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如歌,潺潺不息 |《唱片里的中國》以經典旋律吟詠集體記憶

2022-06-14     深度文娛

原標題:歲月如歌,潺潺不息 |《唱片里的中國》以經典旋律吟詠集體記憶

隨著網際網路的飛速發展和廣泛普及,今時今日,收聽音樂可謂是一樁「觸手可及」的小事。人們只需要手持一個可以聯網的終端,便可以隨時享受自己想聽的旋律。

如今的音樂,是身處「雲端」的。而曾幾何時,聽音樂是一件頗具儀式感的「奢侈」之舉:大大的唱片機被鄭重地擺在室內的角落裡,黑膠唱片輕盈地旋轉著,曼妙的音符流淌出來,匯入聆聽者專注安寧的心緒,構建出繽紛夢幻的天地。

當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熱衷於收藏唱片,當唱片本身的故事得到了潛心挖掘,當老唱片記錄的旋律被反覆聆聽哼唱,唱片的意義也就逐漸明晰且豐富了起來。與之相連的,不僅僅是屬於小我的悲喜,也不僅僅是跨越時空的感動,更是記錄著音樂的今時與往昔,蘊含著多少人為之付出的努力,那些都是屬於時代的、溫暖的集體記憶。

文 | 呂昕彤

近期,音樂人文紀錄片《唱片里的中國》在總台央視紀錄頻道播出。該片分為《永不磨滅的刻紋》《樂聲如訴》《旋轉的光陰》《回聲越千年》四集,以唱片為窗口,回溯了百餘年中國唱片史背後的社會變遷畫卷。

定格珍貴的瞬間

凝結人類之智慧

曾幾何時,聲音是轉瞬即逝的。而留聲機和黑膠唱片的發明,定格了這份珍貴,開啟了人類以聽覺的方式獲取、留存、並復現聲音信息的歷史。1877年,在前人探索的基礎上,著名美國發明家愛迪生研製了留聲機,就連他自己也驚嘆於這項被時人視作魔術的發明,感慨道:「我大聲說完一句話,機器就會回放我的聲音。我一生從未這樣驚奇過。」

愛迪生的這一發明,不僅為接續出現的新興媒體奠定了音頻技術手段的基礎、留存了珍貴的聲音內容,更是徹底改變了近現代音樂文化的生態環境,進而對人類的文化生活方式、乃至社會經濟結構造成了極大影響。回望唱片產業的技術演進歷程,黑膠唱片、薄膜唱片、磁帶、CD、數字平台等承載聲音的介質,體現出的是人類的科學智慧與創造精神。

在《唱片里的中國》第二集《樂聲如訴》當中,濃墨重彩地呈現了人類智慧在聲音收錄上的投射。瀕臨消失的唱片傳統工藝,在全國稀有的「懸浮」避震刻紋室里得到了延續,音頻工程師邵善均和徒弟沈宇航全神貫注於手中的黑膠刻紋工作——製作黑膠唱片,精密的設備固然是極為重要的,更重要的是工程師的經驗、耳力和鑑賞力。

黑膠製作的第一道工序是音頻刻紋。刻紋師需要反覆聆聽,對音頻熟稔於心,才能精準調節參數,修補細微瑕疵。我們藉助攝影師的鏡頭得以看到,在這間小小的屋子裡,一師一徒,輕聲溝通,寧靜致遠。每一版黑膠母盤刻錄完畢後,刻紋師都會鄭重且虔誠地寫上一串編號,猶如一句篤定的承諾,為後續的黑膠唱片製作奠定了妥善的基礎。

時代造就經典之樂章

迸發直抵心靈的力量

循著老唱片的刻紋,開啟的是一條直抵歷史的道路。

《唱片里的中國》第一集《永不磨滅的刻紋》便是以唱片的刻紋為切入點,展現紅色經典音樂蘊含的精神力量。與共和國同齡的壽小鈞21歲與唱片結緣,如今帶著電唱機和自己珍藏的黑膠唱片自費巡迴傳播紅色旋律,音樂帶給他的是一種前行的力量。同樣執著於唱片的還有唱片修復工程師錢益鈞,以可貴的工匠精神致力於「唱片母版修復」。

壽小鈞發起的「唱支山歌給黨聽」唱片巡展展示的一系列珍貴藏品用紅色旋律回溯了「新中國唱片業」在建國初期如何積極參與共產黨的群眾動員工作。歌聲悠揚,共產黨領導的左翼音樂人用舊上海的唱片工業宣傳抗日和革命思想,帶給人民以鼓舞人心的力量。

在第三集《旋轉的光陰》中,則是將觀眾帶回了「磁帶年代」。作為時代的符號印記,磁帶承載著人們諸多美好的回憶:上世紀八十年代,改革開放帶來了激盪的思潮,受到時代精神的感召,一系列憧憬美好生活的旋律迴響在街頭巷尾,歌唱家李谷一錄製的中國第一盒錄音磁帶《鳥翅》便是那段歲月的起點,定格了改革開放那段閃亮的時光。

回望樂壇風雲,聆聽時代金曲,最為扣人心弦的是旋律當中滿含的拼搏熱情和對未來的無限希冀,歌手的詠唱對一代代年輕人起到了精神引領作用,一盤盤磁帶陪伴了人們的青春時光或是自洽時刻,縱使歲月流轉,每逢經典旋律開啟,便讓人頓覺活力滿溢。

《唱片里的中國》以見微知著的手法,從唱片業工作者、音樂創作者、收藏者、演奏者、愛樂者等多重角色的人物視角入手,巧妙細數經典旋律,潤物般呈現了音樂如何融入中國百年來的社會變遷之中,並帶給人們以昂然蓬勃的前行動力。

當經典步入當今社會

用音樂綿延中華文明

一部《唱片里的中國》,猶如一部濃縮的中國唱片史,有著一定的歷史文獻屬性。但是與此同時,這部紀錄片也突出展現了老唱片、老磁帶這些「復古」的音頻載體與時下生活的緊密相連,它絕不僅僅是在一味地回望過往,更是在觀照當下,放眼於前路。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講好中國故事,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如今大量的民族音樂家、民族器樂演奏家活躍在國際舞台上,以禮樂興邦為職責和使命,在市場化的浪潮當中堅守傳統民族音樂的陣地,成就斐然,聲譽極高。

在第四集《回聲越千年》當中,年輕的民族音樂人向笛等人積極參與國樂復興計劃,這是一個圍繞中國民樂展開的音樂跨界項目,旨在推動海內外知名的中國民樂演奏家和國際音樂人廣泛合作,創作出兼具民族性與世界性、兼顧藝術審美與大眾傳播的音樂作品。

「長調是蒙古族的靈魂,流在蒙古族人的血液里、刻在蒙古族人的骨頭上,是特屬於這個民族的唱法,唱出來的就是我們蒙古族的自然環境和生活方式。」蒙古族長調民歌代表性傳承人、著名蒙古族女中音歌唱家阿拉坦其其格致力於長調的傳承。作為僅有8位國家級蒙古族長調民歌非遺傳承人之一,她從1980年開始利用業餘時間教學,到2008年在家鄉阿拉善右旗成立培訓中心,為愛好長調的青少年教授原生態蒙古族長調。

在《唱片里的中國》當中,還緊跟時事,展現了太空人王亞平在太空站彈奏古箏的內容。就在2022年農曆正月十五的元宵節晚會上,神舟十三號航天員乘組「現身」,航天員王亞平在空間站帶來開場表演,她身體懸坐,把古箏放在腿上彈奏了名曲《茉莉花》。

這一刻,「此曲只應天上有」不再是表達讚譽的詩句,而是切切實實的描述。這是中國航天員首次在太空公開進行大型樂器表演,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在太空驚艷亮相。

每個人或許都有過這樣的感受:當有些旋律突然迴響起來,竟然會令人驀然動容。而這樣的感觸,始終貫穿於觀看紀錄片《唱片里的中國》的過程當中。當被塵封的旋律在時下的生活當中復甦,當逝去的過往被喚醒,當文化血脈得以代代相傳,那份油然而生的民族自豪感足以讓人在一瞬間熱淚盈眶,中華文化的自信之燈便也愈發光彩奪目。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c7224d7519c6f82ad671705c54ab51c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