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張圖在外網很火。
某網友神吐槽:加拿大人真的在命名街道上面盡力了。
這條街,那條街,另外一條街。
但凡想像一下,你都能被在這幾條街打Uber的場景逗樂。
你:「我在that street."
司機:」What street? 「
你:「That street!就是this street和the other street的中間!!!」
但其實這種現象在加拿大並不是個例。
」每個城市都有的12345,還有 ABCDEFG street.「
」 每到一個地方被問來自哪裡,我都只能說我住在Main Street。「
」溫哥華還有alpha beta gama, 最絕的是多倫多還有一條avenue street。「
最鬼打牆的事情是, 無論你身在加拿大的何處,你可能總是會發現自己在第二大街。
根據相關部門統計,
第二大街是加拿大最常見的街道名稱。
而加拿大人絕不只是取街道名敷衍。
用網友@貓貓的話說就是:」我在加拿大體驗到的躺平,真的是全方位無死角的。「
銀行如此。
」這裡的Teller經常客人拉家常聊天,就算後面很多人排隊,他們也要100%服務好櫃檯的顧客。後面的人也不急,就這麼眼巴巴乾等著。「
地鐵如此。
」TTC 地鐵線路吧,2012年時說2015年底修好,2013 年說 2016 年年初修好,2014 年說 2016 年秋天修好,年復一年的填寫新的日期往上貼吧,導致厚厚的一層貼紙——你可告訴我,你究竟什麼時候修好?「
同理公交線路。
快遞更是如此。
之前就有一位魁北克的網友在網上po文,說他寄給家人的冬衣歷時4個多月138天,從秋末等到了初春。
發帖人說,這個包裹是要郵到瑞士(Switzerland)的。但是CanadaPost不出所料弄錯了目的地,把東西寄去了非洲東南部的「史瓦濟蘭」(Swaziland)。
而CanadaPost給他的解釋,竟然是說兩個單詞太像了,輸入頭兩個字母就自動生成了Swaziland。
最後雖然東西安全無虞地到了瑞士的家人手中,但春天都要來了,他們也用不上了這些冬衣了。這位憤怒的用戶說:「要不是買了新的衣服,我家人早就凍死了。」
丟光了麼快遞。
還有更加離奇的,一個網友說他的媽媽20多年前想從BC省寄一封信去魁省,結果這封信竟然轉了歐洲周圍16個不同的國家,4、5個亞洲國家,出去環遊世界一圈之後終於又退回了他們手上。
據說信封上唯一沒被郵票和印章覆蓋的,就只剩寄信和收信地址了。
雖然長久以來一直受到民眾們的不滿抱怨,但CanadaPost卻顯得十分淡定。他們在最新的發言中是這麼說的:
」耐心才是關鍵。「
如果你在加拿大生活過,就會發現這裡無論你貧窮還是富裕,只要你是基本工薪階層以上,你的生活質量相差並不大。
無論是約朋友出來玩還是談戀愛,幾乎都花不了什麼錢。
海邊看日出、沙灘曬太陽、長湖邊野餐、公園裡划船、森林裡燒烤和甲板放煙花。
他們最喜歡的業餘活動基本很少在室內,更別說去商業中心消費了。
即便是過節送禮物基本也都是相框手工類的,價錢無所謂,不怎麼在乎物質上的需求。
加拿大似乎有一種神奇的魔力。
凡是去過的人都曾被或多或少的感染過。
它似乎在用另一種方式告訴你,什麼才是真正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