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厲害的人,都帶著情緒向上爬

2023-12-06     富書

原標題:真正厲害的人,都帶著情緒向上爬

文|蘇納(富書專欄作者)

如果你問我:「有什麼投資能避免打水漂,且源源不斷地產生復

在生活中,你是否有這樣的經歷?

因為工作不達標,在深夜裡焦慮地輾轉反側;日常生活中,時常會因為小事而不開心;被領導誤解後,就算滿腹委屈卻還是沉默不語……

焦慮、不開心、委屈都是我們比較常見的情緒,但總有許多聲音對它們視而不見,只想讓我們做一個成熟的大人,學會不露聲色地控制好情緒。

事實上,越是讓自己控制情緒,越會遭到情緒的反噬。

美國心理學家戴維曾說過:「情緒是我們獲得勇氣,毅力,幸福和成功的關鍵因素。」

生活中的喜怒哀樂等種種情緒,不僅和我們每個人息息相關,而且也能讓我們獲益良多。

只是許多人要麼選擇視而不見,要麼將情緒視作絆腳石,只有真正厲害的人,選擇與情緒共處,然後帶著情緒向上爬。

越抗拒,越容易陷入情緒牢籠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情緒穩定成為成年人的標籤:我們想方設法地控制情緒,不露聲色地隱藏情緒,卻始終沒有選擇撕掉這個標籤。

情緒穩定是成年人的人格魅力之一,但並不是唯一,當我們越抗拒情緒時,反倒越容易陷入情緒的牢籠。

弗洛伊德曾說:「未被表達的情緒永遠不會消亡。它們只是被活埋,並將在未來以更加醜陋的方式湧現。」

深以為然,長時間的情緒壓抑,看似平靜,實則內心滿是煎熬,令人難以招架。

在電視劇《加油,媽媽》中,女主角周南南就是這樣。

她是一位中年單親媽媽,不僅上有老,要照顧母親;而且下有小,孩子要升學,還要兼顧自己的工作。

壓力之大可想而知,可碰巧的是,屋漏偏逢連夜雨。

工作上被同事搶了客戶,家庭中母親因病去世,還要跟前夫爭奪孩子的撫養權……

面對生活接二連三的打擊,她本該大肆宣洩一下情緒,可她選擇了抗拒,假裝什麼事情都沒發生,努力像往常一樣生活。

可越抗拒,便越容易陷入情緒的牢籠。平靜的表面下,她的內心早已波濤洶湧,生活也越來越糟。

中醫專家佟彤也說過:

「很多人生氣之後沒發火,別人看著挺平靜的,但其實內心暗潮湧動。這種人雖然不擾民,但最後會轉為肝鬱,成為致病的心結。」

可偏偏現在許多人都會選擇壓抑情緒,直到身體被傷害得千瘡百孔才反應過來。

同事小張也是這樣,戀愛中她一味忍讓,討好對方;生活中,一直扮演老好人的角色;就算自己委屈難受,也裝作無所謂的樣子。

可最後換來的結果是長期失眠,體重暴增,只能靠藥物控制。

幸運的是,她最後幡然醒悟,意識到壓抑情緒的可怕後果,開始嘗試心理諮詢,努力讓自己的情緒得到釋放。

正如《情緒的81張面孔》中提到:「一旦情緒受阻,負面影響會成倍增加。

情緒一直在不斷地發展,我們越抗拒,便越容易陷入情緒牢籠,最終反噬自己。

與其壓抑,不如坦然面對情緒。

情緒,只是內心的真實反射

說實話,生活中的種種情緒,只不過是我們內心的真實反射,夾雜著日常細碎的小事,一同構成了我們。

不管是深夜裡的無助,還是無能為力時的絕望,亦或者是生活奔波的壓力。

它們無處不在,又或多或少地影響著我們的生活,但只是一部分。

就像《非暴力溝通》里曾講過這麼一個故事:

有一對夫妻一起參加研討班,討論的時候,妻子對丈夫說:「我覺得我嫁給了一堵牆。」

丈夫聽到這句話後,一動不動地坐在那裡,沉默不語。

妻子更加氣急敗壞:「看!他總是這樣,坐在那裡一聲不吭。」

這時盧森堡博士問她:「你是不是感到孤單,想要丈夫多體貼你呢?」

若是我們只關注表面的情況,便會覺得妻子滿是抱怨,問題可能出在她身上。

但事實上卻是內心的孤獨在作祟,抱怨只是妻子保護自己的手段。

可誰也不是你內心的蛔蟲,抱怨並不能讓其他人留意你內心真正的想法,反倒會躲得更遠,而你的情緒也始終無法得到理解和改善。

忠於內心,直接表明自己的需求,可能是更好的方法。

李雪琴在北大求學時,因為周圍的人太過優秀,她的內心變得焦慮,壓力大到無法排解,開始抗拒學習,可她仍舊對這些情緒不管不顧,埋頭苦學。

到最後,成績雖然提高了,但是卻患上了抑鬱症,她被折磨得墜入深淵。

掙扎了很久,她才終於發現,情緒背後內心最真實的反射:她是因為環境,逼著自己學習的。

捋清原因後,她慢慢獲得平復,環境太卷,那就逃離這個環境,於是她選擇休學。

不再逼著自己學習之後,她心態逐漸變好,一點點從深淵中走了出來。

從這之後,遇到新的事物時,她總是會第一個去學習,現在的她遵從自己的本心,既快樂又滿足。

情緒沒有好壞之分,每一種情緒都是我們對於生活不同的態度。

焦慮,不安,抱怨等都是內心的真實反射,唯有正確識別,然後忠於自己的感受,生活才會變得輕鬆。

真正的成長,源於和情緒共處

知乎上有個問題:「怎麼樣才算是真正的成長?」

高贊回答:「只有和情緒共處才能獲得真正的成長。」

的確如此,情緒不同於生活中遇到的其他問題,越是想要解決掉,越是束手無策。

而最好的方式,便是將情緒看作自己的一部分,和情緒共處,只有這般才能獲得真正的成長。

再次處理情緒問題時,可以按照以下3個步驟來嘗試:

1、覺察情緒

很多時候我們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是帶有情緒的,比如下意識地會對親人大聲說話,卻不知道自己可能是因為不耐煩。

而什麼是覺察?

覺察就是要清晰地意識到:這一刻產生的情緒是什麼?對身體和行為帶來了哪些影響?

我們要對內心的變化形成清晰的認知,並通過某種方式表達出來。

把詳細的經歷記錄下來,便是一個很好的方式。

在一遍一遍地回顧過程中,對情緒產生新的認知,最終達到和諧的狀態。

2、接納情緒

不管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情緒的存在都是正常的,覺察到之後,要選擇接納情緒。

《思考快與慢》中曾說過:「人的大腦分為情緒區和理智區,而且情緒的反應速度遠遠大於理智的反應速度。」

而情緒的產生是正常的本能反應:登台演講前的緊張擔心;被領導罵完之後內心委屈不爽;對於高難度工作的恐懼和焦慮等等。

最大的內耗就是反抗情緒,而接納情緒後,問題就已經解決了一半。

3、帶著情緒向上爬

學會覺察和接納情緒後,我們可以將情緒當作朋友,然後一同面對問題。

如果覺察到生氣的情緒,說明我們的利益受到了不公正地對待,很可能是領導把原本屬於我們的利益分配給了別人。

接納生氣的情緒,然後去爭取更公平地分配。在博弈的過程中,可以心平氣和地溝通,必要時也可以發泄出來,讓對方意識到我們的感受。

如此這般,我們就是帶著情緒保護自己,一點點向上爬。

心理學家武志紅曾說:

「任何情緒、感受和體驗都是天然產生的,它們都在告訴我們一些信息,在指引我們走向好的成長之路。」

壓抑情緒,無異於自己選擇停止成長。

而真正明智的做法則是:覺察它,接納它,帶著它向上爬,一同成長,探索生命更廣闊的一面。

成年人的世界已然不容易,我們不妨卸下對情緒的防備,和它和平共處。

往後餘生,願我們都能做個帶著情緒向上爬的人,越來越厲害。

作者簡介:蘇納,富書專欄作者,富小書的人,一個人‬要想成功,你都需要一種能力來支撐你做好‬自己,不被阻撓,不被誘惑,這就是屏蔽力,第4本書即將出版,圖書《屏蔽力》正在熱銷中,本文:富小書,本文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cfc5dbb8e153df42228ae7530238fb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