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時候,但凡是略有文采的人,都愛吟詩作對。尤其是一些精通岐黃之術的文人,更愛使用中藥名來吟詩作對,不僅文采斐然,而且意境頗佳,就比如這一句:「破故紙糊窗,防風不得;黑牽牛過嶺,滑石難行」。一副對聯,將破故紙、防風、黑牽牛、滑石四味中藥與文化意境巧妙結合,妙不可言。對於這四味中藥,可能大家相對比較熟悉一點的或許是滑石這味中藥,因為在化工、陶瓷、化妝品、醫藥食品、造紙等領域,都能用到滑石,而且滑石也不僅僅只是一味中藥,它的用途可太多了。
滑石這味中藥,早在《神農本草經》中就有記載,它的主要功效和臨床應用,也有一些分類,比如「主身熱泄澼」,「盪胃中積聚寒熱」,主要是在強調滑石的泄熱作用,而治「癃閉」,「利小便」,主要是明確滑石的利水道的作用;「女子乳難」,則是以點帶面的表示,滑石在利竅方面的積極作用;而「益精氣」,則是反應滑石也可以用作「充飢」,當然對於這一點,如果不是情非得已,想必沒有人會去用滑石充飢。
自《神農本草經》之後,《名醫別錄》里對滑石的作用也作了補充,認為滑石「通九竅六腑津液,去留結,止渴,令人利中」。雖然只有寥寥數語,但是卻也對滑石的藥用功效有了一些新發現,體現了滑石在通竅、散結、止渴、利中等方面的積極作用。從《神農本草經》到《名醫別錄》,對於滑石這味中藥的主要作用,還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是滑石的作用,仍然還有更多需要探索。
自《本經》《別錄》後,對於滑石的藥用功效幾乎停滯不前,就連《藥性論》和《日華子本草》也沒有對滑石進行深入探索。直到元代醫學家朱丹溪,對滑石的臨床作用做了一次比較詳細的總結,直抒胸臆的指出,滑石具有「燥濕,分水道,實大腸,化食毒,行積滯,逐凝血,解燥渴,補脾胃,降心火」。這個總結性的表述,大大推動了滑石的臨床運用。
明代醫學家李時珍,對滑石的作用又作了補充,「療黃疸水腫腳氣,吐血衄血,金瘡血出,諸瘡腫毒」,這是對滑石功效的又一次升華,尤其是滑石對於「金瘡血出,諸瘡腫毒」的記載,與現代藥理研究的保護創面驚人的吻合。李時珍還指出,「上能利毛腠之竅,下能利精溺之竅」,「上能發表,下利水道」,是「盪熱燥濕之劑」。
明代醫學家倪朱謨對滑石的作用也做了總結歸納,首先旗幟鮮明的指出,滑石是「清暑解熱,利水竅之藥也」。與此同時,還提到滑石具有「泄上氣、行下氣,滲脾濕,清三焦,利六腑,解燥渴,去妄火」的作用,以及「主小便癃閉不通,泄瀉暴注,或時形中熱,中暑發熱、發渴,或山嵐瘴氣,水土不服」等臨床妙用。
對於滑石的作用,明代醫學家繆希雍也有高見,認為滑石味甘性寒,「甘以和胃氣,寒以散積熱,滑以利諸竅、通壅滯、下垢膩」,不僅如此,還認為滑石是一個上中下都能貫通的妙用,明確指出滑石「甘寒滑利以合其用,為上能發表祛暑散熱,中以盪熱燥濕、消積滯,下利水道、利水除濕、利下竅之要藥」。
滑石由於是礦石類中藥,因此在使用的時候,還是需要進行炮製的,對於滑石的炮製,歷代醫家都提出了不同的,比如在漢代,《玉函》中用「捶碎」,《傷寒論》中用「研」法;《雷公炮炙論》用「研如粉」「丹皮同煮」的方法;直到宋代首次提出了水飛法,一直沿用至今。在宋代除了提出了水飛法之外,還提出了「炒法」,「火煅通赤」等法,明代提出了「燒」和「火煨煅」等炮製方法。雖然歷代醫家對滑石的炮製提出了很多方法,但是現代一直沿用的卻是以水飛法為主。
那麼,這個水飛法炮製,究竟是怎麼操作的呢?一般來說,先取乾淨的滑石,打碎,碾成細粉,或者取滑石粗粉,加水少量,研磨至細;將研好的滑石細粉,加適量清水攪拌,將上層混懸液倒到另一個容器,而下沉的部分再加清水攪拌,將上層混懸液倒到另一個容器,如此反覆多次,合併混懸液,靜置沉澱,將最上面的上清液倒掉,將沉澱物曬乾後再研成細[1]。滑石的中藥飲片,大多是生用,而水飛炮製後可以使藥物達到極細和純凈,以便於內服和外用;內治小便不利,淋漓澀痛,暑濕煩渴,濕熱水瀉,外治濕疹、痱子[2]。
對於滑石的應用,不僅可以單用,也可以配伍使用,除了成方以外,藥對運用也是一個特色。根據近代名醫張錫純對滑石的運用,總結如下:滑石配螻蛄,二藥均性寒,善清熱,且都能入膀胱經,清熱利濕,通利水道,功專力宏,直達病所;滑石配甘草,二藥配伍,清熱解暑,利水通淋,使內蘊濕熱從下而泄,則熱可退,渴可解,利可止;滑石配山藥,二藥一補一瀉,一澀一利,一溫一涼,「循三焦而下通膀胱,則煩熱除,小便利,而滑瀉止矣」;滑石配石膏,二藥相配,能升能降,能透能滲,相得益彰,故能迅速收到熱解邪去之效;滑石配赭石,取二藥寒涼之性以涼血止血[3]。
對於滑石的用量,綜合曆代醫家的用藥經驗,總結出滑石的臨床用量為6~82.8g,湯劑中常用量為10~30g,丸、散劑用量為 0.015~ 10.65g;如果用於治療血尿、原發性腎病綜合徵、水腫、雙 J 管綜合徵、腎結石、小便不利等病症時,常與杏仁、甘草、車前子、小薊等中藥配伍,常用量湯劑為6~30g,丸、散劑為0.015~10.65g;如果用於治療咳嗽、感冒、化膿性扁桃體炎、內傷發熱、肝硬變腹水、慢性萎縮性胃炎、頑固性嘔吐、內傷腹瀉、膽囊結石、糖尿病、痛風、濕疹、盆腔炎、產後惡露不絕、細菌性陰道病、不育、口腔黏膜白斑、面部痤瘡、熱癱癇等疾病時,常與黃芩、黃連、黃柏、薏苡仁、茯苓等中藥配伍,常用量湯劑為10~82.8g,丸劑為2.34g;用於治療外感發熱、眩暈等疾病時,常與通草、竹葉、金銀花、連翹等中藥配伍,常用量湯劑為15~ 22.5g;如果用於治療熱痹腫脹時,常與石膏配伍,常用量湯劑為15g[4]。
對於滑石這味中藥,目前比較遺憾的是藥理研究比較少,目前主要集中在滑石的吸附和收斂作用,內能保護腸壁;滑石粉撒布創面形成被膜,可以保護創面,吸收分泌物,促進結痂;在體外,10%滑石粉對傷寒桿菌、甲型副傷寒桿菌有抑制作用[5]。但從歷代醫家對滑石藥用功效的認知來看,滑石這味中藥,顯然還有更為奇妙的藥理作用等待被發掘,因此,對滑石這味中藥來說,既要綜合曆代醫家對滑石的用藥經驗來深挖滑石的妙用,又要結合現代藥理對滑石的作用進行深度研究,以期發現滑石更為廣闊的臨床應用空間。另外,需要記住的是,滑石這味中藥,孕婦禁用,除此之外,脾胃虛弱的人群也不宜使用。
參考文獻
[1]李楠,楊明.滑石炮製研究概況[J].海峽藥學,2014,26(7):44-45.
[2]葉定江,張世臣,吳皓.中醫藥學高級叢書·中藥炮製學(第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
[3]胡淵龍,董桂鑫.張錫純滑石藥對探析[J].國醫論壇,2018,33(1):60-61.
[4]趙洋洋,於同月.滑石的臨床應用及用量研究[J].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2022,38(1):26-30.
[5]鍾贛生.中藥學(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規劃教材第九版)[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2.
【本圖文由「神希園」新媒體獨家原創出品。作者神希園(全球中醫人士的精神家園,中醫生命科學的博物圖鑑),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複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