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造車,度向何方?

2023-08-16     電動湃

8月14日,新一批工信部汽車新產品公示中,一個熟悉又陌生的車型吸引到了人們的注意——極越01。

說熟悉是因為,該車從品牌Logo到車型都與之前的集度Robo-01保持一致,陌生則是因為,其品牌名從「集度」,變成了「極越」。

當天,吉利控股集團也發布公告稱,正式推出高端智能汽車機器人品牌「極越」,並宣布吉利與百度合作的「汽車機器人戰略合作項目」度過了集度1.0,現在邁入百度、吉利、集度、極越高效協同2.0階段。

以「集度汽車」的名字宣傳了三十個月之後,「集度」變成了「極越」。

從集度到極越,更像是兩家巨頭拉鋸後的結果。

2021年1月11日,百度官宣造車,稱正式組建一家智能汽車公司,以整車製造商的身份進軍汽車行業。彼時的吉利,為新公司的戰略合作夥伴。

在官宣造車後的一年半里,集度動作迅速,造車進度以季為單位,就連李彥宏也頻頻為其站台:

2021年3月,集度公司成立,百度占股55%(3個董事會席位),吉利占股45%(1個董事會席位);

6月,首款產品的油泥模型圖片發布;8月,集度CEO夏一平發布首款產品油泥模型風洞實驗圖;

11月,彼時集度智能駕駛負責人王偉寶(已離職)稱,集度SIMUCar(模擬樣車)已進入到動態測試階段。

2022年1月,首款概念車的部分外觀和內飾設計細節公布;

6月,首款概念車ROBO-01發布;

10月,ROBO-01首台驗證樣車(Verification Prototype)完成試製,集度ROBO-01探月限定版上市,售價39.98萬元,預計2023年交付。

不過,當時就有人產生了疑問,集度ROBO-01雖然在2022年亮相各大車展,但始終沒向工信部進行申報。

在那以後,集度開始收斂聲量。除了一些小規模的靜態體驗外,幾乎很難感知它的存在了,更是缺席了2023年的上海車展。

有傳言說集度是因為造車資質問題未能參與車展,雖然官方迅速闢謠,並表示集度成立之初就嚴格遵守行業相關規章制度,申請資質的相關工作正在有序推進中。

但遲遲沒有進一步進展的量產計劃,還是引發了外界的擔憂。

與此同時,百度與吉利這邊並沒有閒著,在集度品牌的背後,開始了較為頻繁的工商信息變更。

在集度誕生之初,百度與吉利合資成立了包括集度汽車有限公司、集度汽車(香港)有限公司、北京集度科技有限公司、上海集度汽車有限公司等在內的一系列合資公司,組織架構一度讓外界看得雲里霧裡。

(上海某商場下的集度充電站)

到了2022年6月,集度汽車有限公司發生工商變更,吉利旗下的上海華普汽車有限公司退出股東行列,集度汽車成為百度獨資公司。這還曾引發了「百度和吉利」分手的傳言。

去年12月,該公司主體更名為上海冪航汽車有限公司;今年7月,冪航汽車的註冊資本由20億元減至100萬元。

今年8月9日,吉利與百度合資成立杭州極與越汽車科技有限公司,吉利關聯方(浙江吉利產投控股有限公司)持股65%;

百度關聯方(上海冪航汽車有限公司)持股35%,法人及執行董事為吉利控股集團高級副總裁兼CFO張權,總經理為集度總經理、CEO夏一平。

直到工信部的一紙新車公告,極越01正式走上檯面。百度與吉利間的這場造車「肥皂劇」,才算正式告一段落。

百度、吉利、集度、極越四家公司之間的關係錯綜複雜。

其中,百度對於集度全面開放AI能力,吉利則為集度注入SEA浩瀚架構,雙方合理下的集度成為了產品定義和科技研發的角色:

主要任務就是基於吉利SEA架構,將百度AI能力進行產品話工程化,聚焦產品定義和智能科技創新。

換句話說,極越汽車這家新公司並不負責生產製造,這一點在其工商註冊信息中也能看出來,其經營範圍的確不包括「道路機動車輛生產」,而極越汽車的生產製造將由極氪杭州灣智慧工廠完成,與極氪車型共線。

值得玩味的是,相較於初登場時的高調,在極越品牌正式推出後,百度方面並沒有做出任何回應。再次翻看百度微信公眾號時,「百度造車」的推文早已不見蹤跡。

此外,擁有9.8萬粉絲的,視頻累計播放量達196.4萬的集度官微,也清空了所有內容。

有一句可惜,不知當講不當講。

毫無疑問,從「集度」到「極越」的這場博弈中,吉利是最後的勝利方。

不過,對於已經擁有極氪、沃爾沃、極星等同價位段的品牌來說的吉利來說,擁有極越更像是錦上添花——畢竟,沒有廠商不願意去接手一個走在科技前沿的品牌,關鍵還不怎麼花錢。

但,因為有了極越,從此世間沒有集度,這算可惜嗎?

雖然極越的背後,站著的依舊是百度與吉利,但當遊戲的主動權已經旁落於他人,別人是不會理解故事本身的意義。

當時的百度,的確一腔熱誠。

當「百度造車」四個大字首次出現在文章標題時,李彥宏的百度智能帝國也開始拼湊,從2013年建立起來的百度自動駕駛車項目經歷了十年打磨,才成為「百度無人駕駛」。

這份心熬,是時候破土了。

從2013年開始,百度對於無人駕駛項目的投入是驚人的,從第一年的41.07億元,每年的投入階梯圖讓百度既驕傲也緊張。

燒錢幾乎是每一家智能科技公司的必經之路。坊間還說,加速燒錢,也意味著百度離成功不遠了。

自2015年百度正式成立L4事業部後,百度的確加速燒錢,投入金額的數值每年不低於100億元,並最終讓百度成為全球無人駕駛專利申請的第一,也是立足於世界無人駕駛領域的無冕之王。

中國百度的名字刻進了全球無人駕駛的豐碑。所有的野心也都寫進了李彥宏那張笑起來質樸的臉龐上,他渴望成功,他渴望將自己推到更高。

這才有了集度。

在那些集度汽車的傳播視頻里,經常看到李彥宏的身影,他極力追捧,為其站台。

在2021年7月,李彥宏還現身集度總部為員工們加油打氣。他甚至認為,「就自動駕駛技術而言,集度將領先特斯拉一代。」

2022年的夏天,李彥宏依舊沉浸在集度汽車可以為其帶去更多榮光的喜悅里,百度無人駕駛也會因此「得道升天」。

可是造車和無人駕駛技術之間似乎有一道無解的題。擁有全球頂尖的技術,並不意味著你擁有了一家汽車工廠;手握全球最強大的算力,也不意味著他們隨時可以被放進車內。

智能化最終還是妥協於汽車本身。

同樣是業內巨頭的吉利,顯然不想只成為百度的供應商,必然有博弈,必然有爭議。

其實,上汽集團董事長陳虹此前的發言,可以看成是現在的預演。

他曾說,上汽很難接受一家供應商為我們提供整車的解決方案,這樣一來,它成了靈魂,我們成了軀體,上汽是不能接受的,我們要把靈魂掌握在自己手中。

吉利,也只是做了大部分車企都會做的事情。

如果說,技術是軟實力,那麼資質問題,則是造車的門票。

如今的極越,可以看成是百度對於現實的妥協。

毫無疑問,作為智能技術提供商,無論是百度還是集度汽車,都將隱於幕後。這是百度造車曾經走過的老路,或許也是百度智能駕駛技術生態和場景落地的最好結局了。

但主導權的旁落,是百度必須面對的現實。

雖然百度主導造車的嘗試,已暫告一段落,但成為新能源汽車新格局中的技術提供商,是百度多年戰略試錯後趟出的一條新出路。

在這條道路上,百度並不孤單。堅稱不造車的華為,或許可以為百度提供更多的可借鑑之處。

華為最初選擇的造車夥伴,是位於重慶的小康汽車(現已更名為「賽力斯」)。相比於頭部陣營中的造車新勢力,這家專攻下沉市場的車企,其品牌聲量和市場規模都小了很多。

華為基於自身強大的品牌勢能和技術能力,與具備整車製造能力的賽力斯合作,問界品牌推出後,迎來了一波小高潮。

2022年,是賽力斯最為高光的年份。這一年,賽力斯汽車銷售銷量突破8萬輛,同比增長626.39%。賽力斯的市值更是一度衝破千億。從0到10萬輛,賽力斯用時15個月,這一速度刷新了新能源汽車品牌的行業紀錄。

雖然與華為合作的車企名單越來越長,但無論是與賽力斯還是其他車企的合作,華為無疑都是占據主動權和主導權的一方,這也是華為造車的基本原則。

即便如此,華為的造車事業,也難言成功。

一炮打響後,賽力斯的風光很快過去,從最新的業績快報來看,7月份,賽力斯汽車銷量4240輛,同比下降45.69%,新能源汽車銷售6934輛,同比下降47.83%。

連續幾個月銷量不振,賽力斯汽車的華為光環,似乎並不奏效。這樣的情況,還出現在阿維塔、極狐等華為與其他車企合作的新能源汽車品牌身上。

同樣是輸出智能技術,在造車這件事上,百度與華為有著很多的相似性,但相較而言,百度的品牌勢能、渠道搭建、營銷能力均不如華為。

如今,在與吉利的合作中,百度更是失去了主導權,這也就決定了,百度要走的路,不比華為容易。

在自主研發的大潮之下,將「靈魂」掌握在自己手上已是行業共識。

百度能否將極越的模式複製到其他車企身上,還有賴於百度的智能技術和極越品牌能否經受得住市場考驗,並從新能源汽車的內卷中成功突圍。

目前,在搜尋引擎中輸入「集度汽車」,跳轉出的網頁依舊屬於上海集度汽車,只是標籤頁已經變成了「極越汽車機器人」。

因為有了極越,世間再無集度,並沒有什麼可惜的,而與極氪過分相似的名字,又讓極越有了遐想空間。

同為浩瀚平台,極氪和極越或許可以是和睦相處的親兄弟,同時也可以是互相殘殺的「眼中釘」。那結局會怎樣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ca92df38c1da50d735b9e0dd04c57c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