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界M7再煥新,能打贏理想L系列嗎?

2024-05-21     電動湃

2022年7月,問界M7正式上市。

2023年9月,問界新款M7在時隔14個月後登陸市場。

2024年5月,在隔了8個月後,問界M7 Max煥新版即將登場。

一次次縮短更新間隔,M7作為絕對的走量代表,問界可謂煞費苦心。

不過,立足於當下市場環境,已非去年新款M7上市時橫掃千軍的輕易。

問界M7 Max煥新版,還能打出一片天嗎?

「自去年9月問界新M7發布以來,收穫了超過18萬用戶的信賴和認可,榮獲新勢力車型銷量首席,創造了銷量奇蹟!」

將問界M7起死回生的余承東,還有著更大的野心。

「我們希望不斷打磨產品體驗,把問界新M7打造成智能汽車時代的國民SUV。」

如何讓問界M7成為新的國民SUV?

余承東直接揭秘,重磅升級的內外飾設計、更強大的智駕能力、更舒適的駕乘體驗、更豐富的舒享配置。

換言之,問界M7 Max煥新版迎來了一次全面升級。

肉眼可見的變化,是新車大幅縮減了原來的前臉格柵面積,改用上封閉式造型,更具新能源車該有的模樣。

如此轉變,在上個月推出的新款問界M5也能看到。

應該說,在大哥問界M9推出以後,其它小弟們都已跟上了新的設計步伐。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2年前問界M7推出時,其設計就已經備受爭議。

不過,余承東始終充滿了自信。

「有些人噴我們這個車不好看,我想說他的品位還比較low。」

「我想一個偉大的設計,能經過時間的檢驗,大家越看產品越高端,越看越喜歡,這才是偉大的設計。」

「比偉大還偉大」,這大概會是余承東對新設計的形容。

這次作出改款的,是問界M7 Max煥新版。

「Max」的後綴,已然說明改款的是智駕版。

其中,新車將跟隨問界M9的做法,從原來採用速騰聚創M1雷射雷達,換成華為自研的192線雷射雷達。

在提升檢測性能的同時,此舉亦表明了「問界站定雷射雷達派」的立場。

需要留意一點,上個月華為指出其雲端算力,已經從去年12月的2.8 EFLOPS,提升到了3.3 EFLOPS。

「超過了第2名和第3名友商算力的總和」,華為在智駕領域的實力家底,就是有著這樣絕對的傲氣。

問界M7 Max煥新版的智駕表現,想必不會叫人失望。

跟智駕方面的調整一樣,問界M7 Max煥新版在配置力度上的優化,主要呈現出「加碼」的特點。

10.25英寸全液晶儀錶盤+15.6英寸中控屏+HUD抬頭顯示,新車基本保持了原來的內飾布局。

而增加愛馬仕橙內飾,大概能為其座艙氛圍多增加些高階質感。

同時,問界M7 Max煥新版將用上HUAWEI SOUND音響系統,進一步注入華為精髓。

此外,六座版本將標配零重力座椅、HUD、主駕頭枕音響、電吸門、水晶擋把等配置。

再者,新車還將用上CDC電磁懸架。

參照現款Max版售28.98萬的情況,以及新款預售29.8萬起的做法。

問界M7 Max煥新版,這次要打出「性價比」亮點了。

參照新款問界M5的革新,問界M7 Max煥新版大概不會對續航、動力有明顯改變。

因此,換上新外觀、座艙配置更豐富,將是新車帶給用戶至直接的體驗提升。

再者,打透智駕賣點,也將決定了問界能否撐起華為科技標籤的關鍵。

Max煥新版,能為問界M7的火爆再續上一程嗎?

問界M7的火爆,有點要熄滅的苗頭。

在去年9月改款以後,問界M7連續站上了月銷過萬的水平。

今年1月,它更是做到了3萬輛/月的卓越成績。

憑藉著M7的超常發揮,問界系列得以在2024年前3個月里,連續斬獲新勢力交付冠軍頭銜。

然而,從交付趨勢來看,1月的超高水平發揮,似乎也是其「由盛轉衰」的轉折點。

今年前4個月里,問界M7交付量分別為3.1萬輛、1.8萬輛、2.46萬輛和1.09萬輛。

僅用了3個月時間,該車就從月銷3萬輛,跌到了1萬輛出頭。

其中,即便4月它還降價了2萬元,也沒能止住頹勢。

問界M7的快速轉冷,已成事實。

因為這樣,問界還把連續問鼎了3個月的新勢力交付冠軍,在4月里讓給了理想。

立足在30萬級中大型SUV市場,今年前4個月問界M7累計賣出7.89萬輛,在同級銷量里排名首位。

反觀理想L7和L8,兩者合計賣出6.9萬輛。

這意味著,問界M7一款車型的表現,就要好於理想L7和L8的銷量總和。

話雖如此,去年問界M7之所以爆火,在於其較之原先上市時,售價一下調低了7萬元之多。

換言之,理想L7和L8不算是問界M7的直接競品。

24.98萬起售的理想L6,或將以一己之力來直面問界M5和M7。

理想表示,L6的產能正在爬坡,下個月將突破2萬輛,目前鎖單量已達3.4萬輛。

就基本盤紮實的高端新勢力陣營而言,有能力向問界發起挑戰的,暫時只有理想一家。

理想增程SUV的持續熱銷,註定將與問界繼續纏鬥下去。

這時值得思考的是,丟掉4月交付量冠軍的問界,能接得住理想的進攻嗎?

本月初,理想周銷量榜單正式回歸。

回歸原因,一方面在於理想已重返了銷量榜首。

另一方面,從中亦透露著理想對之後市場的信心更足。

其中,問界M7的銷量下滑固然是一大因素。

再者,新款問界M5能否成為新的增長點,亦充滿了不確定性。

留意一點,新款問界M5在4月23日完成上市。

但在5月1日的交付戰報里,官方依舊強調著該車「上市24小時累計大定4031台」的戰績。

不難看出,新款問界M5並未呈現出去年改款M7的火爆。

理想對力壓問界的篤定,並非沒有理由。

不過,理想亦不是盲目自信。

近日已有不少報道盛傳,理想開啟了新一輪裁員動作,裁減幅度達20%。

此外,相比於Q1交付量增長52.9%的成績,理想對Q2的增長展望只有21.3%至27.1%。

在對汽車市場不抱信心之下,就看理想和問界哪個能從惡戰中脫穎而出了。

還需注意的是,不久前問界M7追尾事故,多少給該車造成了些負面影響。

這是否會進一步導致交付表現的下滑,6月1日就會見分曉。

此外,近來20萬級市場新品湧現,這也容不得問界M7有所閃失。

前有計劃在6月交付過萬的小米SU7,後有立心擊退Model Y的樂道L60。

另外,阿維塔也在躍躍欲試,同為中大型增程SUV的阿維塔07將於Q3上市。

況且到了下半年,還有極氪的中大型純電SUV登場。

如果M5和M7都沒有抓好這次改款的機會,這對於問界的未來或將帶來難以估量的損失。

怎麼把握好改款的機會?

新款問界M5和M7都在主打著一點——智駕版。

以24.98萬元起售的新款問界M5,全系標配雷射雷達及華為算力平台,只是城區智駕包仍需另外購買。

對比老款同等配置版本而言,新車相當於降了3萬元。

不過,堅守25萬價位的做法,也表明了問界M5不會通過降低官方指導價來刺激銷量。

反觀現款問界M7智駕版,其入門版售28.98萬元起。

至於問界M7 Max煥新版預售29.8萬的做法,大概到上市當天,也會將指導價調整到28.98萬元附近。

「增量不讓價」,是新款問界M5和M7的煥新特點。

換句話說,問界M7仍在努力維持住其原本30萬元的高階定位。

率先從智駕版開始改款,大概是為了讓新老款同堂銷售一段時間,以確保銷量的平穩過度。

此外,問界這樣做的目的亦是直接明了——打透智駕賣點,繼續保持在該賽道的領先優勢。

余承東說過,「我們在智駕上進行了大量研發投入,售價低於30萬的華為高階智駕都是虧本銷售。」

有著國內最多雲端算力的華為,已然具備了獨一檔的智駕競爭優勢。

更重要的是,智駕競賽一邊在燒著大錢,另一邊也沒有帶來正向、可盈利的商業模式。

「還跟不跟」的問題,已經擺到了眾多車企大佬的面前。

此前馬斯克放話,今年計劃新增5萬張英偉達H100的GPU來投入訓練算力。

按照英偉達H100晶片售價約3萬美金/塊,單是今年這筆總投入就將達到15億美元。

按現時匯率換算,就是超108億人民幣,這般投入已非多數車企能跟得上。

其中,小鵬已經明言,計劃每年算力訓練投入超7億元,距離已經完全被拉開。

再者,比亞迪也在放出消息,計劃在12萬以上車型配備雷射雷達,充分發揮規模效應。

內卷到極致以後,就是各家拼家底的時候,這也唯有行業巨頭能承擔得起了。

此外,近日報道指理想將「智駕團隊人數縮減到1000名以內」。

這般做法,或許也表明了理想「不跟」的態度。

如此一來,此舉或推翻了過去「智駕作為理想一號工程」的地位。

至於「華為智駕遙遙領先」,則有望繼續成為問界車型的獨有標籤。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新款問界M5和M7,兩者都把改款注意力放在了智駕版身上。

獨一檔的智駕領先能力,能否賦能好問界系列的市場表現,我們拭目以待。

在去年9月之後,隨著新款M7的爆火,問界真正躋身到了頭部新勢力梯隊當中。

問界M7的起死回生,確實讓人意外,但降價7萬的做法,不能說是贏得多麼漂亮。

反之50萬級的問界M9迎來大賣,這下才叫人刮目相看。

於是,問界提出了今年賣出60萬輛的目標,是去年交付量的6倍。

今年前4個月,問界已累計交付了超過11萬輛。

照此來看,問界距離完成目標仍有不少壓力。

接連完成煥新的M5和M7,能否接過熱銷勢能,這對於完成60萬輛目標至關重要。

更重要的是,它倆還需要先邁過理想L系列這一關。

激鬥好戲,仍在繼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234332bb0fb10ff79ab75220027dec4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