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真的好,這是我們在離開以後才知道的
四年前:嗨!你哪來的呀?
四年後:喂!你之後去哪?
看到這句人民日報的畢業季文案,莫名想哭。又到一年畢業季,回想小編畢業那年,在和跟同學們的各種散夥飯上哭成淚人,小夥伴們各奔東西,軌跡各不相同,出國留學,留京北漂,或是回到家鄉……
離開北京的他們,
會懷念這座城市嗎?
懷念北京 · 季節篇
郁達夫說,統觀北平的四季,每季每節,都有它的特別的好處……是「五六百年來文化所聚萃、一年四季無一月不好的」的北京。
天瑋在今年初離開北京去了紐西蘭留學, 北京的四季,也是天瑋現在最想念的。在北京讀書的時候,天瑋說,「這種想念很複雜,可能是景,是風,是小草的搖曳,是公園裡大爺的琴聲……」課餘時間,天瑋經常去湖邊看書,一呆就是幾個小時。
「北京的氣候有一種特別的治癒能力。」在天瑋的電腦里存著很多有關北京的風景。
小紅書@麥當勞頭號代言人
燦然從北京畢業後回到了家鄉黃岡成為一名公務員。最開始到北京並不適應這裡的氣候,春天很乾,到了冬天北京有供暖,燦然就一直上火,開加濕器猛喝水。畢業回到南方,她突然特別懷念北京的冬天,「冬天屋子裡暖烘烘的,這才是冬天啊」。
和燦然一樣,Summer在曼城留學時,著實是體會了什麼是《雨夜曼徹斯特》。那裡的雨說來就來,毫無節奏,有時一天能下好幾場。冬天房東捨不得開暖氣,總是「偷偷」關掉,她夜裡常常被凍醒,然後給房東發信息……那會兒真想念北京下得乾脆的雨,尤其是不會斷的暖氣。
曼城雨夜
對家在西北的雯雯來說,最懷念 北京的藍天。西北的天是「灰濛濛」「黃禿禿」的,直到在北京上學,遇到了第一個「兩會藍」。「那個藍很特別」,自從來北京上學,雯雯就愛上了拍天空,會發給家鄉的親人和小夥伴。
懷念北京 · 生活篇
北京的交通之於平時的生活,便利無可比擬。絕大多數高校附近都有地鐵站,去機場,去火車站,去景點,去商場,四通八達。學生坐公交還可以享受更低的折扣。
2006年來傳媒大學上學的三水,依然清晰得記得跟爸媽從北京站出來,上了2號線,建國門換乘1號線,到四惠換乘八通線,最終在「傳媒大學站」下車。媽媽特別驚訝,「大學竟然有『自己』的地鐵站」。後來三水聽學長八卦說,這個站名好像是學校師生努力爭取來的,原定這裡是叫定福莊站的。
畢業後,三水入職了老家的省級衛視,現在是一名舞台導演。這兩年陸續也有同校學弟學妹來單位報到。他們告訴三水學姐,現在坐八通線已經不用換乘了,可以直接貫通一號線。他們還說學校北門在建22號線,站名叫定福莊。
「下一次校慶,我想回母校看看。」
2019年秋天,三水學妹拍的大學校園
Helen在初中畢業後就去了倫敦念高中。Helen說,出來以後才知道, 北京是那麼安穩的城市。那個時候最想念的就是 北京的夜晚,在國外真的不敢一個人在晚上出門。
北京夜生活最豐富的季節,一定是夏天。簋街上成群結隊的食客們在等位,亮馬河有人在畔遛彎、跑步或在草坪上倚著,景山公園裡有人在拍故宮的俯瞰夜景,凌晨3點的天安門廣場兩側已經站滿了等著看升旗的遊客。
TO君也曾經推薦過很多北京夜遊勝地
除了夜生活, 北京的物價也是Helen特別懷念的。在倫敦買一盒隱形眼鏡,不僅價格昂貴,還需要醫生開具處方。後來Helen每次假期,都要從國內帶一堆隱形眼鏡回倫敦。
在日本本土企業上班的園園,十分想念 北京的共享單車。她在北京上學的時候,共享單車還是摩拜、OFO的時代,僅僅幾年,園園從日本辭職再回北京的時候,已經變成了哈囉、美團、青桔的天下了。但不得不說,共享單車的質量越來越好,數量越來越多。每每從地鐵站出來,園園都被站口附近的單車規模嚇到。
根本不用擔心「腿著」,總有一輛單車在那等你。
圖片來源 小紅書@大豐收
懷念北京 · 社交篇
絕大多數出國的朋友,會懷念 北京的社交氛圍。北京的周末、節假日有形形色色的活動、展覽、演出、市集……
去美國念研究生之前,阿樂每周都有社團活動。滑板、飛盤、漿板這些都是在北京上學時跟興趣社團學會的。到了波士頓,阿樂的興趣社交圈一下子就變窄了。華人同學雖然也有,但是大家課餘時間很難碰到一起,更別提要組團玩集體項目。
說到最懷念的,阿樂還提到了電影院。 北京的電影院,影廳寬敞,座椅舒服,螢幕大。但是在國外,電影院都很老舊,「看一部正片之前,要看40分鐘起的廣告,真的把人逼瘋,去晚了又怕錯過片頭」。
阿樂在朋友圈吐槽
即將要去愛丁堡上學的悅悅,已經開始預知到自己將會對家人和朋友的思念,除了這些,她也擔心課餘生活沒有在北京豐富,「畢竟北京有太多好的展覽和演出」。
聲音設計師、音樂人彭寒,在北京上學的第三年,選擇了休學,進行為期一年的【間隔年】。他先是去了一個位置偏遠的山谷里靜心研修,後來又去了澳洲進行旅行打工。在北京上學時,彭寒偶爾兼任一些新興樂隊的貝斯手,周末在北京各大livehouse演出。他說在國外的那段時間,最懷念的就是北京的livehouse,演出多,場地也多,他最常去的是愚公移山。
來源彭寒;來源@明日山谷公眾號
TO君每個月都會發布北京的展訊及活動,並給讀者們帶來了很多福利( 有關7月的展訊可以戳這裡)。
美國人老李(Richard),在北京工作多年,2022年結束任期回到了美國。老李是一個中國通,普通話標準,結交了一群北京朋友。一到周末,老李就會把朋友們招呼到家裡,玩【麻將】或者是【炸金花】,別看老李是老外,牌技一流。後來老李不甘於玩北京打法了,學會了川麻「血戰到底」的玩法。
老李喜歡喝茅台吃火鍋
老李帶了麻將,老北京銅鍋,和兩身印著龍的秋衣秋褲回到美國,把 包餛飩的手藝也學會了,會給美國的親戚朋友包。在回美國的前兩個月,老李還去紋了一個滿背的紋身,他說:「在北京紋身,太**便宜了。」(自行腦補)
老李包的餛飩
懷念北京 · 美食篇
不止是老李, 北京的美食也留給大部分人無盡的懷念。回到上海的SS,已經離開北京15年了,現在依然記得學校門口賣的炒牛筋面、麻辣燙和食堂二樓的牛肉鍋仔,那是只有北京才有的味道,回到上海吃的都不一樣。
「每天上完課,我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去校門口買飯,拿回寢室,一邊看《康熙來了》一邊吃。《康熙來了》就是我們那個年代的電子榨菜。」後來很長的一段時間裡,北京高校門口已經很久沒有小商販了。
Sherry去溫哥華上學還是在2001年,比電視劇《別了溫哥華》都要早3年。Sherry說,那個年代哪有什麼微信和視頻通話,只能靠QQ或者MSN,沒有筆記本,也沒有攝像頭。家裡還需要去電信辦一個能接海外電話的套餐,這樣才能跟Sherry講電話。
溫哥華雖然華人多,但是中餐館大多數都是粵菜。華人超市更是稀有,更不要提買到正宗的調味料。即便想吃餃子,只能買到牛肉+豬肉混合的肉餡。後來Sherry買豬肉,再去當地的個體肉鋪付費幫忙絞肉餡兒。再後來,老乾媽進入了加拿大,是Sherry的同學委託做外貿的舅舅促成的。沒想到,老乾媽成了海外學子的下飯救星。
毛毛到北美上學,比Sherry晚了整整18年。這18年,中餐館已經遍布北美諸多城市。儘管能吃到海底撈,喝到奶茶,可是毛毛說很多時候會想念 北京的小吃,特別是一碗滷煮。毛毛和同學搜羅了美國大街小巷,最終在亞特蘭大找到一家北京阿姨開的飯館。
「我們一進去,阿姨就問我們是北京哪個區的」
和同學一起包餃子過年
【寫在最後】
小編在90年代年紀很小的時候,第一次來到北京,從那時起就對這個城市念念不忘。那個時候並不明白,到底是為什麼喜歡,就總是憧憬著未來大學要考到北京。現在生活了n年之後,似乎這種感覺更加複雜。人、味道、聲音,北京的方方面面,都在這份情感中層層相疊。每每嘴上抱怨著擁堵的交通和等位的餐館,但是離開北京一段時間,又會覺得:「還是北京好」。
是啊,還是北京好。
曾經離開過北京的你,
最懷念這座城市的什麼?
歡迎在評論區暢所欲言。
「玩樂粉絲群」又開放啦!
歡迎新、老朋友加入!
群內不定期發放展覽/演出/活動福利!
作者:琳大
圖:封面by笙笙、首圖by宇大衛、部分by受訪者及見圖解
初伏將至,去這些最有腔調的Barbershop物理降溫!
七月京城看展指南
戲水踏浪 · 北京最潮玩水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