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舒服的叫人想打盹的揚州,吃早茶

2019-06-29     王老虎尋鮮記






揚州,是一個舒服的叫人想打盹的城市。

揚州有句話,叫「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說的是揚州人早上去茶樓喝早茶吃小籠灌湯包,晚上去浴室泡澡修腳的享樂生活。想一想就美好,吃飽了肚子食困,泡澡泡舒服了也犯困,「春眠不覺曉,還是睡覺好」,「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那可不就是一個舒服的叫人想打盹的城市。

揚州人不僅吃得講究,更是吃得精細。這從老虎曾讀過的在揚州廣為流傳的一首民謠中可以略窺一斑:「早上起來日已高,茶館裡頭走一遭。拌乾絲、蟹殼黃,千層糕;翡翠燒賣,三丁包;清湯麵,脆火燒,龍井茶香氣飄。吃中飯,獅子頭菜心燒,煨白蹄醬油澆,醋熘桂魚炒蝦腰,紹興酒,陳花雕,一斤下肚樂陶陶。吃下午,澆切董糖雲片糕,再來一包香櫞條。吃晚飯,金華火腿鎮江餚,鹹水蝦子撒花椒,什錦醬菜麻油澆,香稻米粥兒粘膠膠。吃夜宵,蓮子羹,一覺睡到大清早。」

說實話,老虎讀完這首民謠,是心情鬱悶的,這哪是人間的生活,簡直就是天堂呀!蘇東坡蘇大鬍子曾說過「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做嶺南人」,這才哪兒到哪呀?幾顆荔枝就陶醉了,要是來揚州,恐怕一輩子都不願回去了,對,大鬍子是四川人,用樂不思蜀形容最合適不過了。

反正老虎是「不管皮包水還是水包皮,惟願長做揚州人」的。





揚州老字號的茶樓,富春、冶春和共和春,人稱「三枝春」。老虎來揚州,曾經去過那個被一幫文人津津樂道的富春茶社。據說這兒的三丁包是被曹聚仁先生稱讚過的,千層油糕是朱自清先生稱讚過的,燙乾絲是豐子愷先生稱讚過的,但遊客人流確實太煩嘈,老虎不太喜歡。所以最近再來,當地朋友去了帶著去了很多當地人愛去的地方,蔣家橋,花園酒樓,還有皮市街的一些地方,去的最多的是揚州迎賓館的趣園茶社了,有一次在「四橋煙雨樓」吃早茶,透過窗戶,對面就是瘦西湖,彼時煙雨朦朧,竟吃出了另一種閒情逸緻的意境,至今難忘。

在揚州吃早茶,不要急著趕時間,泡一壺綠楊春茶或者魁龍珠茶,慢慢的吃慢慢的品,方能品味其中滋味,也方才能體會到揚州人的那種悠閒那種享受。

揚州的早茶,說起來,基本上就是茶,餚,乾絲,麵條,包子(淮揚細點)這五樣,而包子呢,則是揚州早茶當家的品類,品種很是多,有三丁包,五丁包,蟹黃湯包,細沙包,菜包,豆腐皮包,蘿蔔絲包,燒麥等等等等……




三丁包就夠好,雞丁兒香鮮,肉丁兒肥美、筍丁兒脆嫩,咸鮮中又帶清甜,三種味道在口腔中遊走徘徊,猶如梅花三弄,真的好。

而五丁包就更是講究了,除了雞丁肉丁筍丁,又添了海參丁兒和蝦丁兒來做餡兒,就又鮮上加鮮,香中添香了。這五丁包還有個傳說,相傳乾隆巡遊揚州,說到御膳早點的備辦,要做到這麼五句話:即「滋養而不過補,美味而不過鮮,油香而不過膩,鬆脆而不硬,細嫩而不過軟」。揚州油香,少而不過膩;冬筍鬆脆,少而不過硬;蝦仁細嫩,少而不軟。這五味合摻,則補、鮮、香、脆、嫩皆俱。如各味用料少一點,那就達到「五不過」的要旨。

於是眾廚師按照丁師傅的設計,將參丁、雞丁肉丁、筍丁、蝦丁加工成餡,製成包子。乾隆嘗後,問及包子的名稱,隨員答道,這叫五句包子。後來當地的百姓想到這種包子的餡心用的是五丁,首創廚師又姓丁,便叫它「五丁包子」。




傳說終歸是傳說,老虎也就聽聽笑笑罷了,但這五丁包的滋味我確實很是喜歡。突然想起了黃蓉給洪七公做的一道用牛腰肉、山麂肉、兔肉、豬耳尖、羊羔臀肉五種原料做的菜,每一種肉都各自有味兒,混咬起來又各有變化,記得黃蓉說這道菜的名字的由來,「若是次序的變化不計,那麼只有二十五變,合五五梅花之數,又因肉條形如笛子,因此這道菜有個名目,叫做『玉笛誰家聽落梅』。」那這五丁包也是呀,參丁、雞丁肉丁、筍丁、蝦丁各有補、鮮、香、脆、嫩,若是混合起來卻也有二十五種變化,這趣園又在二十四橋旁邊,所以這五丁包該叫「二十四橋聽落梅」才夠貼切。






細沙包也好吃,細細的豆沙餡兒甜糯軟滑,菜包兒也好,清香的很,卻又有豬油的油潤隱約在其中,翡翠燒麥我更是愛,賣相尤其漂亮,花邊的薄皮包入混著青菜的餡,包口點綴少量火腿茸,蒸熟後,薄如紙的皮子透出碧綠的顏色,有如翡翠,吃起來呢則是清香怡人,這顏色這味道讓老虎想起了老蘇的一句詞:蓼茸蒿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




而吃起來最有趣的當屬蟹黃湯包。揚州人說的「早上皮包水」說的就是它呀。蒸熟的湯包單獨躺在一個小籠里,宛如一朵朵飽滿圓潤、含苞欲開的菊花。皮薄如紙,幾近透明,柔如軟殼雞蛋,似有吹彈欲裂的感覺。裡面的湯汁在輕輕晃動。據稱傳統的蟹黃湯包每個包子33個褶,講究「放在盤裡如座鐘,夾在筷上像燈籠」,而吃蟹黃湯包還有十二字要領:「輕輕提,慢慢移,先開窗,後吸湯」。老虎依計先將湯包移至碟上,讓其軟塌在碟邊,用口咬開一個小口,先將蟹黃湯汁吸入口中,真真好,鮮美濃郁,喝完湯,再將醋澆在包子上,吃蟹黃粒肉粒包皮,又是另一番滋味。





淮揚燙乾絲也是極好的,來到揚州吃早茶,這也是必須要點的。朱自清的《說揚州》里提到「燙乾絲先將一大塊方的豆腐乾飛快地切成薄片,再切為細絲,放在小碗里用開水一澆,乾絲便熟了,潷去水,堆成圓錐似的,再倒上麻醬油,擱一撮蝦米和干筍絲尖兒就成。燙乾絲就是清的好,不妨礙你吃別的」。說的如此誘人,老虎自然得嘗,舉箸,將乾絲拌勻,把麻醬油的香和鮮拌勻,夾一筷,乾絲是柔韌而軟滑的,而麻油的香和醬油的鮮從乾絲的清爽中跳躍出來,忍不住又夾一筷子,至於滋味,朱自清先生描述已經是極為妥帖,老虎已無話說。燙乾絲吃的是清爽,而用雞湯來煨燉的大煮乾絲吃的是雞湯的濃香馥郁,再添十幾枚蝦仁來惹味,就更有另一番滋味。




京果粉泡金剛臍也是很有意思的一樣吃食兒,這是傳統揚州的巷閭早餐了,金剛臍看著挺好玩的,六個角均勻的張開,喧乎乎的像一個胖乎乎的爪子,當地人叫做「老虎爪」,不過看這形狀,那估計也是一隻胖虎了。滋味嘛,有咸甜兩種口味,京果粉泡金剛臍中用的是甜味兒的。京果粉有點類似於北方的茶湯,用糯米粉、砂糖、油、麥粉、糖桂花炒的香噴噴的,用水一沁,甜香就氤氳滿了屋子,掰開一角金剛臍,泡在京果粉中,那就是甜上加甜,香上添香了。




說起吃甜食兒,千層油糕也得嘗嘗,發酵的麵糰在案板上被擀成一層長的麵皮,刷一層熟豬油,再撒一層白砂糖添甜,撒一把豬板油丁增香,卷折堆疊出千層,再撒一層青紅絲,旺火蒸熟,晾涼切成菱形,看著就好吃,等到入口,那甜香和油香便盈了口,油甜卻是不膩的,而且鬆軟得在唇齒間像蓬鬆的白雲般不可思議。好吃極了,連不愛吃甜食的我都吃了好幾塊。


甜甜的大麻團也好吃呀,一團面,蘸了些芝麻,在油鍋里炸呀炸呀,就像變魔術一樣,蓬髮鼓脹成一個大大的圓圓滾滾的麻球了,吃的時候呢,有的人喜歡撕開來吃,而我呢,更喜歡把它拍成一個餅,厚嘟嘟的,一口下去,有糖的甜,油的香,芝麻的香,甜香油潤有沒有?



說起來,在趣園甜食里最好吃的,還是雙麻燒餅,黑芝麻做餡兒,包裹在一團起酥的油麵中,外面再蘸一層密密麻麻的白芝麻,烤的酥酥的,一口咬下,酥的撲簌撲簌的掉渣兒,得用手捧著才行,那個香那個甜呀,有人說,吃甜食能讓人有幸福感,我覺得這個雙麻燒餅讓我感到了幸福。




蘿蔔油端子我也愛。我在一個小巷曾經見過一個做油端子的,一把小勺,抹一層粉糊,夾一筷子調味拌好的蘿蔔絲兒,再抹一層粉糊,然後放在油鍋中汆炸,炸得金黃燦然,吃起來呢,外表酥酥的,裡面粉粉的,油潤中又夾雜著蘿蔔絲兒的清香,挺不錯的。






作為一個北方人,我是愛吃面的。揚州的面很是對我的胃口。不管是干拌光頭面還是澆頭面,就是一碗清爽的陽春麵都好吃的緊。我愛吃趣園的干拌面,再配一碗腰花湯,面是有些略略有些筋道順滑的,趁著熱趕緊拌勻,不然就坨了,一口下去,蝦子醬油的香和豬油的香就盈了口,再喝一口腰花湯,清清口,唏哩呼嚕一碗就下肚了。要是想吃點澆頭兒,就來一碗青椒肉絲麵,蝦籽陽春麵是我最愛的,愛的不僅僅是面,而是那碗看似簡單,卻被一勺蝦子醬油和一點豬油洇染的鮮美香潤的湯底,那才是這碗陽春麵的靈魂所在呀。要是嫌簡單呢,就再加幾隻餃子或者餛飩在裡面,就是一碗餃面了,一口餃子的香再來一口陽春麵的清爽,倒也相映成趣。




吃面呢,還是要有些小鹹菜小餚兒什麼的來下面的,八寶醬菜,腌姜鹹菜,爆小蝦兒都不錯的,我最愛兩樣,鎮江餚肉和高郵雙黃鴨蛋。



我愛吃肉,鎮江餚肉極對我的胃口,緋紅的瘦肉中夾雜著雪白的肥肉,中間呢又有半透明的皮凍,煞是好看,吃起來呢,瘦肉細嫩肥肉香糯,肉皮膠質而肉凍涼爽,蘸一點酸中帶甘的鎮江的香醋,添一筷薑絲,好吃的不得了。





高郵雙黃鴨蛋,這鴨蛋妙就妙在都是雙黃,切成月芽形兒擺在盤裡,蛋白如玉,蛋黃卻似瑪瑙紅,蛋青兒柔鮮細嫩,黃兒呢,沙糯油潤。突然想起了汪曾祺《故鄉食物》里的一段文字:平常吃鴨蛋,一般都是敲破「空頭」用筷子挖著吃。筷子頭一紮下去,吱——紅油就冒出來了。好吃極了。







鴿蛋竹笙湯,鍋貼,糯米糍飯,蒸餃,燒餅夾油條……好吃的那麼多,恨就只能恨自己眼大胃口小呀。

這個早上,味蕾舞蹈在這個江南的初夏,味蕾揚州路,滋味幾重天。吃飽了喝足了,竟有些犯困,食困,也好,沉沉睡去,起來在小巷裡逛逛走走,再去吃頓好的,再去泡個澡修修腳,那時候就又睏了,那就再沉沉睡去,第二天再去吃早茶……周而復始,揚州人真的太幸福了。

揚州,真的是一個舒服的叫人想打盹的城市。




堅持原創美食文章,央視《味道運河》《吃貨傳奇》美食顧問,美食紀錄片《搜鮮記》總策劃王老虎與你共同搜尋舌尖上的「鮮」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ceMUCmwBmyVoG_1Z0nD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