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千古良方」,抗腹瀉、抗病毒、降血糖,外疏內清、表里兼治

2023-06-12     醫者榮耀

原標題:一個「千古良方」,抗腹瀉、抗病毒、降血糖,外疏內清、表里兼治

無論是寒冷的冬季,還是炎熱的夏季,如果遇上鬧肚子的情況,無論是腹瀉,還是痢疾,或是腸炎,往往比較折騰人的。中醫雖然不乏止瀉名方良藥,但是卻有一個十分奇特的方劑,如何奇特?因為它驗證了中醫關於「肺與大腸相表里」的理論。中醫自古有良方,而且臨床運用,只要方藥對證,切中疾病,往往就能屢用屢效、百發百中。那麼,這個奇妙的止瀉良方,究竟是什麼呢?它就是千古名方葛根黃芩黃連湯

葛根黃芩黃連湯,出自醫聖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它的藥物組成,其實很簡單,全方由「葛根半斤,甘草(炙)二兩,黃芩三兩,黃連三兩」四味中藥組成。原方煎服方法,是將四味中藥用水1600毫升,先煮葛根,水液煎去400毫升後,再加上黃連、黃芩、炙甘草,一起煎煮,煮取藥液400毫升,去掉藥渣,一日2~3次,溫服。經方的藥物用量通常比較大,因此現代臨床中,對劑量進行了調整,現代通用劑量為:葛根15g,炙甘草6g,黃芩9g,黃連9g,水煎服,一日三次。

葛根黃芩黃連湯的方證主要是表證未解、邪熱入里證,臨床上常以身熱,下利臭穢,肛門有灼熱感,胸脘煩熱,心下痞,口乾作渴,喘而汗出等為主要臨床表現,舌脈上常以舌紅苔黃,脈數或促為基本特徵。當然,葛根黃芩黃連湯也有一些注意事項,比如下利而不發熱,脈沉遲或微弱,病屬虛寒的,不適宜使用葛根黃芩黃連湯。

那麼,葛根黃芩黃連湯的配伍,究竟蘊藏著怎樣的秘訣呢?還是先來了解一下葛根黃芩黃連湯的君臣佐使,全方以葛根為君藥,既可以解肌發表以散熱,又可以升發脾胃清陽之氣而止瀉利,使得表解里和;以黃連、黃芩為臣藥,主要起到清熱燥濕、厚腸止利的作用;以甘草為使藥,主要起到甘緩和中、調和諸藥的作用。這樣四味中藥組合,外疏內清,表里兼治,從而使得表解里和,熱利自愈。當然,《金鏡內台方議》認為,全方以葛根為君藥,以黃連為臣藥,以黃芩為佐藥,以甘草為使藥,可參。

當然,在臨床中,仍然需要靈活變通,畢竟任何疾病都不可能完全按照古籍中所記載的原封不動的出現,所以臨證加減化裁很重要。在臨床中,若兼有腹痛,可加炒白芍以增強緩急止痛的作用;若兼有里急後重,可以加木香、檳榔,以增強行氣的作用,可緩解里急後重之感;若兼有大便膿血,可加秦皮、白頭翁,以增強涼血止痢的作用;若兼有嘔吐,可加半夏、竹茹,以增強降逆止嘔的作用;若兼有食積食滯,可加焦山楂、焦神曲,以增強消食的作用。

對於葛根黃芩黃連湯的方證,也有人質疑過,就是是否主治有表證?還是得先看看《傷寒論》原文,首先,張仲景對於葛根黃芩黃連湯證的條文,設置了一個大前提,那就是「太陽病,桂枝證,醫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者,表未解也」,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原本是一個「桂枝湯證」,但是醫者誤用了下法,使得患者出現了下利不止,因此,這個時候是還有表證的。接著,張仲景繼續補充道,「喘而汗出者,葛根黃芩黃連湯主之」。因此,從理論上說,葛根黃芩黃連湯的功效主治,應當有表證。

當然,這個只是理論上是這樣,就像在生活中有些事情原則上是這樣,但往往有時候也有例外。從方藥配伍來說,葛根黃芩黃連湯全方解表的中藥只有葛根一味藥,現代名醫樊天徒指出,葛根黃芩黃連湯方中的葛根「不配以麻桂而配以芩連,可見其主要作用是解熱而不是解表」,並認為葛根黃芩黃連湯是「解熱劑」,而不是「解表劑」,可參。

從臨床實踐來看,葛根黃芩黃連湯雖然是表里雙解的方劑,但是它的清里熱的作用更為顯著,如果是用於熱利而兼表證,可以起到解表清熱的作用;如果是用於熱利而無表證者,依然可以起到清熱止利的效果。因此,葛根黃芩黃連湯的主證應當是協熱下利,至於是否有表證,不必過於拘泥,但也不能完全拋諸腦後。至於葛根黃芩黃連湯是解熱還是解表,仍需不斷驗證,當然,甚至還可以提出一種假說,那就是葛根黃芩黃連湯是否既能解熱,又能解表,這個可以在未來的臨床中加以驗證。

對於葛根黃芩黃連湯,也有醫者對全方所用中藥以《本經》《別錄》的藥性理論視覺進行剖析,對《傷寒論》 第34條原文進行重新解讀,總結歸納為:葛根黃芩黃連湯具有治熱、治痢、止痛、解毒、止渴5個主治功效;認為葛根黃芩黃連湯方證常伴發熱、脈數;此下利屬於熱毒型;此下利常可伴腹痛與口渴;喘、汗是或然證[1]。這種從藥性出發來剖析方證的思路,也是值得探究的,因為《本經》《別錄》對深刻理解《傷寒雜病論》用藥組方的奧秘是大有裨益的。

對於葛根黃芩黃連湯的主治功效,清代名醫汪昂說到,「解表清里兼和胃,喘汗自利保平康」,這也為它在後世臨床中逐漸拓展功效主治打下了基礎。隨著後世醫家的逐漸實踐,以及現代藥理的不斷研究,發現葛根黃芩黃連湯的作用並沒有《傷寒論》記載的那麼簡單。現代藥理研究表明,葛根黃芩黃連湯,具有解熱,抑菌,抗病毒,抗腹瀉,抗缺氧,抗心律失常,降血糖等藥理作用[2],現代可用於腸傷寒及副傷寒,痢疾,腹瀉,嗜酸性胃炎[2],濕熱泄瀉,痧疹,腸傷寒,秋季腹瀉,胃腸炎,頸動脈粥樣硬化等疾病[3]。

有醫者通過梳理古今醫案,對葛根黃芩黃連湯證在臨床疾病的分布情況進行了歸納總結,從中醫病名的角度來看,主要為濕熱之邪引起的下利證,如小兒泄瀉,暑淫泄瀉,熱利,濕熱痢,疫毒痢,火瀉,滯下,赤白痢下等,另有少數其他疾病,比如口舌生瘡,赤眼腫痛,春溫夾蓄血證,眩暈,皮下紫癜,脫肛,疫喉痧等;從西醫的病名角度來看,主要有消化系統疾病,如急性胃腸炎,急性菌痢,中毒性痢疾,慢性結腸炎,消化不良,腎病綜合徵,腹瀉等;另有少數其他疾病,如急性多發性社神經根炎,嬰兒濕疹,頻發性房性期前收縮,高血壓腦動脈硬化症,腸傷寒等[4]。可見,葛根黃芩黃連湯的臨床用途還是十分強大的。

對於葛根黃芩黃連湯,張仲景所說的「利遂不止」和「喘而汗出」是需要引起重視的。因為,葛根黃芩黃連湯除了以清腸止痢為基本功效外,還具有解散表邪的作用,也常用於呼吸系統病症的治療,臨床上每以肺氣不利喘促而見腸熱徵象者,為其選用標準,用於治療支氣管肺炎,大葉性肺炎,病毒性肺炎,肺膿腫等;除此之外,葛根黃芩黃連湯尚可用於治療乙型腦炎,小兒麻痹症,感染性高熱,膀胱炎,新生兒尿布疹,牙痛,流行性結膜炎,脫肛,帶下,內耳性眩暈,麻疹等疾病[5]。正是這些臨床實踐,佐證了中醫「肺與大腸相表里」的科學性。

參考文獻

[1]劉耀崬,張貴峰,楊澄,等.基於《本經》《別錄》解讀經方葛根黃芩黃連湯[J].山西中醫,2021,37(1):59-60.

[2]沈映君.中醫藥學高級叢書·中藥藥理學(第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

[3]李飛.中醫藥學高級叢書·方劑學(第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

[4]周新靈.葛根黃芩黃連湯證證治規律研究——《傷寒論》古今醫案155例統計分析[J].中醫函授通訊,1993,(3):4-5.

[5]熊曼琪.中醫藥學高級叢書·傷寒論(第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

【本圖文由「神希園」新媒體獨家原創出品。作者神希園(全球中醫人士的精神家園,中醫生命科學的博物圖鑑),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複製】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cceae8105a7a53c8cc37b7b41a9e94d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