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蔚來車禍撞柱解體,給新能源汽車安全軟肋提了個醒

2023-08-03     王新喜

文/王新喜

據新晚報報道,8月1日下午,浙江金華義烏機場路附近一輛蔚來汽車撞上路柱後解體,瞬間爆炸起火,該車禍視頻在短視頻平台很快上了熱門。目擊者徐先生稱,發現此情況後立即停車想要救援,發現車輛一側車門被撞飛,走近後發現司機躺在地上,已經沒有生命體徵。

該事件引發了網友熱議。從視頻來看,現場火光一片,一片狼藉,另有目擊者稱,「車身基本上解體了,大火包圍整個車身。」目前最被網友關注的是,車輛撞上柱子之後,粉碎的太徹底,而且還不是在高速。

新能源汽車相比燃油車,耐撞性、車身架構安全問題究竟如何,一直是消費者想清晰了解的關注點,從目前網友的質疑來看,新能源汽車的汽車內部結構的質量安全其實是車企需要去關注的一個方向。

從國內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方向來看,注重外觀設計高大上,酷、好看;內飾主打冰箱彩電大沙發,細節體驗層面創新,有隱藏式門把手、全景天窗、異型方向盤,續航層面,都追求長續航能力。在智能化層面,追求自動駕駛能力的持續疊代升級。廠商所追求的方向幾乎很少與安全掛鉤的。

前段時間理想汽車駕駛室無人高速狂飆,此前也有車主躺平駕駛以及還有理想車主炫耀放平副駕駛座椅,把嬰兒放在副駕駛上開車等,也引發了很大的爭議。

從蔚來這次事故來看,也給電車的安全軟肋提了個醒。

碰撞事故下,電池的安全性,廠商是需要上點心了

如前所述,但長續航能力與電池能量密度成正相關,而電池能量密度又與電池的安全成正相關。

國家的確規定了電池熱失控之後五分鐘不能起火,但是在高速碰撞之下,很多車根本做不到,前段時間杭州南大眾ID.4撞收費站水泥墩瞬間起火,4人死亡,這些事故,基本上就是碰撞完之後直接爆燃,根本不會給車裡面的人留任何逃生的機會。

從目前的車禍事故來看,有用戶表示,車身剛性先不談,電車一遇到劇烈撞擊就爆燃才是根本原因。

這也是為何近段時間,國家政策層面也開始注意到這個問題。近期,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一司、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質量發展局兩部門表示,引導行業企業加快高效能電池系統熱管理、組織開展安全隱患排查和缺陷調查,堅決遏制新能源汽車安全事故發生。

如果與油車相比,電車要注意碰撞變形潰縮帶來的電池安全隱患。畢竟,油車的發動機、變速箱之類的東西如果往駕駛艙方向潰縮擠壓一段問題並不大,即便是儀表台也出現輕微變形也不會帶來明顯問題,所有後驅車都有這類潰縮引導設計。

但電車不可能,電車往這個方向變形潰縮需要嚴格控制,因為這種物理碰撞後,電池受到激烈擠壓、碰撞之後,內部容易出現短路,短路造成的電力衝擊火化,溫度和點流量瞬間提升至高點,往往導致燃爆的風險。

總的來說,碰撞事故下,電池的安全性,廠商是需要上點心了。

自動駕駛,零百加速的體驗要有車體剛性與質量作為基礎

目前,在性能層面,新能源汽車普遍追求零百加速指標,主打一個起步快,加速快。同時車企普遍都追求更加智能化的輔助駕駛能力。從這個視頻車來看,車子是直接撞上了柱子沒有減速,因此,不少人質疑可能是開了自動駕駛,結果識別不出來道路,而直接撞了上去。

也有網友表示,理應該這道路最快也不會超過100km/h吧,就算超速一點達到120(視頻看起來不算快),為什麼自動剎車沒起作用呢,並且那個柱子看起來也不小。

從網友的討論,背後也反應出來當下自動駕駛的隱患。當然,關於蔚來這個車禍,目前車速方面有多重說法,一個普遍的說法是車速達到了170,有網友還根據視頻與車輪移動距離做了測試,計算得出車速大概為167.7千米/小時。一種是該車只是行駛在機場快速路上,限速80。

如果速度到了170,那麼汽車發生解體或許還可以理解,如果是80的車速,可能意味著這個車身質量方面其實是新能源車的一大軟肋,這或許需要看蔚來後續的相關通告。

我們知道,電車車主喜歡PK零百加速這個指標,一腳油門輕鬆過150等。自動駕駛、加速性能等迎合了部分國人的偏好。

但從蔚來汽車這次的車禍來看,這些能力的基礎底層,需要有車體結構、車體與底盤鋼性作為基礎,起步快,加速快,動力強等在汽車總體的質量架構沒有達到一定的高強度標準的情況下,往往也是一種安全隱患。電車沒出事故,體驗很佳。但一旦碰撞,可能就會出大問題。

當然了,近兩年參加過中保研碰撞測試的新能源汽車,不管是理想ONE、比亞迪漢EV,還是蔚來EC6,車型結構安全測試幾乎都是G級(優秀)的存在,橫向對比都妥妥優於燃油車平均水準。

問題在於,電車結構簡單,沒有了發動機鋼架結構體系,就車身下面一大片電池,結構上可能依然不如成熟的油車牢固,這也是碰撞事故的隱患所在。

燃油車安全指標或更好,電動車企是時候把精力投入到安全層面了

有13年經驗的消防員表示,電車的碰撞比油車更容易解體。電車的重量由於電池的比重與車輛的重心都集中在車輛的中部甚至是中後部位置,碰撞時車輛一定是力量從後往前擠壓集中到車頭,物理特性是改變不了的,而油車車輛的重量集中在頭部駕駛室,正面碰撞車輛應力決定車輛正面碰撞安全性比電車要安全得多。

全世界都幾乎沒做過同等級汽油車跟電動車的對撞測試。電車顯而易見的優勢是前縱梁、前防撞梁強度都更高,且車頭沒有發動機之後可以被完全壓潰帶來更好的吸能效果。

根據某業內人士表示,油車的車頭前半部分結構強度肯定顯著低於電車,油車一旦壓潰到發動機結構開始,因為發動機是幾乎不可壓縮的結構,其實就相當於發動機連同防火牆橫樑結構、傳動通道結構一起參與吸能和抵抗。這玩意加起來的強度那可比任何電車的車頭都堅固太多了!

另一方面,電池不像發動機,不能受到擠壓和撞擊,也受不了形變,這個跟車身設計是連著的,車身設計只能提高硬度,犧牲彈性,因為電池就算不受到直接撞擊,受到擠壓變形了,也可能自燃。所以電車就是,要麼車身抗住衝擊,要麼可能燒的啥都不剩了。

現在電動車的賣點普遍集中在續航多少,車機多麼智能,內飾外觀有多好,但電車其實要在安全層面要做的更多,包括既要提升車身剛性來抵消車重帶來的影響,同時還要避免電池風險帶來的負面影響,電動車企其實還要花更多精力在阻燃與車禍自救上,別成天拿冰箱彩電大沙發當賣點了。

畢竟,車永遠是安全大於智能化,要有好的底盤和架構才能談其他的,電動車做好安全問題,才能確保自己的發展下限,衝擊更高的上限,要有安全性作為基石,新能源車才能消除消費者買車的底層顧慮,這可能是影響到車企未來競爭力與銷量的重要一環。

作者:王新喜 TMT資深評論人 本文未經許可謝絕轉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cf224680a334b5bed1ec93464cad93d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