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條河流在冀南一個偏僻的村莊匯流,卻是保證明清北方漕運的關鍵

2023-05-31     大運河時空

原標題:2條河流在冀南一個偏僻的村莊匯流,卻是保證明清北方漕運的關鍵

最近,有專家學者或者是領導,在調研館陶縣大運河的時候,位於該縣最南端、與山東省相鄰的徐萬倉村漳河、衛河匯流處,往往是調研活動一個最重要的點位。

衛星圖上的漳河、衛河匯流處

或許會有人奇怪了,就是這樣單純的兩條河流交匯而已,在全國各地這種情況還不比比皆是,有什麼好看的?難道僅僅就因為這裡是到德州四女寺就結束、僅長157公里衛運河的起點?

這樣的想法當然是錯誤的,漳河入衛河真正的意義有兩點:

一是漳河入衛河,乃至衛河流域的形成,是人工干預的結果,是運河的「用以溝通地區或水域間水運的人工水道,通常與自然水道或其他運河相連」 概念具體體現;
二是漳河入衛河,保障了明清中國北方漕運一多半的水量,如果沒有漳河入衛河,明清兩朝北方的漕運就無法進行!

為何說漳河入衛河,乃至衛河流域的形成,是人工干預的結果?

漳河最初並不入衛河,反而距離衛河較為遙遠。戰國時期的《尚書·禹貢》,對黃河流經路線的記載中,就有漳河:「北過降水,至於大陸」降水即指今漳河,黃河在流經今天邯鄲市臨漳、肥鄉、曲周時,漳河匯入,最終於今天天津一帶注入渤海。

戰國時期入黃河的漳水

隋朝及以後,漳河受黃河故道影響,河槽擺動不定、徙移無常,大致可分為三支,亦稱三道:「始自磁州、邯鄲、永年、曲周,北趨滹沱河入海,是為北道。後又改由肥鄉、廣平、阜城、東光入海,是為中道。其由大名府之舊魏縣、元城至山東館陶入衛,初為中道之支流,後遂為南道」。

漳河遷徙的「三道」

漳河遷徙雖分北道、中道、南道,但也有主流、支流之分,宋、元代之前漳河主行北流,以自然變動為主。宋元之後,人為干預因素在漳河遷徙中占據了越來越重要的地位,並且人為干預漳河遷徙的方向就是使其匯入衛河,漳河入衛的位置絕大多數在館陶縣境內,主要有三處:

在館陶孫莊入衛

元代「(衛河)由內黃東出,至山東館陶西,漳水合焉」。此時為大德四年(公元1300年),從臨漳境內分引漳河一支,經成安、廣平至館陶縣孫莊南入衛河,不過這條河道很快就淤塞了。直到清康熙三十六年六月初九日(1697年7月26日),又在館陶孫莊入衛。

在南館陶入衛

清朝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漳河又改為由臨漳經魏縣過元城(今大名縣北部),由南館陶入衛。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漳河在安陽漫水下流,經大名、元城、過紅花堤(在今館陶縣劉齊固村)再次在南館陶入衛。

在徐萬倉入衛

1942年漳河自魏縣南尚村改道後全漳在館陶縣徐萬倉入衛,形成了今與衛河合流匯入衛運河的形勢。

老衛星圖上漳河在館陶入衛河的痕跡

漳河為什麼要入衛?為了漕運「引漳濟衛」而已,特別是在明朝永樂皇帝定都北京不久,隨著入京漕糧數額的不斷增長,中國北方運河的水量已難以滿足漕運需求,於是就有大臣建議繼續、長期採用元朝時開始的引漳河入衛河之策。

清雍正《館陶縣誌》河渠記載了戶部尚書蔣廷錫在雍正三年所奏的《為漕運全資水利條列五事》,其中就提到了衛水少,而需引漳水一事:

查衛水出輝之西門,其泉甚細,雖東引淇、陽、洹之水,而三水皆微弱,故河南漕艘每苦淺阻……自臨清至青縣仍僅衛水一流供運也……故衛河之流勢常充盛,運道無淺澀之阻……自大名以至青縣六百餘里若得漳水,以廣其流,誠七省漕運之大利也……

大意就是,衛河之水雖有淇水、陽水、洹水匯入,但仍然流量不大,在上游的河南漕船也經常受阻,而到臨清至青縣段仍靠衛河一河之水供漕運,漕船行船之難可想而知了,只有衛河之水水流充沛的時候,運道才可以保證暢通,而達到這個情況,只能將漳水引入,增加河水流量,對於7個有漕運任務的省份才是最有利的。

戶部尚書蔣廷錫於雍正三年所奏《為漕運全資水利條列五事》

總的來說,因為需要把漳河之水引到衛河,除了利用天然河道之外,還需要人工開挖一些河道,所以說漳河與衛河之間的連接是運河也是可以說通的,因為運河的定義就是:「運河是用以溝通地區或水域間水運的人工水道,通常與自然水道或其他運河相連。」

不說漳河,其實就連衛河也算得上是一條歷史古老的運河。它最早是黃河的一條故道,因黃河改道之後河水變清、有些河段有白色貝殼,所以在不同的地方,也就有「清河」「白溝」的稱呼。

東漢末年,曹操將白溝改造為聯絡洛陽和鄴都的運河,並且把本為黃河支流的淇水用枋木築起大壩,使其不入黃河而入白溝:「在淇河口下大枋木以築堰,遏淇水入白溝以通漕運」,這是衛河首次用其他河流之水輔助漕運。

隋大運河永濟渠所經

時間到了隋朝,煬帝開鑿的大運河永濟渠,是利用曹操的白溝進行了重新疏鑿,永濟渠因為煬帝龍舟經過,而被命名為御河,這個名字一直使用到了宋朝、元朝。明朝才改為「衛河」。

無論是白溝,還是永濟渠、御河,人工干預的因素始終處於主導地位,從這一方面說,衛河就是運河。

為何說沒有漳河入衛河,明清兩朝北方的漕運就無法進行?

在相鄰的兩條河流或者流域中間,往往會存在一個「分水嶺」,以山嶺或高地作為分界點。而在以人工連接起來多條天然河流形成的京杭大運河上,也有一個這樣的最高點,稱為「水脊」,這個水脊在山東省濟寧市汶上縣南旺鎮。

《運河縱剖面圖》,紅圈處即為南旺鎮位置,最左處為天津,最右處為杭州

整條大運河以「南旺水脊」為中心點,向北、向南均呈越來越低的趨勢。明朝永樂年間,在這個「水脊」處,巧妙地把人工引來的汶河水,一分為二,水量的十分之七向北流、十分之三向南流,也就是民間俗稱的「七分朝天子,三分下江南」。

在南旺以南,與大運河匯流而過的泗水、黃河、淮河、長江等河流眾多,雖然汶河之水只有三分南下,但是大運河水量極為充沛。

但是從南旺往北,為人工開鑿的大運河會通河段,直到臨清與衛河交匯,四百里的距離,卻沒有河流匯入,雖然汶河之水有七分向北,但是仍然不夠行船使用。為了保證運輸,只能建立起21個船閘保水行船,但在乾旱年份,水淺的時候,船隻就需要停在河道里,等水足夠深了才可繼續前行。

1886年《山東運河全圖》可見衛河、漳河交匯後在臨清與汶水相匯

在汶水和衛河交匯處,汶水河底比衛河要高,如果衛河沒有充足的水量和足夠高的水平面,一旦兩條河流交匯處的船閘開啟,閘室內的河水會瞬間流干,導致船隻擱淺。因此,只有時刻讓汶、衛交匯處的水平面保持一致,才可以平穩行船。

衛河為了維持與汶水一致的水平面,必須有著充沛的水量。但是衛河發源於河南輝縣,由南向北一路流淌過來,所經的豫北、魯西、冀南,均是糧食主產區,灌溉用水極大,導致衛河水量不足。為保證漕運,雖然採取了「官三民一」的用水制度,即「三日放水濟漕,一日塞口灌田」,但仍然不能滿足漕運需要。

為了解決這一難題,也就有了引漳河之水入衛之舉。

漳河自太行山出山之後不遠就入衛河,民間灌溉用水極少,並且漳河水量較大,完全可以滿足漕運。漳水入衛之後,在一些水大的年份和季節,還需要通過四女寺、捷地、興濟、馬廠四條減水河,向渤海下泄水勢,避免發生決堤等洪災。

在臨清向北的運河,僅有幾條減河與海河入海,其他河流匯聚到天津三岔口

臨清到天津的運河,除了一條用來排除河北省南部瀝水的老漳河(也稱清涼江)在青縣入運河之外,其他的如滏陽河、滹沱河、大清河、白溝河等河流所匯流成的子牙河,直到天津三岔口才匯入運河,並且隨即入海,對於補充運河水量起不上作用。

可以這麼說,從「南旺水脊」向北的大運河,除了水量微小的汶河水之外,漳河、衛河匯流之後的河水,就成為其最主要水源,保障了明清兩朝中國北方漕運一多半的水量,可以說沒有漳河入衛河,明清兩朝北方的漕運就無法進行,這種說法是一點也錯不了的!

您了解的情況是這樣嗎?歡迎在文章底部討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cc56476302373e8b1cf45ad607b964f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