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是吃出來的嗎?草魚喂出來的疾病,還能喂回去嗎?

2019-08-27     水產養殖小貼士

魚類食物主要包含三大主要成分:一是蛋白質,二是脂肪,三是糖類,其次才是無機鹽、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等。魚類食物營養的三大主要成分中,都是結構複雜的大分子物質,必須在消化道經過分解,變成結構簡單的小分子可溶性物質,營養才能被魚類消化吸收。這三大營養物質中,動物性蛋白吸收是最高的,可達80%,過量攝入的蛋白質會經腸道排泄掉,成為池塘氨氮、亞硝酸鹽來源的源頭。而過量攝入的糖類與脂肪,則會富集在魚體內,正是由於飼料中糖類與脂肪等能量物質比例過大,才導致了許多疾病的產生,比如脂肪肝。

魚類對脂肪的消化吸收能力是很強的,而且過量吸收的糖類也可以轉化成脂肪貯存起來。特別是苗種階段,早期的生長發育階段對熱量的需求高,此階段的飼料呈現出高熱量高蛋白的特點。但是即使投喂了蛋白和熱量高的飼料,還要考慮水溫的影響,因為魚是變溫動物,當水溫在脂肪溶點溫度以下,脂肪則不能被溶解,自然也就不能被分解成可以被吸收的脂肪酸和甘油,也就不會出現能量過剩的問題。根據這一特點,在西南地區過了每年的春分時節,那就是敞開投喂飼料,魚也不容易喂出問題。這裡有人就會問了,不可能每年都等到這個時候才來大量投喂啊,那怎麼解決這個問題,這也是去年到今年,我們一直在做的一個事情,那就是用發酵劑發酵飼料來投喂,這裡的飼料原料就很多了,有各種各樣的糧食下腳料,餅粕類,如米糖、麥麩、豆粕等。為此我還專門寫過一篇文章。這裡也把連結放在後面,有興趣的可以打開來看。投喂發酵飼料,一定是未來的發展方向,因為發酵過的飼料有諸多好處,魚是變溫動物的特點,尤其是在低溫下,很多難溶的營養物質都很難被分解吸收,但經過發酵就不一樣了,即使在冬天發酵,發酵飼料中間的溫度仍可以達到20-40攝氏度,所以原本在水中不能被消化吸收的營養物質經過發酵後,吸收好,長魚快。今年我們還會在更多地方做一些試驗,還是前年我們就在一水庫做了試驗,冬天裡花白鰱都要生長,去年推廣到更多的魚類品種上,今年相信會有更多更詳盡的數據,到時可以分享給大家,如果你看了也有興趣,歡迎加入實踐。

清晨,別人家的魚在缺氧浮頭,這邊卻吃得正歡

如何自製發酵飼料----生物飼料

在平時的客戶拜訪中,眾多養殖戶都有一個特點,就是愛吃魚,而且有的還特別看吃自己養的魚。像遂寧的張總,簡陽的陳總等,他們的水庫多,我每次去,都喜歡搞幾條水庫上的花白鰱吃。所以,這和一些人認為的,種菜的不吃自己種的菜,養雞鴨的不吃自己養殖雞鴨不同。大家認識到,自己養的魚就是健康的。有時我們也感嘆,水質好,魚質好,就是沒賣出一個好價錢,就是高質不高價。

隨著中國的飼料工來的高速發展,全世界有三分之一以上的魚粉運往了中國,近年來,魚粉蛋白、豆粕蛋白因為資源緊張而一漲再漲,而且是一漲上去容易,跌下來就很難了。所以尋求廉價而穩定的蛋白資源擺在了大家面前,許多人進行了這方面的摸索。有多人從反芻動物的食材中得到靈感,過去不是用秸稈來加工飼料嗎,那為什麼不能用秸稈發酵呢?有的人覺得秸稈所含纖維多,蛋白很低,豆渣、酒糟、菜枯好像營養多一點,有些地方有大量的棉籽粕、花生粕,也是不錯的發酵原料,總之根據當地情況,米糠、麩皮、高梁等加工後等剩下的源料,就連屠宰場下腳料、潲水均可用作發酵的源料。通過酵素、芽孢桿菌原粉的發酵作用,把高分子碳水化合物轉化成低分子碳水化合物,如蛋白質、脂肪、抗營養因子分解成可溶性的多肽、有機酸、酶類等。


能把魚喂成這樣的條形,證實發酵後的生物飼料確實有效

根據各種源料的含水量,每立方原料添加芽孢原粉、酵素500-2000克不等。現在通常把發酵飼料叫作生物飼料,與傳統飼料相比,具有成本低,來源廣、方便等諸多優越性,而且符合當前的健康環保型漁業發展的要求。在過去的幾年中,我們有非常成功的養殖案例,比如要相應增加花鰱產量,可同時結合酵素肥、乾酪乳桿菌使用。

草魚喂出來的疾病,還能喂回去嗎?

都說草魚難養,但有些人卻一直在養這條魚,而且效益不錯。現在草魚的價格在有些地方已賣到了五塊八了,這個價格,養殖草魚絕對是有利潤的。最近我去給許多專門養殖草魚的大戶做技術服務,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草魚的疾病其實就是喂出來的,同樣,通過飼料投喂,還真能把病喂回去。這個發現,是在跟蹤了好些家水庫養殖戶總結出來的,同樣,對與不對,還請你去驗證。

事情是這樣的,在我們的水庫客戶中,好些較大一點水域的水庫,都有許多庫灣,或是庫叉,有些當初是拿來準備培育魚苗的。現在不實行肥水養殖了,所以好些就用不了那麼多魚苗了,有些幾十畝或是上百畝的面積,就閒置出來,他們中有許多拿來做了精養或是半精養。其中就有不少養的草魚,而且許多人還在裡面也養了花白鰱苗種,總之魚養的很雜,有點花白鰱苗種帶點精養的味道。在他們投料的過程中,有些人由於料投的多,飼料蛋白高,魚肚皮大,顯然屬於營養過剩引起的疾病,出現了死草魚的現象。用了藥好一段時間,又容易反彈。今年,我們推廣的發酵飼料投喂花鰱的精養模式,他們中就有不少人開始嘗試,說來也奇怪,這些加了發酵料來投喂花鰱的,後面草魚就基本沒發生過疾病。好幾家經過實驗都是這樣,於是我才有了上面的總結。

在都說要無抗養殖,倡導環保健康,我希望我這個發現能給草魚養殖戶們一個思路,那就是在投喂飼料的過程中,或許可以適當的加入一些麩皮、麥麩、米糠等糧食發酵的發酵飼料。這樣做會更加有益於草魚的營養均衡,減少因為有些營養成分缺乏引起的營養失配性疾病。從理論上來說,麥麩、麩皮、米糠等蛋白質含量雖然不高,但維生素等含量卻很高,而且通過發酵,還能產生多種魚體必需的維生素,如B族維生素,維生素D和E等。通過發酵讓這些營養物質含量成倍的成高,正是由於補充了這些飼料里缺乏的物質,才有了上面的結果。

也許有的人會說,飼料不是打的營養全價飼料嗎?營養是均衡的,而且飼料廠家也是加了足量的維生素,那怎麼還可能缺呢?實際上,飼料在貯存過程中,許多維生素具有還原性,容易被氧化導致流失。如膨化料在高溫膨化過程中,就有大量的維生素流失。即便廠家充分考慮到了這些細節,但再看我們養殖戶使用過程中,經常是早上把料放到投餌機里,一放就是一天。早上的一袋飼料經過一天的高溫暴曬,到了下午吃進去,其營養有沒有發生變化呢?各類因素都有可能在投喂過程中引發草魚的營養性失配性疾病。

解決的辦法:投喂發酵料

至於投喂多少,如何投喂,都還有待於進一步實踐驗證。因為得出發酵飼料能預防草魚營養性疾病這個結論,純屬意外,本意是用來投喂花鰱,增加花鰱產量,結果草魚跑去吃,卻把草魚的營養性疾病預防好了,後面我會陸續跟蹤,有更多數據時我再來分享給大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c_mO42wBJleJMoPM3F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