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一件古墓出土的文物,揭開陳勝吳廣起義真相:是陳勝的陰謀

2024-01-17     聃者徐史也

原標題:1975年一件古墓出土的文物,揭開陳勝吳廣起義真相:是陳勝的陰謀

縱是不能夠完整敘述,也總能在鼓勵自己時念叨出一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史記中,官逼民反似乎已成了定律,然而陳勝吳廣起義的原因,真的是史書上記載的官逼民反嗎?

然而1975年,一座古墓出土的文物,揭開了陳勝吳廣起義的真相,原來,千年謠言藏陰謀。

這個流傳已久的歷史故事,在人們的印象中是這樣的:

秦二世時期,秦朝發生了一起著名的農民起義事件——大澤鄉起義,即陳勝吳廣起義。

事件的起因是秦二世元年7月時,朝廷為了戍守漁陽,大舉徵兵,命所征百姓在指定時間內到達漁陽報到。

為了儘快趕到指定地點,被徵兵的百姓沒日沒夜的拚命趕路。

故事的主人公陳勝吳廣,便也在這900多人的隊伍里。

由於年輕力壯號召力強,也由於為了方便管理,陳勝和吳廣被兩名負責押解他們的秦兵命為屯長,任務是協助他們帶領及督促這些窮苦百姓趕路。

可是天公不作美,就在大伙兒憋著一股氣兒趕到蘄縣大澤鄉地界時,傾盆大雨連天落下。

泥巴土路在雨水的沖刷下變得泥濘不堪,洶湧澎湃的洪水傾瀉而下,前往漁陽的道路被瞬間阻斷。

陳勝吳廣一行人,只得看著洪水目瞪口呆、連連嘆氣。

就這樣,為了活命,腦瓜靈活的陳勝決定謀划起義造反。

打定主意後,陳勝趁著兩秦兵不注意,連夜找到吳廣,希望可以一起合計密謀造反之事。

只見陳勝找到吳廣,避過眾多眼目,將吳廣拽往人群中一個小角落對其說:

「吳廣兄弟,如今洪水擋道,我們已經沒辦法按時到達漁陽,即便洪水明天就消退,我們日夜兼程趕到漁陽也是會被殺頭的,不去是死,去了也是死,逃亡被抓住還是死,既然橫豎都是死,不如我們拼一把,反了他,干一把大事業!」

陳勝見自己的想法得到了肯定,心中很是激動,便針對當下時局說道:

「秦王殘暴,募役刑罰、苛捐雜稅早已令天下百姓忍無可忍。我聽說當今皇上秦二世胡亥由於是始皇帝的小兒子原本沒有繼位資格,只因他殘忍殺害了他的哥哥長子扶蘇,才僥倖繼位。

另外還有一位仁義大臣叫項燕,以前是楚國的名將,戰功卓著,以愛戴百姓、體恤屬下受人敬重。現在扶蘇和項燕二人均失蹤多日,百姓並不知道其真正生死,你我二人不如趁此機會以他們二人之名義號召百姓起義,反了秦朝暴政?」

二人一拍即合,「大澤鄉起義」的初步戰略謀劃形成。

隨後,為了妥善起見,陳勝吳廣又進行了當時十分盛行的預測吉凶活動。

對於神明,人民向來是敬畏的。

敬畏之心令兩人不敢隱瞞,一五一十的將準備起義的計劃告訴了卦師。

卦師告訴陳勝吳廣:「你們這是為百姓積福積德的大事業,肯定能成功。」

隨後又拐彎抹角地暗示陳勝吳廣——最好借著鬼神的名義「威眾」,因為必須師出有名。

於是,他們找了一些硃砂和一塊綢帕,在上邊工工整整小心翼翼地寫下了「陳勝王( wàng)」三個大字,意思是陳勝將掌管天下。

做好後,二人偷偷將綢帕塞在了漁民捕來的魚的肚子裡。

戎卒們看著「丹書」上的三個字不知所措,各個都覺得十分驚奇。

但是,小小丹書不足以引起戎卒們的高度重視。

等到大夥都睏倦入睡時,在寺廟旁點燃幾垛篝火裝作鬼火,然後再模仿狐仙的聲音朝著營地喊:「大楚興,陳勝王」的口號。

熟睡中的士兵被驚醒,聽著聲音看著鬼火,感到十分恐懼,都在悄悄議論此事。

當時的人們十分相信封建迷信,就這樣,經過大夥的揣測、議論及相互分享,陳勝被傳得神乎其神。

加上陳勝平日裡為人仗義、溫和,對大伙兒照顧有加。

這一來二去,陳勝就在「鬼神」的協助下,被大伙兒與楚國復興相關聯在一起了。

隨著威望的越來越高,陳勝吳廣覺得造反的時機成熟了。

於是,二人趁著兩個押解他們的秦兵喝醉時,故意當著他們的面揚言自己要逃跑。

兩位秦兵聽後氣急敗壞,拿著鞭子打罵吳廣。

在各種新仇舊恨的加持下,被征來服徭役的士卒們對兩位秦兵的做法十分不滿。

怒火到了極致,便化為行動。

士卒們不再袖手旁觀,而是一哄而上地反抗起來。

最後,陳勝吳廣制止了騷亂,將900多名士卒聚集在一起,慷慨激昂地作動員。

他們表示:「大雨阻擋了我們的去路,秦王昏庸無道,我們去也是死,不去也是死,早晚都是死,不如在死前干一番大事業,還有活的可能,誰說王侯將相是天生註定的、是天生的貴種呢!男子漢不死便算了,死就要死出大名聲!」

就這樣,史上著名的一場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拉開了序幕……

然而,歷史的真相真的是這樣嗎?陳勝吳廣起義,真的是受壓迫而導致的反抗嗎?

實則不然,一座古墓出土的文物,揭開了陳勝吳廣起義的真相:千年謠言藏陰謀。

1975年,在湖北省孝感市雲夢縣,考古學者們找到了一個戰國時期的墓葬。

國家審批後,該墓被同意可以進行保護性挖掘。

經過考古專家的努力,這個墓葬終於呈現在人們眼前。

他生前抄錄秦朝律法及記錄秦朝律法活動的文書,死後便將其所寫的竹簡帶於墓中陪葬,因此給我們留下了大量的珍貴史料。

又因其墓位於「孝感市雲夢縣睡虎地」,所以該墓被稱為「睡虎地秦墓」。

由於其中大部分都記載的是秦朝時期的法律內容,所以被稱為「睡虎地秦律竹簡」,簡稱「睡虎地秦簡」。

考古專家對《睡虎地秦簡》進行了詳細解讀後,在其中發現了這樣的記載:「御中發征,乏弗行,貲二甲,失期三日到五日,誶;六日到旬,貲一盾;過旬,貲一甲;水雨,除興。」。

倘若朝廷徵兵,被征者倘若錯過規定日期,延期3到5天的,會遭受官員的責罵;

延期十天的,罰製作一件鎧甲的錢;如果抗命不去的話,那就罰兩件鎧甲的錢。

如果行進途中遇到大雨山洪等不可抗力阻擋無法行進的,就會將此次徵調取消,不會受罰。

而人們根據史記的記載,直接將陳勝吳廣的做法進行慣性帶入了。

那麼如果如《睡虎地秦簡》所記載的,那陳勝吳廣的起義動機真相就值得考量了。

現在看來,簡直就是赤裸裸的陰謀。

事實是:陳勝原本就有鴻鵠之志,奈何找不到契機干一番他心中的大事業,只得忍受秦朝苛捐雜稅的壓迫。

此次大雨,剛好是一個契機。

而至於吳廣和900多名百姓為什麼能被陳勝一句:「橫豎都是死,不如干一番大事業」忽悠住呢?

俗話講:當人有了慾望,他會自己欺騙自己。

所以,同為秦朝人的吳廣和900多名秦朝百姓不是不知道秦朝的律法,而是明知故犯。

這些怨氣日積月累下來,成為了他們心中被碾壓到極致的彈簧。

只需要一個出頭鳥,就能讓這些900多個被碾壓到極致的彈簧瞬間觸底反彈,爆發出恐怖驚人的力量。

也就是說,他們人人心中早就想反,但是沒膽兒,繼續需要個出頭鳥帶領。

陳勝年少時家裡很窮,只能給有錢人家種地過日子

隨著年齡的增大,陳勝越來越不甘心受秦朝壓迫、受人奴役,十分同情自己和與自己有著相同命運的人。

一起耕地的小夥伴們聽了都覺得好笑,覺得陳勝在做夢。

他們反駁道:「你可別胡思亂想了,咱們這些靠力氣給人種田熬活的泥巴腿子,哪來的大富大貴的命呦」。

故而,倘若《陳涉世家》中對此段記載準確,毫無杜撰。

那麼從這段中我們就不難發現,陳勝在少年時,便有著與小夥伴們不同的鴻鵠之志,立志要成為人上人。

即便沒有這場大雨,陳勝也終究會從另一個契機中尋找反抗起義的機會。

是以,古往今來,我們認為陳勝吳廣是被逼上梁山不得不才起義的說法,是個千年謠言。

如果《睡虎地秦簡》所記載屬實,秦朝百姓在那次山洪中沒有按時服徭役是不會丟失性命的,既然沒有生命危險,那就不屬於被逼起義。

陳勝吳廣起義的真相實則是:所有參加起義的人都心知肚明,不按時到達地點根本不會死。

當然,嚴謹點講,陳勝吳廣也算被逼起義,因為秦朝的暴政是真實的,陳勝吳廣是親身感受的。

倘若秦始皇施仁政,愛子民,陳勝想翻身大可以想別的辦法,不用選擇最危險的起義。

湯曉靜.解讀《陳涉世家》中陳勝的智慧[J].文學教育(上),2011(11):98-99.

趙錫元.關於大澤鄉起義的幾個問題[J].思想戰線,1981(05):47-51.

桂心儀.陳勝,何許人也[J].寧波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80(01):26-31+44.

江浦.試論陳涉吳廣起義[J].江漢學報,1963(07):48-55.

青野.詭異的陳勝[J].延河,2013(08):142-146.

羅昌奎.談司馬遷對陳涉起義的態度[J].武漢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9(04):57-5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c9a7d3135cd2de53a8c4689dfb904c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