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記] 秦巴深處觀光城

2023-12-09   漢中在路上

原標題:[遊記] 秦巴深處觀光城

[遊記] 秦巴深處觀光城

秦巴深處觀光城,是坊間對鎮巴縣城的評價與定義,似乎也得到了官方認可,甚至還進一步延伸到了秦巴深處觀光城景區這個稱謂。

鎮巴,是漢中市轄區內最偏遠的一個縣,縣城距漢中171公里。 因為地處秦巴深處,交通一直是制約經濟發展的「卡喉之殤」。據稱,1978年,全縣通車裡程才388公里,僅有營運載客汽車2輛。即使跨世紀前後,許多地方還是用雙腳丈量。那些年,有同學或親戚在鎮巴工作,卻因山高路遠而不敢前往。當然,鎮巴臘肉還有包穀酒等土特產,倒是品嘗過而且印象頗佳。

西鎮高速通車,結束了鎮巴不通高速公路的歷史,實現了鎮巴人期盼已久的願望,也實現了漢中「縣縣通高速」的目標,拉近了秦巴深處與山外的「距離」。驅車前往鎮巴時,沿涇洋河道蜿蜒穿越的大橋及道路,簡直就是一條觀光大道。資料說,全線橋隧率高達92%,長達12.04公里的橋樑是當時國內規模最大的「鋼板與混凝土組合梁」新結構,工廠生產,現場組裝。

計劃當天往返,重點遊覽縣城。依循習慣,直奔博物館,這裡最大的特色是蘇區革命史展和古鐘陳列。館裡沒有別的遊客,工作人員很熱情,不僅有問必答,還大開方便之門。進入展廳,映入眼帘的是國家一級文物蒿坪寺宋代古鐘,以及一些明清時代的古鐵鐘,還有「漢定遠候班仲異食邑」「漢桓候栓馬處」古石碑等文物。據說,宋代古鐘是國內最大的一口鐵鑄古鐘,鑄於南宋理宗紹定二年(1229年)。

館內有《「鎮巴縣」名稱溯源》展板,從班超城、平西城起,先後有南鄉縣、西鄉縣、洋源縣、定遠廳、定遠縣等稱謂。清嘉慶七年(1802年)設定遠廳,至民國二年(1913年)廢廳改定遠縣。民國三年(1914年)全國統一縣名,為避免與別的定遠縣混淆,又改名鎮巴縣至今。為何叫鎮巴,有以下說辭。

鎮巴因何得名,見諸文獻者不多。一說:以縣境地處大巴山,一方的主山稱鎮,縣城固縣壩又歷為巴山重鎮,故名。另說:民國五年(1916年)《大楷河重修關帝廟碑記》云:「夫定遠廳設於清嘉慶七年,由西邑分屬,因地接川省難以定邊強固邦域,設置定遠,今改為鎮巴縣,乃地屬巴山必有以鎮之,期人民各安生業,永保無虞,故曰鎮巴縣。」

鎮巴蘇區歷史展,占據博物館兩層樓。1932至1935年,紅四方面軍在縣域西南部建立了陝南第一個蘇維埃政權陝南縣,是川陝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年,曾在鎮巴蘇區建立過19支游擊隊和18支赤衛軍,累計作戰千餘次,擴紅1600餘人。參加紅軍的青壯年,大多數犧牲在長征路上和西路軍浴血奮戰的河西走廊了。1982年2月26日,省政府確定鎮巴縣為陝西省革命老根據地範圍,乃紅軍之鄉。

展廳雖然不是很大,展品也不算很豐富,但對赤化川陝的歷史交代得很清晰。早年間,就有資料概括說,陝南這塊根據地的動盪是個很大的特點,在中國革命歷史上,它曾被稱為人民軍隊「八進八出」的地方。紅軍一來,革命運動就熱火朝天地開展起來,一旦紅軍走了,地主反動派就要進行反撲,群眾就遭到殘酷的大屠殺。當然,受諸多因素影響,無論是宣傳力度還是知名度,確實與其重大歷史貢獻不很匹配。

傳唱不衰的《十送紅軍》,還有鎮巴版與空政版之爭。展廳的一面牆上貼滿了紅歌,首篇就是《十送紅軍》。鎮巴版最早傳唱者朱有熾,擔任過陝南縣前身赤北縣蘇維埃政府主席,根據他演唱記錄的歌詞,《民間文學》曾於1958年有兩期予以發表。空政版為朱正本、張士燮創作,於1961年空政文工團大型歌舞劇《革命歷史歌曲表演唱》上亮相,一炮走紅,很快傳遍大江南北。後來歌曲被《長征》等影視劇作為主題歌或背景音樂應用,版權或誕生地引發諸多爭議,曾任空政歌舞團團長的牛暢給央視出具證明說,江西確實沒有《十送紅軍》這首民歌,是一首編創的革命民歌。不過,他這是給朱正本和張士燮爭取署名權。

帶著被震撼的心情走出博物館,一路尋訪老城老街道。經人指點,在老街道和農貿市場走了一趟,順便還買了點臘肉。擠擠挨挨,密密匝匝,高樓大廈與小矮平房相鄰,還有橡皮壩囤積起來的涇洋河人造湖輝映,也不見得就是現代與落後為伍,至少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尺度展示。熙熙攘攘的交易市場,跟記憶里年少時見過的農村集鎮差不多。當然,也不能說大山深處與平川地帶的發展有幾十年的差距。對山民而言,縣城的市場作為農副產品集散地,是他們辛苦勞作變現的重要平台,一時半會兒還不可能被電商所完全取代。

跨過涇洋河,遊覽班候園。想那班超,西域奮鬥31年,執行朝廷「斷匈奴右臂」政策,分化、瓦解和驅逐匈奴勢力,為西域回歸貢獻巨大,得以萬里封侯,似乎至死都未能來自己的封地走一走看一看。園子不大,元素齊全,有食邑碑、塑像以及《投筆從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三十六騎夜踏番營》《群番納降》《封候》等故事石刻。有班超,有這座濃縮鎮巴千百年歷史流程的園子,乃小城之幸。但凡走進來的人,即使涌動不起駕長車射天狼之英雄氣概,思緒也有可能被拽往西域以及秦漢時代,至少會被拽到了大山之外。人在鎮巴,心在天涯,那是一種見識與格局。

不由自主地聯想到了「三班」,也就是班超的父親班彪、兄班固、妹班昭,都是著名的歷史學家。班超上疏請回中原,「臣不敢望酒泉郡,但願生入玉門關。」班昭為兄求代疏,「超以一身轉側絕域,曉譬諸國,因其兵眾,每有攻戰,輒為先登,身被金夷,不避死亡。」炎漢四百年,前有張騫鑿空西域,後有班超守護絲路,連接起亞歐非三大洲,成為當時世界上最重要的貿易路線之一,延續了幾個世紀的繁榮時期。他們一個出生於漢中的城固,一個被封漢中的鎮巴,與這片沃土作為漢家發祥地的淵源真可謂深厚。或曰,鎮巴儘管遠離漢中位於大山深處,不僅是班超的封邑,還有張飛的遺蹟,也是「兩漢三國,真美漢中」的傳承者。

遊覽黑虎梁,占用了大塊時間。撇開黑虎梁的民間傳說,但就氣吞萬里的伏虎架勢,還有登高鳥瞰的愉悅愜意,就是一個令人十分嚮往的地方。驅車穿越隧道直奔山頂的廣場,先奔黑虎樓看了個仔細,折轉回來遊覽苗寨風情園,徘徊於蚩尤廣場。森林公園乃至建築,儘管都是現代打造之物,卻也凝聚和展示了鎮巴的地域人文特色。漢中,浸淫於巴楚文化,哺育出漢家文化;鎮巴,接納貴州逃難來的苗民,打造「中國最北苗鄉」,推動苗漢文化交融。

登上黑虎樓遠眺,青山如黛,層巒疊嶂,莽莽群山,無邊無際。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就出秦巴山地這種相對獨立和封閉的地理格局,也造成了這片地域因為關山阻礙、交通不便、治理不易、發展遲滯,有人概括這裡是「自古以來,世治則僻,世亂則蕪」。山高皇帝遠,秦巴山區曾是匪患橫行之地。百年前,大土匪王三春在這裡與軍閥、國民黨和紅軍等各種勢力周旋幾十年,擁有4個團的兵力,還成立「中華救民鎮槐黨」,盤踞鎮巴期間在政治、經濟、軍事上完全自治,自行徵稅,鑄造銅元,委任縣長,鎮巴儼然其獨立王國。據說,鎮巴人嚇唬哭鬧的小孩子時,就說「王三春來了」。1939年,王三春被剿滅於戶縣秦嶺北麓。當年的12月31日,被蔣介石下令處決於西安。也有被處決於鎮巴之說,似乎可能性不大,焦頭爛額的民國政府不會下那麼大的決心,派人押著王三春翻山越嶺返回鎮巴再處決。

黑虎梁還是觀賞美景的好地方,苗壇附近建有觀景台。憑欄俯瞰,鎮巴縣城一覽無遺,涇洋河像一條翡翠色玉帶鑲嵌其中,夾在山谷里的縣城布局彰顯玲瓏之美。隱隱約約可以看見山下的苗鄉廣場,還有對面山下的烈士陵園等,這次是來不及看了。此行先打住了,鎮巴是個值得一游再游而且深度游的地方。否則,無法感受感悟紅軍之鄉、民歌之鄉、苗民之鄉。其實,這地方更適合慢游,唯有慢游才能有深度。客觀上講,鎮巴山大溝深,景點相對偏遠,必須有足夠的時間。比如,草壩景區從黑虎樑上就可以看見,直線距離三公里左右,但百度地圖顯示得繞道25公里。至於苗寨、雲海、天坑等景區,那就更遙遠了,而且交通條件有限,不是「旅遊特種兵」模式可以玩得轉的。

得空再來吧,尤其是盛夏時再來黑虎梁乘乘涼、聽聽民歌、看看夜景啥的……

來源:天邊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