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山論史原創,發表於百家號,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洗稿和抓取)
包森將軍是抗戰時期犧牲中國高級將領,也是一位十分傳奇抗日名將,能征善戰,功勳卓著。
1911年7月21日,包森出生在陝西蒲城的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原名趙寶森,自幼喜愛三國演義和研究打仗,養成了豪放的性格,1927年蔣介石叛變革命,包森認識到當時社會的黑暗,後來在學校李大釗的追悼會上,包森慷慨激昂的痛斥軍閥張作霖,九一八事變後,包森帶領學生罷課,被開除。
包森回鄉後到處宣傳抗日,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後來到延安抗大學習,畢業後到晉察冀八路軍獨立一師工作,全面抗戰爆發後,包森被派到達盤山開闢抗日革命根據地。
1938年6月率40多人到冀東,在河北興隆一帶開闢抗日游擊區,1939年4月下旬,殺死前來勸降自己的日本遵化憲兵隊軍曹池本信次郎,1939年秋包森被任命為冀東軍區副司令員,時年28歲。
冀東軍分區開展打擊偽治安軍的作戰行動開始後,包森多謀善斷、英勇果敢,在他的指揮下,部隊打了一個又一個漂亮仗。當時在冀東一帶包森的大名婦孺皆知,人們親切地稱他「包隊長」「包司令」「包團長」。而敵人則把他視為剋星。
1942年1月3日,包森偵悉偽「治安軍」十團一個營來犯劉備寨,立即率部進行迎擊,殲其大部,並擊斃其日本教官。
同年2月17日,包森率部在遵化野虎山同敵人相遇。在戰鬥中,當他上北山用望遠鏡觀察敵情時,被敵人狙擊手冷槍射中胸部。包森自知傷重,為穩定軍心,他鎮定地說:「我負傷了,隊伍由一營長指揮」,當警衛員背著他行至戰場東側小山時,這位威震敵膽的抗日民族英雄,已經停止呼吸。
包森將軍犧牲時年僅31歲,整個冀東黨政軍民沉浸在巨大悲痛之中。日軍在得知這個消息後,也一反常態,在所有報紙的宣傳報導上,都去掉了汙衊攻擊之詞,作了「包森司令長官戰死」的鄭重報導。
他不僅受到中國人民的敬重,也征服了敵人,就連對手都向他致以敬意,無數英雄的犧牲換來我們今天的和平,向他們致以最高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