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該如何治癒自己

2023-09-18     心靈深處艾聞

原標題:我們,該如何治癒自己

作者:艾聞(情感自媒體人)

有朋友問:艾老師,我們該如何治癒自己呢?

關於這個問題,我接下來所談的,僅僅是個人的想法,算是一種分享,與大家交流。

首先,不要給自己輕易下結論和自我診斷,要區分正常情緒與抑鬱症的界限。

生活並不會事事順心,人生也並非天天開心,負面情緒其實每個人都有,尤其當你遭遇到一些不好的事情的時候,這個時候的你一定是沮喪的、消極的、負能量的,這樣的一些負面情緒雖然存在,但這種存在是正常的。

這個道理,就像我們這輩子會經歷無數次的感冒發燒,各種不適一樣,生病的階段會有各種表現,但我們都認為這些是正常的,多休息,吃點藥,過幾天就沒事兒了。

生活的壓力本來就很大,尤其是在這個競爭激烈、內卷厲害的年代,尤其是在這個快節奏、精神貧乏的年代,你看滿大街快遞小哥飛馳而過的車,就明白,生活的壓力幾乎令每個人每一天每一刻都喘不過氣來。

所以,其實我們幾乎沒有一天不與焦慮共處,不與壓力同在。「兩手空空,卻還心事重重」,是很多人真實的寫照。

當然,長久的病症,通常要麼是體質本身有問題,要麼是沒有得到好的治療——對應到心理問題層面,長久的抑鬱,要麼是本身就有「抑鬱體質」,也就是昨天我談到的「基因」「原罪」;要麼是我們出現心理問題後,沒有得到有效的治療。

當我們因為某些事情而陷入焦慮不安的時候,長期的難以開懷,會令我們懷疑自己是不是患上了抑鬱,這個時候,如果我們去做一些測試,就會發現,結論基本都是有病!是的,如果你願意嘗試,大可以明天就去專門的醫院或專業的心理機構做個測試,你會發現,你幾乎百分百是患有抑鬱特徵的,只是每個人的輕重程度不同而已。

這裡特別要提醒的是,對於一些機構或組織來說,他們的本質是盈利,所以,他們原本就希望來找他們的你是有病的,不然,他們無法從你那裡掙錢,而且是源源不斷的掙錢,一定要警惕。

如果你一旦意識到自己出現了抑鬱的可能,並且經過測試,結果也顯示抑鬱,那麼,你最終一定會抑鬱——這是一種心理暗示。

心理學上曾經有過很多這樣的試驗,比如:

面對一個原本心理健康的人,如果這個時候你安排幾個他身邊的人,每次碰到他,都對他說,「你最近看起來不太好,是不是過得不開心,是不是抑鬱了」,長久下來,這個心理健康的人,也會懷疑自己不正常,並最終,認為自己真的有病。

在那些高度信任的關係中,更是存在這樣的暗示效果——比如,如果你最愛的人、你最信任的人,對你說,「你可能得了抑鬱症」,這種暗示的效果會更加倍,越是我們信任的關係,越是能夠讓我們更加明確去下結論,無論是我們的至親至愛,還是我們認為的專業機構和人士。

對應的,這裡有一個矛盾,如果你去做診斷,十有八九結論是抑鬱——往往可能是輕度或中度;但如果你不去,萬一真的是抑鬱,可能也會錯過治療的最佳時機。

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第一是自己的判斷,而判斷的前提是自己的認知和知識,所以學點心理學常識是非常必要的,如果你有點心理學的常識,對於自己的情況會有基本的判斷,能夠區分哪些是正常情緒,哪些是真的症狀。同時,面對相對輕微的抑鬱症,自己也能夠有一些有效的方法來治癒自己。

解決這個問題的第二個關鍵是,觀察抑鬱背後的病因,如果你的抑鬱是有具體的成因,那麼,這種抑鬱的根本是具體的人和事;如果沒有具體的成因,那麼導致抑鬱的根本就是自己,前者和後者,可能都很難治癒,但治療手段不同。

具體來說,前者是一些具體的事情導致的抑鬱,後者是自己的心理本來就有問題。比如,如果你經歷著一些嚴重的不幸,遭遇感情傷害、重大變故等等,這些是具體事情導致的,解決這種抑鬱主要是解決具體的事情。

而後者,則屬於心理問題,也就是其實沒有什麼具體原因,但你就是抑鬱,就是很難開心快樂,這種情況下,要針對的是心理來治癒,而心理問題通常都是思維模式的問題,根本上,是要訓練一種新的、積極的、健康的心理模式。

就像面對「悲歡離合」「陰晴圓缺」,有的人泰然自若,有的人惶恐不安,不是外界本身的問題,而是自己心理投射和反饋的問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c818120ceb26199222a05edd5c784cf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