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四方面軍與十七路軍的「漢中協定」

2020-02-06     團結報黨派e家

楊虎城十七路軍與紅四方面軍達成的「漢中協定」,對1930年代陝西政局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一方面,粉碎了蔣介石通過地方實力派與紅軍之間的戰爭來達到消滅紅軍和排斥異己的陰謀,既壯大了紅軍力量又保存了楊虎城的實力,使楊虎城有足夠的力量與蔣介石周旋,維持了陝西各派政治力量的平衡;另一方面,楊虎城與紅四方面軍建立了聯繫,楊虎城能夠更多地了解中共的抗日主張,使其逐漸受中共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影響,對西安事變的爆發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楊虎城消極避戰

紅軍順利地進入陝西境內

1932年6月,國民黨60萬大軍對中共蘇維埃根據地進行第四次「圍剿」。10月,鄂豫皖根據地主力紅四方面軍主力突圍後,向西轉移。11月上旬,張國燾、徐向前率紅四方面軍從商南縣河坪村進入陝西境內。紅四方面軍入陝後,蔣介石一方面命令國民黨中央軍胡宗南等追擊「入陝共軍」,而且還下令楊虎城配合國民黨中央軍「圍剿」入陝紅軍。10月26日,「電西安綏靖公署主任楊虎城兜剿陝南龍駒寨一帶共軍」;12月13日,又電令說:「除非其所守官兵亡盡,則不深究,否則必照連坐法徹辦……第十七路為兄直屬部隊,尤應嚴厲督促,以為其餘部隊之倡。」(呂芳上主編:《蔣中正先生年譜長編》第3冊,第766、794頁)因楊虎城與蔣介石集團之間矛盾比較深,加之胡宗南仗著中央軍的派頭,對楊虎城十分輕慢,一是冷落楊派來與胡宗南接洽的代表,二是胡宗南經過西安駐軍韋曲,亦沒有拜訪楊虎城。按照國民黨內的級別而言,楊虎城是西安綏靖公署主任,軍銜為陸軍二級上將,而此時的胡宗南只是中將師長。胡宗南理應拜訪地方長官,但他借著「天子門生」和中央軍的威勢,故意輕慢於地方雜牌軍。時任胡宗南少將參謀長於達回憶說:當胡宗南部到達韋曲時,「我立即向胡先生建議:我們對楊虎城的代表既沒有好好招待,現在,無論如何楊是主人,我們總是客軍,他既然曾派代表來歡迎我們,現在我們到西安大門口了,在禮貌上也應該去看看他」。(張俊宏編:《於達先生口述歷史》,北京九州出版社2013年版,第56頁)胡宗南沒有聽他的參謀長的建議,而是騎馬出去遊玩去了。胡宗南的傲慢無禮使楊虎城對國民黨中央軍及胡宗南本人產生反感甚至嫉恨。因此,在胡宗南率部追擊紅四方面軍時,楊虎城選擇了消極避戰,既沒有派軍隊到漫川關配合胡宗南圍堵紅軍,也沒有在紅軍翻越秦嶺從大峪口進入關中時給予有效的抵抗,使紅軍順利地進入陝西境內,翻越秦嶺,一度到達關中地區引鎮,距離西安城不足四十里。

紅四方面軍到達關中時,為避免與紅軍交戰,楊虎城一度計劃將主力部隊撤到渭北三原一線。(連瑞琦:《與楊虎城共同反蔣的片段回憶》,《文史資料選輯》第23輯,中國文史出版社1991年,第36頁)因楊虎城消極避戰,紅軍在關中幾乎沒有受到阻力,順利通過陝西藍田、長安、周至等縣,並順利離開關中,二次翻越秦嶺,向秦巴山區轉移。於達說「當我們(指胡宗南部——引者注)由漫川關到山陽時,楊虎城的代表曾交給我們一本密碼,俾便於雙方直接聯絡。戰況激烈時,胡先生(指胡宗南——引者注)電告楊虎城,請派兵阻住湯峪口、大峪口一帶……堵的任務也很容易達成。楊卻仍然爽約,將部隊放在渭河北岸相差五十里處,使『匪部』從從容容地出了大峪口、湯峪口而直往西去,毫無阻礙」。(張俊宏編:《於達先生口述歷史》,第56頁)楊虎城一再「爽約」不願意與紅軍交戰,說明九一八事變後,中日民族矛盾已經成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他已經不願意為蔣介石集團賣命打內戰了。

紅四方面軍建立川陝根據地

紅四方面軍翻越秦嶺後,12月9日,紅四方面軍到達陝南,19日向川北進軍,迅速占領通江等地。1933年2月中旬,在通江縣召開了川陝革命據地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正式成立川陝蘇維埃政府,開始建立和擴大以川北為中心的川陝革命根據地。

紅四方面到達川北時,此時的四川處於各種軍閥割據的局面,在川北地區,閬中、通江、南江、巴中等縣委為軍閥田頌堯的地盤;宣漢、達縣、城口等地為軍閥劉存厚的地盤。國民黨為了消滅紅軍,2月3日,任命田頌堯為川陝邊「剿匪」督辦,撥軍費20萬元,子彈100萬發,攻擊立足未穩的紅軍,電令田頌堯「以獅子搏兔之全力赴之」。受蔣介石的支持,田頌堯發動了對紅軍的三路圍攻。面對強敵,紅軍採取靈活多變的戰術,取得了反三路圍攻的巨大勝利,「總計斃、傷敵官兵一萬四千餘人,俘敵旅參謀長李漢城等以下官兵萬餘人。繳長短槍八千餘支,機槍二百餘挺,迫擊炮五十餘門,田頌堯軍損失近半,殘部退守嘉陵江沿岸」。在紅軍達到川北不足半年的時間內,根據地也擴大到北起陝西鎮巴,南至儀隴,西抵廣元附近,東達萬源,縱200餘里,橫300餘里,人口達200萬,面積近3萬平方公里。(《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戰史》編委會:《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戰史》,解放軍出版社1989年版,第225、226頁)為了擴大和鞏固根據地,8月至10月,紅軍又先後發起儀(隴)南(部)、營(山)渠(縣)、宣(漢)達(縣)等戰役,取得了空前的勝利,殲滅了田頌堯、劉存厚等地方軍閥,擴大和鞏固了根據地。據時任紅四方面軍總指揮的徐向前元帥回憶,紅軍通過這一系列的戰役「先後殲敵近兩萬,繳獲長短槍一萬二千餘支及大量軍用物資,沉重打擊了敵人,極大鼓舞了群眾。新區老區群眾,紛紛參加紅軍,紅四方面軍發展為五個軍,八萬人。根據地擴展到東起城口近郊,西抵嘉陵江沿岸,南起營山、達縣,北至陝南鎮巴、寧強,縱四百餘里,橫五百餘里,總面積達四萬二千餘平方公里,人口約五百萬。控制了通江、南江、巴中、儀隴、營山、宣漢、達縣、萬源等八座縣城,建立了二十二個縣市的革命政權。」(徐向前:《歷史的回顧》,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91頁)川陝革命根據地進入鼎盛時期。

紅四方面軍到達川陝和川陝根據地建立時期,也正是日本帝國主義加緊侵略中國,中華民族危機日益加深的時期。因此,1933年1月17日,中國共產黨發表《中華蘇維埃臨時中央政府工農紅軍革命軍事委員為反對日本帝國主義侵入華北願在三條件下與全國各軍隊共同抗日宣言》,宣稱「中國工農紅軍準備與任何武裝部隊定立作戰協定,來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一)立即停止進攻蘇維埃區域,(二)立即保證民眾的民主權利(集會、結社、言論、罷工、出版之自由等),(三)立即武裝民眾創立武裝的義勇軍,以保衛中國及爭取中國的獨立統一與領土的完整。(中央檔案館:《中共中央文件選輯》第8冊,中央黨校出版社1985年版,第446頁)在民族危機日益嚴重的形勢下,該宣言(又稱「一·一七宣言」)表明了中國共產黨對日本侵華的基本立場,與蔣介石集團「攘外必須先安內」的政策形成了鮮明對比。該協議也成為紅四方面軍與楊虎城17路軍簽訂秘密停戰協議的政治基礎。

紅四方面軍入陝和建立川陝根據地,引起了西北地區的震盪。一方面,在紅四方面軍進入陝西後,國民黨中央軍肖之楚、劉茂恩等部尾追進入陝西;劉峙部黃傑第2師進入潼關,占據華縣、華陰和渭南;胡宗南第1師進抵陝西,蔣介石借追擊紅四方面軍趁機把中央軍派駐陝西,「不但打擊了楊(虎城),並且打擊了閻(錫山)、馮(玉祥)進取陝西、寧夏的計劃」。另一方面,各地方實力派趁機也在西北擴張地盤,對陝西虎視眈眈。紅四方面軍從入陝到建立川陝根據地,給楊虎城的部隊給予沉重打擊,擊潰了馮欽哉的1個旅,楊虎城直屬特務1、3團,楊子恆旅的2團,擊潰及殲滅楊虎城軍隊「足足在五團以上」。(中共陝西省委黨史資料徵集研究委員會:《川陝革命根據地陝南蘇區》,1987年印行,第55、54、72頁)楊氏在陝西的地位受到了來自各方面的挑戰,尤其是蔣介石軍事集團構成了對楊虎城的威脅。蔣介石對地方雜牌想來都是能利用則利用,不能利用則排斥和打擊。在中原大戰期間利用楊虎城對付馮玉祥,中原大戰結束後,就開始排斥和打擊楊虎城,導致蔣楊矛盾日益尖銳。為了達到紅軍和地方實力派相互消耗的目的,蔣介石將胡宗南第一師調往甘肅天水碧口鎮駐防,作為「經營西北基礎」。把楊虎城十七路軍主力38軍調入漢中,在東起鎮巴西至寧強的五六百里長的大巴山設防,與紅四方面軍對峙,蔣介石把楊虎城主力部隊推到了「剿共」前線,想達到一石三鳥的目的:一是將楊虎城的軍事力量平穩地移出了甘肅;二是將自己的嫡系楔進了西北,看住了楊虎城西進的通道;三是在與紅軍交戰中進一步削弱楊的實力。

楊虎城與紅四方面軍達成「漢中協定」

在蔣介石和眾多實力派的壓迫之下,也為了減輕紅四方面軍對楊虎城十七路軍的軍事威脅,楊虎城選擇了與紅四方面軍的合作。紅四方面軍進入漢中時,楊虎城部警衛團駐防漢中,該團團長張漢民是中共地下黨員,「張漢民曾派人去接洽紅軍,紅軍給他一個任務,並把這個關係交特委」。說明紅四方面軍進入漢中後既和當地中共黨組織取得了聯繫,也和楊虎城部取得了聯繫。楊虎城和杜斌丞等人經過多次商議,決定派武志平「以軍使的身份去川陝革命根據地,向紅軍領導同志陳述在日寇侵略中國部分領土,民族國家處於危亡之際,應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願望」。(武志平:《回憶在川陝革命根據地工作時期的簡要情況》,《陝西黨史資料通訊》1983年第5期,第10、11頁)武志平是中共地下黨員,其公開身份是楊虎城部的作戰參謀。為了與紅四方面取得聯絡,楊虎城派武志平到38軍任職,作為17路軍與紅四方面軍的聯絡員。武志平將楊虎城、杜斌丞的想法通過地下黨系統向中共陝西省委彙報後,得到積極反應。中共陝西省也指示武志平「利用十七路軍部隊在陝南與紅四方面軍形成直接敵對的形勢,通過可靠的關係建議楊不要和紅軍正面衝突為蔣介石打天下」。(武志平:《在漢中兩年的日日夜夜》,中共漢中地委黨史資料徵集研究辦公室:《陝南蘇區的懷念》,1987年印行,第102頁)武志平成為楊虎城與紅四方面取得聯繫的秘密使者。楊虎城朱德派武志平為與紅軍的聯絡人,對其漢中之行充滿期待:「值茲日寇憑陵,國勢阽危,凡我同志務須深自警惕,力圖奮發。吾弟才華卓著,尚希佐理孫軍長,努力工作,是為至要」。(賈自新主編:《楊虎城文集》,中國文史出版社2013年版,第184頁)孫蔚如也因長期受蔣介石的排斥而心生不滿。中原大戰期間孫蔚如向甘肅進軍,在消滅了馮玉祥在甘勢力後志在甘肅省主席,但蔣介石僅僅給了一個宣慰使的名義,邵力子任甘肅省主席後,又迫使離開蘭州駐防天水。紅四方面到達川陝後,又被蔣介石調防漢中。孫蔚如「對蔣憤恨,滿腹牢騷」,為了發泄不滿情緒在張良廟的石崖上刻了「借君之錐,以錐暴日」。一方面,表達了要求抗日的情緒,另一方面「是借錐『日』之名而錐蔣泄憤」。(常黎夫:《一九三三年秋我去陝南工作的前前後後》,《陝西黨史資料通訊》1983年第5期,第18頁)

4月2日,武志平隨孫蔚如到達漢中。1933年5月12日,十七路軍38軍軍長孫蔚如給紅四方面軍總指揮徐向前、政委陳昌浩寫了親筆信,提出雙方議和的問題。信中說:「當前日寇憑陵,國勢阽危,凡有血氣者莫不痛心疾首,而蔣介石卻侈談『攘外必先安內』,妄圖以武力消除異己。長此以往,國將不國,我中華民族將陷於萬劫不復之地。言念及此,切實隱憂。蔚如與楊虎城竊謂,各黨派對政治見解有所不同,盡可開誠商議,豈容兵戎相見,兄弟鬩牆,而置外患於不顧?特不揣冒昧,派我部參謀武志平晉謁虎帳,陳述我方對於時局的意見,深願停戰議和,共同反蔣抗日,以紓國難。貴軍如表同意,請迅即派員前來,共商大計」。(李伶:《武志平的風雨人生》,《縱橫》2008年第5期,第42頁)13日,武志平帶著孫蔚如寫在絹上的信,以紅十字會工作人員到秦巴山區查災的名義代表孫蔚如到紅四方面軍進行聯絡。為了取得紅軍的信任,還帶了1張十萬分之一的軍用地圖和其他秘密情報。21日,武志平到達川北兩河口見到紅四方面軍政治部副主任傅鍾,將攜帶的地圖和其他秘密情報交給了紅軍政治部。武志平在長坪見到了張秋琴,在苦草壩見到曾中生、鄭義齋、蘇井觀,還三次與張國燾商談。楊虎城等人的主張得到了紅軍領導人的認可,據武志平回憶說:「紅軍領導同意楊虎城、杜斌丞、孫蔚如提出的主張,當即派參謀部主任徐以新同志和我一道去漢中與孫蔚如面談互不侵犯共同反蔣的協定條款」。武志平不辱使命,完成了楊虎城的重託。

紅四方面軍和川陝軍委經過認真研究,認為「既然十七路軍主動來和我們建立聯繫,這不論從戰略上還是整個川陝根據地的發展上考慮,都是有利的,也是一個極好的的機會。一方面,在川陝根據地的後方,翻過大巴山便是漢中,是楊虎城十七路軍控制的地區,如果能和他們打通關係,就可以解除我們的後顧之憂,集中全力向四川發展。另一方面,敵人對我們封鎖得很厲害,我們急需要打開通路與外面發生聯繫」。經紅四方面軍總部決定,派中共川陝軍委參謀部主任徐以新作為代表到漢中與楊虎城38軍軍長孫蔚如進行談判,並規定了談判方針:「一、了解對方意圖;二、了解十七路軍內部的情況;三、儘可能在楊虎城、孫蔚如內部找到可以爭取的人」。(徐以新:《憶川陝根據地時期與十七路軍的統戰工作》,《中共黨史資料》第10輯)並確定選派徐以新為紅軍代表,赴漢中與孫蔚如談判雙方合作事宜。

5月31日,徐以新與武志平返回到漢中。6月1日,徐以新代表紅四方面軍,孫蔚如作為楊虎城的全權代表進行正式談判,武志平和王宗山亦參加了會談。徐以新向孫蔚如闡述了中共1933年發表的「一·一七宣言」的基本精神,並表明17路軍如願意遵守宣言提出的三項條件,紅軍願意與十七路軍保持友好的關係,「我們可以巴山為界,你不過來,我們也不過去,互不侵犯」。(徐以新:《憶川陝根據地時期與十七路軍的統戰工作》,中共中央黨史資料徵集委員會:《中共黨史資料》第10輯,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1984年版)關於十七路軍與紅軍的關係,孫蔚如提出5點意見:「(一)希望紅軍不要在陝南、川北地區發展下去,應向甘肅地區發展。(二)如果那樣做,十七路軍願給紅軍在後方作掩護,並接濟適量的軍械彈藥。(三)如果紅軍仍在川北停留,十七路軍決不向紅軍作真面目的進攻,至於前哨小的衝突,應視為正常情況。(四)以當前的形勢所限,只能是秘密往來,建立秘密互不侵犯、共同反蔣的協定。(五)十七路軍派武志平和紅軍保持聯繫,隨時傳達雙方的意見」。在各自明確了政治立場後,在「互不侵犯、共同反蔣、抗日救國」的前提下,雙方達成一致的協議歸納起來包括:

第一,在當前的形勢下,雙方的友好往來應是秘密的;第二,互不侵犯協議達成之後雙方各守原防,不向對方攻擊;第三,紅軍在第十七路防區內採購一些日常用品,應受到保護;第四,反蔣應首先打擊蔣的嫡系部隊胡宗南之第一師;第五,紅軍如果向隴南發展,十七路軍則採取佯攻方式在後做掩護以解除後顧之憂,並給予武器彈藥之補充。第六,派武志平在接近邊區地點保持與紅軍的聯繫,以避免蔣介石特務的偵察。

徐以新表示關於上述協議需要向上級彙報,6月5日,徐以新返回川陝蘇區。為了表達誠意,徐以新返回時,孫蔚如給紅四方面軍送了一部分軍用地圖,也允許徐採購了20餘擔物資。紅四方面軍和西北軍委基本上同意上述協議內容,認為「應該立即把與楊虎城的關係確定下來,訂立互不侵犯的停戰協定」。受紅四方面軍和川陝軍委的指示,6月下旬,雙方再次談判,經商議確定:「第一,雙方互不侵犯;第二,配合打胡宗南;第三,我們可以設立交通線,他們可以提供一定的物資。另外,對聯絡辦也做了具體規定:由武志平在赤白便捷地帶設立一個聯絡點,並由他在那裡全權負責」。(徐以新:《憶川陝根據地時期與十七路軍的統戰工作》,中共中央黨史資料徵集委員會:《中共黨史資料》第10輯,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1984年版)經過這次談判,雙方協議正式生效。

楊虎城十七路軍與紅四方面軍在達成的「漢中協定」對1930年代陝西政局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一方面,粉碎了蔣介石通過地方實力派與紅軍之間的戰爭來達到消滅紅軍和排斥異己的陰謀,既壯大了紅軍力量又保存了楊虎城的實力,使楊有足夠的力量與蔣介石周旋,維持了陝西各派政治力量的平衡。另一方面,楊虎城與紅四方面軍建立了聯繫,能夠更多地了解中共的抗日主張,使其逐漸受中共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影響,對西安事變的爆發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作者:黃正 系陝西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cNu1cXAB3uTiws8Kt-7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