛牌等很多業務都是靠交警手工辦理,道路交通沒有電子監控,全靠交警人工監控指揮。

「車輛保有量發展很快,交警隊伍不斷壯大,車管措施越來越先進和規範。」這是30多來年,朱祥根老人感受到的最大變化。

「讓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一直以來,永安市公安局交警大隊不斷推進車駕管業務改革,這是改革過程中最深入人心的一句話。

「我是外地戶口,駕駛證丟了,請問補辦需要什麼材料?」市民林先生在永安市交警大隊駕管窗口諮詢。他本想下次帶齊資料再來辦理,沒想到工作人員告知他只需攜帶身份證就可以直接辦理,他驚喜萬分。

「這要是在幾年前就麻煩多了,要提供暫住證、證件遺失的書面聲明、證件照、身份證複印件、申請表等各種材料。而現在,只要提供身份證,我們這裡就能自動讀取、高拍掃描或免費複印,原先需要申請人填寫的紙質表格,現在由窗口工作人員直接採集信息、列印表格後,申請人簽字確認便可。」永安市公安局交警大隊車管中隊中隊長宋雪梅介紹。

宋雪梅在車管業務窗口工作15年了,見證了交管業務的多次便民改革。她說,交警大隊還在辦事大廳設置了自助服務區,提供補換領駕駛證、車輛選號、信息變更、交通違法處理等自助服務,實現身份認證、受理審核等全過程自助辦理,節約了市民排隊等候的時間。

2004年以來,永安市公安局交警大隊還積極延伸農村交管服務,採取「流動車管所」的形式,簡化手續,定期下鄉開展「一站式」服務,不僅摩托車駕駛證考試服務送上門,農民辦理摩托車年檢、補證、補牌等業務,同樣不用進城,在「家門口」就能完成,這為他們尤其是偏遠鄉村的農民省了不少麻煩。

70年風雨兼程,70年砥礪前行,70年,一代又一代的公安民警,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用青春和奉獻,維護著社會的平安穩定。時光如梭,光影變幻,變化的是民警工作的桌椅板凳、技術裝備、服務環境,不變的是他們忠誠、堅毅、奮進的錚錚鐵骨和「保民平安、為民服務」的永恆誓言。

來源:三明日報

永安公安

編輯:晴 天

審核:警公科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chX6hm0BMH2_cNUg_eg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