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歲農民工,白天扎鋼筋晚上練篆刻,被著名畫院錄取,成為篆刻家

2020-04-10     繪畫視界

社會是一所大學,它會教會我們生活,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活兩極分化嚴重,以前很多人沒有接受過文化教育,於是走上了工地,幹著又髒又累的活,來養活一家人。

現在的80、90後都接受過文化教育,一部分人在大學就受到了書法專業或者通過參加書法家協會,成為書法家,走進人們視線,這些書法家一開始 就有專業的書法老師指導,有的家境比較富裕的,去國外留學深造,所以造就了現在很多人年紀輕輕就成為書法家的情況。

相對於90後,60、70後在學習條件上確實有極大的限制,人們為了吃飽肚子很少去專業的學習去學習書法等,很多人有著很好的書法天賦,但是為了生活,不得不放棄自己喜歡的書法,從而選擇一份能養家的工作。

在安徽,有一位書法篆刻家,他叫黃九西,今年54歲了,他的篆刻在當地名氣很大,也有很多著名篆刻家來請教和進行交流。初中畢業黃九西因家庭原因,回家務農,雖然是務農,但他和其他人的莊稼人不一樣,他在上學的時候就十分喜歡書法和篆刻,他在幹完農活後,就會抽時間在自己的家裡寫寫畫畫,看自己買的書等,享受這片刻的安靜。

很多人覺得黃九西就像電影里才有的那種隱居高人,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其實不是的 ,迫於生活,黃九西去了建築工地扎鋼筋,從一位農民變成了農民工,他的愛好也從寫寫畫畫變成了篆刻,由於對篆刻的喜愛,他在業餘時間參加了上海文化生活技藝專修學校,畢業後又在中國書法家協會培訓中心研修班函授。

白天在建築工地頂著烈日扎鋼筋,晚上回到出租屋練習篆刻,黃九西對篆刻的喜愛達到了瘋狂的程度,只有一有時間,就看篆刻書籍,他的兜里總會裝一顆印章,在扎鋼筋時休息的幾分鐘,他就會拿出來練習了刻一下,這一練就是十幾年。

在隨著刻章的技藝越發成熟,他的名氣也慢慢的大了起來,黃九西回憶在建築工地的生活時候說:「我一天至少要扎8噸的鋼筋,就算戴著橡膠手套,手還是會燙出泡,夏天溫度高,早上幹活還好,尤其到了中午,汗滴得眼睛都睜不開」。

即便是生活對他如此,他還是每天晚上回到家裡,安頓好女兒後,繼續練習2小時篆刻,後來在他的一些採訪中他也說過 :「累了一天回到家,看看孩子,再練習一下篆刻,這是我一天中最放鬆和幸福的時刻」。

一把刻刀,一塊青田石就是他的最愛 ,你可能會想到,在安靜的晚上,出租屋裡的燈光一直亮著,不時傳出咯噔咯噔的刻刀聲音,對於黃九西來說,這是他在刻著自己的夢想,這無疑是世界上最美妙的音樂。

愛好就像喜歡一樣東西一樣,除了願意去追求它,還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學習,甚至是不惜重金,除了日常的生活消費和房租,他每年花在篆刻上的錢就高達2萬多元,可能2萬在現在並不是很多,但是在黃九西那個時代,2萬對大部分人來說是一筆巨款了,何況他還是一位農民工呢?但是喜歡就願意去付出,他的堅持,最終成就了他。

功夫不負有心人,正是他的堅持,在2001年的全國書法篆刻大賽上,黃九西的作品成功入選,這很大的提升了他的自信,更加勤奮練習篆刻,隨著時間的轉移,他也從一位地道的鋼筋工變成了一位的篆刻家。

2005年黃九西拜著名篆刻家、書法家張宏為師,開始了他的學習專業篆刻生涯,2015年他被中國人民大學畫院西泠名家書畫印研究與創作班錄取,成為一名職業篆刻家。

很多人從小就喜歡書法畫畫,也有很多人自學書法、畫畫、篆刻等,但是沒有專業老師的指導,最後往往是學不到精髓,也有很多隨著年齡的增大而放棄自己的愛好,黃九西卻不一樣,書法和篆刻都在堅持不懈之下走向了成熟和專業,這和他的勤奮好學,堅持不懈是分不開的。現在我們再看他的作品,他的篆書有著清代大師吳昌碩的風格,篆刻有著濃重的漢印風格,很是專業,他能夠被人大畫院錄取,也是理所當然的。

從一名普普通通的農民工到篆刻家,這兩個職業似乎沒有一點的關係,但是黃九西做到了,為了生活他選擇了去扎鋼筋,但是他在一直堅持自己的篆刻夢想,最後成功了改變了自己的生活狀態,至少他通過自己的勤學苦練,做了一件自己喜歡的事情。

當下社會條件充裕,書法家、篆刻家開始慢慢地職業化,但真正稱作專業的卻少之又少,很多都堅持不下來,半途而廢,向黃九西這樣取得優異成績的,必定是哪些堅持不懈創作的人,就像工友問黃九西:你這麼辛苦學篆刻為啥?又不當飯吃!他說:很簡單啊,因為喜歡,所以堅持。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cNlzZ3EBiuFnsJQVXfc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