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怪增產套餐都有它,吡唑嘧菌酯原來有這麼多好處

2019-08-01     果樹小百科

農業助手



吡唑醚菌酯是兼具吡唑結構的甲氧基丙烯酸酯類殺菌劑,1993年由德國巴斯夫公司發現,2001年登記並上市,目前已用於100多種作物上。由於該化合物優異的殺菌防治譜,尤其因具有調節作物生長,促進植物健康的差異化特點,在國內市場取得較為良好的市場反響。

什麼是甲氧基丙烯酸酯類殺菌劑?

嘧菌酯、醚菌酯和吡唑醚菌酯 圖片來源:caizigff

甲氧基丙烯酸酯類殺菌劑是一種仿生殺菌劑,也許很多人對它不太了解,但說到此類殺菌劑的代表:嘧菌酯、醚菌酯和吡唑醚菌酯,大家一定不陌生。

從上圖的化學結構來看,除綠色部分修飾基團的不同,它們都具有甲氧基丙烯酸酯基團(紅色圈出部分)。

嘧菌酯

殺菌譜很廣,對子囊菌、擔子菌、半知菌和卵菌綱中的大部分病原菌有效。

醚菌酯

殺菌譜不如嘧菌酯廣,但對白粉病等特效。

吡唑醚菌酯

相對抑菌活性最強,具有較強的抑制病菌孢子萌發能力,對子囊菌類、擔子菌類、半知菌類及卵菌類等植物病原菌有顯著的抗菌活性,且具有潛在的治療活性,可用於防治多種作物真菌性病害。吡唑醚菌酯在植物體內的傳導活性較強,可改善作物生理機能,增強作物抗逆性。

這三個化合物都具有保護、治療、剷除的作用。最大的區別在於醚菌酯較其他兩個移動性差一些,吡唑醚菌酯較前兩個活性高一些,嘧菌酯滲透性更強一些。

此外,甲氧基丙烯酸酯類殺菌劑還有如肟菌酯、啶氧菌酯、氟嘧菌酯等,這裡就不逐一介紹了。

吡唑醚菌酯的作用機理及方式

線粒體呼吸鏈 圖片來源:中國生物器材

作用機理

通過阻止細胞色素b和c1間電子傳遞而抑制線粒體呼吸作用,使線粒體不能產生和提供細胞正常代謝所需要的能量(ATP),最終導致細胞死亡。所以它也被稱為呼吸抑制劑。

作用於線粒體呼吸的殺菌劑較多,但苯氧基丙烯酸酯類殺菌劑作用的部位與以往所有殺菌劑均不同,因而對於已對甾醇抑制劑如三唑類、苯基醯胺類、二羧醯胺類、苯並咪唑類產生抗性的菌株有效。

作用方式

通過抑制孢子萌發和菌絲生長而發揮藥效,具有保護、治療、剷除、滲透、強內吸及耐雨水沖刷作用。

吡唑醚菌酯可以被作物快速吸收,並主要由葉部蠟質層滯留,還可以通過葉部滲透作用傳輸到葉片的背部,從而對葉片正反兩面的病害都有防治作用。吡唑醚菌酯在葉部向頂、向基傳輸及熏蒸作用很小,但在植物體內的傳導活性較強。

吡唑醚菌酯的主要劑型有:乳油、懸乳劑和水分散粒劑等。吡唑醚菌酯還可以製成液劑、油懸劑、可濕性粉劑、粉劑和膏劑等劑型。

吡唑醚菌酯的優良特性

殺菌廣譜

對幾乎所有真菌類(子囊菌綱、擔子菌綱、卵菌綱和半知菌類)病害都顯示出很好的活性,如麥類的白粉病、葉枯病、赤斑病、網斑病、黑腥病,水稻的稻瘟病、紋枯病,以及霜霉病、疫病等具有很好的活性,對疫病的防治更顯重要。

防治結合

具有保護和治療作用,並有良好的滲透和內吸作用,可以莖葉噴霧、水面施藥、處理種子等方式使用。

混配性較好

能與多種藥劑復配,與苯醚甲環唑、代森聯、烯醯嗎林等復配效果好,同時還具有增效作用。

植物保健,抗逆增產

吡唑醚菌酯除了對病原菌的直接作用外,還能誘導許多作物尤其是穀物的生理變化,如它能增強硝酸鹽(硝化)還原酶的活性,從而提高作物快速生長階段對氮的吸收。

同時,它能降低乙烯的生物合成,從而延緩作物衰老。當作物受到病毒襲擊時,它能加速抵抗蛋白的形成,與作物自身水楊酸合成物對抗逆蛋白的合成作用相同。

即使是在植物不發病的情況下,吡唑醚菌酯也可以通過控制繼發病和減輕來自非生物因子的壓力來提高作物產量。

吡唑醚菌酯使用注意事項

吡唑醚菌酯乳油藥害 圖片來源:191農資人

1.注意使用時機

吡唑醚菌酯的作用機理,在於抑制病原真菌呼吸作用過程中產生的能量,最終「餓死」病原真菌。正因如此,病菌死得很慢,藥效當然也相對遲緩。所以,這一類殺菌劑的使用時機一定要提前,要以保護劑的身份預防病害,或是在播種前、出苗後或定植的時候等病害發生初期用藥更能發揮出藥劑的優勢。

2.注意配合使用

吡唑醚菌酯是以防效和持效見長,速效和其他針對性的殺菌劑相比還是稍顯不足,最好是配合其他殺菌劑使用或者用復配劑。

3.注意使用次數

吡唑醚菌酯的作用位點比較單一,所以抗性起的比較快。在使用時一定要控制使用次數,以免加速抗性的產生。

4.注意發生藥害

強大的滲透性讓吡唑醚菌酯能很好地與葉片表面親和,大大提升防止效果和持效期,但要注意藥害的產生。尤其在作物幼苗苗圃期,作物生長旺盛且高溫高濕條件,吡唑醚菌酯使用濃度過高會有一定藥害風險。

吡唑醚菌酯的混配安全性相對較高,但是也不是絕對的高,如與乳油或有機磷農藥混配在冬棗、香蕉、芒果等果樹上使用會發生燒果現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cgHDWGwBUcHTFCnfAr6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