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託農業社會化託管服務,黃龍縣機械化收割助力玉米生產降本增效(資料照片)黃龍縣委宣傳部供圖
夏日時節,萬物蓬勃生長,黃龍縣的旱塬上,綠意正濃。
5月25日,在黃龍縣界頭廟鎮界頭廟村,綠油油的玉米苗整齊排列,長勢喜人,正孕育著新的豐收。
界頭廟鎮是黃龍縣玉米主產區,也是黃龍縣開展農業社會化託管服務的示範區。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社會化服務,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
作為典型的農業縣,2022年以來,黃龍縣試點開展以糧食、油料作物生產為主的農業社會化託管服務,明確農戶等經營主體在不流轉土地經營權的前提下,將農業生產中的耕、種、防、收等全部或部分作業環節託管給農業生產性服務組織,推動農業轉型升級,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有機銜接。截至目前,黃龍縣實施農業社會化託管服務6.56萬畝,覆蓋群眾1949戶。
規模經營守護糧食安全
「他們在地里干,我在地頭看。」今年春耕時,在界頭廟鎮界頭廟村,家裡有100畝地的王長路做起了「甩手掌柜」。
為啥?
「土地託管後,田有人耕,地有人種。合作社的大機械翻得深、耕得到位。」63歲的王長路笑著說,自己跟土地打了一輩子交道,如今老了,種不動了,可地不能荒了。
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
隨著農村勞動力的轉移,一些地方出現農民老齡化、農村空心化等現象。
在地廣人稀的黃龍縣,一家一戶傳統型的小農生產已經滿足不了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需要。
誰來種地?怎麼種好地?農業社會化託管服務是個新思路。
界頭廟鎮是黃龍縣耕地面積最大的鎮。去年,界頭廟鎮在界頭廟村試點成立黃龍縣坤塬農機合作社,統一開展規模化機械作業,推行生產環節全託管的「保姆式」服務和關鍵環節託管的「菜單式」服務。
土地託管了,放心省心。
當過村醫的王長路算了一筆帳。去年,他家的100畝玉米地,託管費用1.23萬元,除去農資等支出外,凈收入13.5萬元。
端穩中國碗,裝滿中國糧。誰來種地?關鍵在農民。
「託管後,合作社可以統一調度,實現農機連片作業,提高了農機使用效率,降低了農業生產成本,增加了農民收入,激發了農民種糧積極性。」界頭廟鎮黨委副書記齊行斌說。
三岔鎮四條梁村村民曹福忙家有50多畝地。他說,土地託管後,種玉米的成本降低了,畝產和產出效益卻更高了。
如何種好地?機械化是關鍵。
旋耕機、播種機、拖拉機、秸稈粉碎機……在四條梁村興農農機專業合作社,120多台(件)各類農業配套機具一應俱全。
合作社理事長任海平介紹,在玉米生產環節,這些農機具可提供深松犁地、旋地整地、施肥播種、化除噴防、收割收穫、秸稈還田、收購倉儲等服務。
2023年陝西省委一號文件中提出,切實抓好糧食生產。其中,「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推進糧食規模化經營」是重要舉措。
黃龍縣委常委、副縣長曹增俊表示,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通過開展科學種植,能穩住糧食種植面積,也能有效提高單位土地面積的糧食產量,推動農作物生產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發展,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
「農業生產找託管,農民增收地增產。」當前,黃龍縣農業社會化託管服務呈現出「願意托、專業干、規範做、效益增」的局面。
2022年,興農農機專業合作社託管了5600畝土地。任海平欣喜地表示,今年要繼續加油干!
模式優化保障健康發展
正值託管服務簽約季,興農農機專業合作社不大的辦公室里,不時有村民前來諮詢託管合同續簽事宜。
「去年的玉米粒大飽滿,收成很好。新式收割機採收快,能保證顆粒歸倉。」村民曹福忙豎起大拇指點贊,「今年還想續簽。」
「今年大家的積極性還是很高。我們與農戶簽訂服務合同,明確作業內容、作業面積、作業價格等,按照合同約定條款,進行各環節服務。」任海平說。
興農農機專業合作社成立於2008年,此前一直從事耕種收割等農機作業,年作業能力4萬畝。轉型做農業社會化託管服務後,該合作社與當地村集體「聯姻」,有了穩定服務對象,不再去周邊縣區長途作業,效率提高,利潤增加。
農業社會化服務,選好託管模式是關鍵。
黃龍縣探索建立政府引導、村集體主導、多方新型經營主體共同參與的「1+1+N」農業社會化託管服務模式,已形成村集體自主經營、「村集體+農戶」合作運營、「農民專業合作社+村集體」合作運營三種模式。截至目前,黃龍縣共遴選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83家。
黃龍縣坤塬農機合作社理事長馬俊明表示,各村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選擇運營模式,確保各項服務順利開展。
藏糧於地、藏糧於技。
在推進農業機械化服務的同時,科技也為託管注入了信息化力量。
4月11日,西安富富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員李寶鵬正在檢修興農農機專業合作社部分機械的監測設備。他告訴記者,通過安裝監測設備、平台數據「雲上共享」,實現作業軌跡、耕作質量、服務效果全程實時監測,確保田間作業質量,實現標準化作業,保障糧食生產水平和安全。
「組建一支素質過硬的農機手隊伍也十分必要。」黃龍縣農業農村局農經站工作人員劉玉軍表示,各家合作社採取規範化聘任制和專業化培訓制,吸納操作老練懂維修的農機手,開展崗前培訓,實現統一作業標準、防治標準和管理標準。
35歲的界頭廟村村民徐長松是坤塬農機合作社理事會成員,也是一名農機手。「家裡的100多畝地託管後,我專心做好農機手,不出遠門就把錢掙了。」徐長松說。
利益聯結釋放帶動效應
村集體收入從零發展到36萬元,界頭廟村僅用了一年。
靈活運用經營模式,界頭廟村僅合作社自主運營一項,就實現村集體純收入31.54萬元。
「蛋糕」有了,該怎麼分?
「根據合作社制定的《分紅方案》,我們按照4︰4︰2的比例,用於全體村民分紅、村集體積累和村幹部激勵獎勵。」馬俊明表示,村集體增收了,大家發展信心更足了。經營收入與村幹部待遇掛鉤,激發了村幹部的工作積極性。
共同富裕路上,一個也不能掉隊。
界頭廟村75歲的村民李連科喪失勞動能力,其20多畝地託管後年收入2.6萬多元。此外,還能獲得村集體分紅。
在黃龍縣,不少像李連科一樣的老人,真正實現了「以地養老」。
在三岔鎮,興農農機專業合作社與三岔村、長石頭村及四條梁村的村集體合作,收益按照7︰3比例分紅。合作社每畝地利潤40元,村集體每畝18元,三個村合計收入10萬元,用於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設施維護。
「託管解放了雙手,不用拴在土地上。」王長路打心底里叫好。作為村醫的他,有更多時間和精力為守護群眾健康奔忙。
58歲的黃春明是四條梁村會計,管理180畝玉米地讓他分身乏術。「四條梁村集體經濟發展好、村辦企業多,帳務繁雜,馬虎不得。」黃春明說,土地託管後,自己有更多精力用在村級事務上,為壯大村集體經濟作貢獻。
土地託管後,群眾有更多的精力發展蘋果、核桃、藥材、中蜂等產業。各試點村還建立富餘勞動力台帳,由村集體根據個人特長,定向輸送至酒店賓館、工程項目、產業基地等進行務工,增加群眾工資性收入,優化家庭收入結構。
自家的土地被託管後,66歲的梁春英在四條梁村核桃深加工廠上班。他說:「地里的苦活重活交給機器干。我到工廠包裝產品,收入增加了,人反而輕鬆了。」
「現在政府抓糧有抓手,農戶放心託管土地,服務組織全力抓增產,村集體有穩定收入,農民有多元收入,農業社會化託管服務的帶動效應得到充分釋放。」曹增俊說,今後黃龍將繼續深化農業社會化託管服務,在託管內容和領域上下功夫,實現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的全產業鏈發展……
芒種將至,農事更忙,黃龍大地正升騰起新的希望。(陝西日報記者 陳宏江 本報記者 喬建虎 黃龍縣融媒體中心記者 白楊越)
來源:延安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