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麼一個問題,
居然引起了廣泛討論:
「北京人到底都去哪了」?
乍聽此題,也許您並沒懂,北京人≠首都人!
是真正三代以上都是北京土生土長的老北京人
都去哪兒了?
首先,明確一個概念:
全市常住人口2154.2萬
這個人口數字包括:
常住北京人口,常住北京外來人口
常住人口前三位的區域:
朝陽區、海淀區、豐臺區,
占全市人口的46%
北京外來常住人口最多集中在
朝陽區和海淀區的五環到六環之間:
例如海淀上地地區、朝陽區北苑地區等
占全市外來人口的52.6%
六環外常住人口
接近北京總人口的四分之一
是北京常住人口的33%
而外來常住人口僅為7.8%
得出結論:
北京本地常住居民
3個人其中就有一人住在六環以外
北京的原住民們
卻被擠下了二環,三環
甚至擠出了五環
事實上,北京市的中心城區人口
從上世紀80年代起就持續下降
網上有句話是這麼說的:
「西城區的都搬到回龍觀去了
東城區的都搬到天通苑去了
宣武區的都搬到房山去了
崇文區的都搬到大興區去了
當然現在連崇文和宣武都沒了!
越來越多的北京人向郊區遷移
有那麼一批北京人
住在6環,上班又在市中心
常年過著「在路上」的生活
生活在六環
不是在上班,就是在上班的路上
北京的平均通勤時間居全國之首,達97分鐘,比一場足球賽還要長。
這其中,五環外人口貢獻巨大。
晨曦十分,住在:草房、天通苑、回龍觀、黃村、天宮院、通州潞河、亦莊、房山長陽,甚至是燕郊、香河、固安、涿州等地各行各業的打工者塞滿了各條地鐵線和沿線公交。
每天上下班40-50站地鐵,2-3個小時的路程是妥妥的標配,真可謂「不是在上班,就是在上班的路上」、「上班是為了下班,下班為了睡覺,睡覺為了第二天再上班。」
生活在六環
地鐵就是救命的
北京人和所有人一樣,住在天通苑、四惠、蘋果園、西二旗、沙河等地兒的北京人沒有三四趟車上不去地鐵,開車的話幾乎沒有不堵的時候。
每天清晨擠上同一輛公交;把自己壓縮進早已超負荷的地鐵車廂;或堵在北四環上手足無措。
北京人搖不上號被逼無奈地去找4S店購買外地牌照,現在限制外地車進京次數,以後怎麼辦,很多人到現在還沒想好。
搖不上車牌號的北京人大有人在,「我用不上自己家鄉的車牌號?!」而公交站台上的廣告牌更是讓人看了難過。我要是能搖到號還在這裡擠公交嗎?
住在六環
懷疑自己不是北京人
北京郊區很大,超級大!我在房山開車,開一個小時都開不出去,真的!
「偌大的房山區的電影院只有8個,海淀區電影院29個,而朝陽區有42個。」
北京地盤兒大得讓人心慌:根據北京郊區化研究的傳統界定方法,通常把北京劃分為三個層次:內城區、近郊區、遠郊區。
記得在童年時,每天早晨大爺們套上鳥籠子大早清的溜上一溜。盛夏時候放學回來看著胡同兒口的老爺子穿著汗塌子門口下棋。
當我漸漸的熟悉這些場景的時候,在我腦海里走出了我的生活。搬出了我們的胡同兒,早晨也不再有那清脆的溜嗓兒聲。現在住的地方,讓我懷疑自己還是不是個北京人了!
住在六環
睡眠和工作,總要犧牲一個
話說回來,畢竟是要工作的,沒有大城市的氛圍怎麼能行?
住郊區成本低但麻煩也多:時間成本太高怎麼辦?住太遠影響拿offer怎麼辦?孩子上學怎麼辦?看病怎麼辦?
睡眠和工作,總要犧牲一個,「一把辛酸淚,誰解其中味」。
住在六環
看病難
都說北京有著優秀的醫療資源,可北京人的家裡給老人看個病掛個號也是一樣要排隊。這些醫院基本都布局在了四環內。北京的醫療資源獨步全國,三甲醫院更是能說出一長串。
協和醫院在東單,北大醫院在西四,阜外醫院位於阜成門,朝陽醫院本部在東大橋,安貞醫院在安貞橋北,宣武醫院在牛街北口......
阜外的心內科、天壇的神經外科、宣武的神經內科......這些三甲醫院的王牌科室,都不在五環外,住在五環外的北京人,平日裡一定也抱怨過,周邊沒有好醫院吧?
協和醫院科室
如今咱這北京城內
老北京人少了,新北京人多了
胡同少了,高樓大廈多了
聽戲的少了,看電影的多了
提籠架鳥的少了,出門遛狗的多了
講規矩的少了,不講規矩的多了
我們懷念老北京人
是懷念老北京人的那股子勁兒
是懷念他們的氣節和品質
那麼,老北京人到底是怎樣的呢?
吃飯怎麼坐,茶壺怎麼放
筷子怎麼擺,怎麼作揖、手該放哪
那是有一定講究的
絕不會老人沒上桌自己先坐下
更不會見著愛吃的往自己碗里扒拉
輸人不輸姿勢
王朔、梁天、葛優、姜文
都是這一類人物
貧的有水平、有內涵、
有深度,讓你樂呵
但不會撓你痒痒
聯想豐富
可以從臭豆腐引申
到太空人上廁所用不用紙
可以從花生米聊到秦磚漢瓦
有些人看不慣這一點
但我們聽著舒服
北京人待人接物非常得體
態度十分和藹
他們在同別人談話的時候
總是望著對方的眼睛
保持注意力集中
而不是翻東西,看書報,心不在焉
顯出一副無所謂的樣子
北京人不管男女老幼
遇到事且不論對錯
人人都能找出理論依據
來證明自己是有道理而為之的
北京人特別能侃,這是公認的
但很多人有所不知的是
北京人在與人交談時
可不是誇誇其談
他們非常在意交談技巧
尊重他人的觀點和看法
即使自己不能接受或明確同意
也不當著他人的面指責對方是
「瞎說」、「廢話」、「胡說八道」等
而是陳述己見,分析事物,講清道理
如果有人說北京人自傲
那說的一定不是他們態度上的傲
而是他們與生俱來的氣質——
他們生在皇城根,長在天子腳下
能不驕傲嗎?
而在與人交往相處時
他們不但不傲,而且十分謙虛
從不強調個人特殊的一面
也不有意表現自己的優越感
許下一個諾言是輕而易舉的事
但要信守和尊重一個諾言
是多麼難的一件事呀
可北京人深知信守諾言的重要性
即使遇到某種困難也從不食言
自己說出的話,就會竭盡全力去完成
他們覺得,只有身體力行才是最好的諾言
北京人好客
不排外只排毒
不管北京城發展成什麼樣
老北京人還剩多少
但是北京人的志氣
和那股勁兒必須一直都在
老祖宗留下的那點玩意兒
是全世界獨一份兒
到哪都要昂著頭走
老北京人
真正的北京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