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剛子聊歷史
原創作品,洗稿
、
抄襲必究
卷首導語
范進中舉的故事出自吳敬梓的《儒林外史》,故事先是描述50多歲的范進窮苦潦倒的生活,身為屠戶的岳丈更是把他貶的一無是處。
接到中舉的消息後,范進一時高興過度,竟然得了「喜驚瘋」瘋瘋癲癲的跑出家門。中舉後岳丈的態度由之前的看不起變為極度奉承,連做過縣令的張鄉紳都主動上門巴結。
整個故事描繪的惟妙惟肖,但乍一聽讓人覺得有些不可思議。不過是中了舉人,作為主人翁的范進,怎麼就高興成這樣了?
在古代封建社會中,絕大部分人都尊崇儒家文化思想,認同「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而舉人的待遇更是讓人羨慕不已。
今天就來給大家說說古時候的科舉制度,帶大家一起看看范進為什麼會高興成這樣。
清朝的科舉制度
科舉制度起源
於
隋朝,經後世發展到清朝已基本完善。清朝科舉分為童試
、
院試
、
鄉試
、
會試
、
和殿試五個階段。
童試是科舉考試的第一關,通過考試合格的稱為童生。考試比較簡單,只是考最基本的文化知識和寫作能力,所以一般參加的都是兒童。但由於封建社會百姓生活比較貧窮,很多底層人民都是目不識丁,因此這一關也會淘汰掉絕大部分人。
通過童試後,接下來的考試稱為院試,一般一年一次。只有童生才有參加資格,通過院試的稱為秀才。范進是54歲才考中秀才,可見他一生都在寒
窗
苦讀,中舉人前的窘迫生活也就很好理解了。
接下來的鄉試又稱秋闈,鄉試的難度就比較大了,第一名稱解元。能通過鄉試的人相當於我們今天各省的高考狀元。故事中的范進正是通過
了
鄉試,成為舉人老爺而得「喜驚瘋」的。
會試級別就更高了,需要到京城考試。全國的考生聚集在一起考,最終錄取人數不過二三百人。
殿試是科舉考試的最高級別,一般由皇帝親自出題。第一名稱為狀元,也就是全國第一。
清朝舉人的待遇
不光清朝,在整個封建社會
人
都是
分三六九等
的。
處於
底
層的百姓苦不堪言,所以,
無錢無勢的百姓只有
通過科考,才能在官場上有一席之地,不用被權勢欺壓。
考中舉人相當於今天的高考縣裡第一名,但待遇可比今天的高考第一名要高多了。
中舉之後,地位
會有明顯
的提升,那些之前平日裡對你不怎麼好的人也會變得恭恭敬敬,他們會仰視你。
舉人老爺也不用交賦稅的,還有少許的補貼
,
相當於今天的「鐵飯碗」
。
為了避稅很多人會主動把自己的土地掛到舉人名下,自然舉人也就有一些額外的收入。
中舉之後可以直接做官,當然只會授予八品或九品的小官。清朝的縣令一般是七品,縣令相當於今天的一縣之長,八品或九品對於普通百姓來說也算一步登天了。但舉人一般直接做官的很少,一般都成了縣令的幕僚,也等於是政府部門的人了。
舉人還有一項特權,就是犯罪一般先削去舉人的頭銜,等於是拿這個頭銜抵罪了。
縱觀整個清朝200
多年的歷史,統計的舉人總數也只有十四萬。舉人的種種高規格待遇也是底層人民夢寐以求的。
舉人只是開始並非終點
范進之所以如此高興
,
不光是舉人帶來的種種高待遇,還有未來廣闊的發展前途。范進雖然一時得了「喜驚瘋」,但在他岳丈胡屠夫的一巴掌後就好了。事後,這位舉人老爺面對眾人的奉承也處理的極為恰當。從這時起,范進已經有了一些老爺的氣派,開始懂得官場的人情世故。
有了舉人身份,可以說范進已經是官場的人了,周邊的人都開始巴結他,期望以後能得到他的關照。面對送禮的鄉鄰,范進也是樂呵呵的笑納,對來人也是笑臉相迎。
三年後經過努力,范進又考中了進士,被欽點為山東學道,相當於今天的教育廳廳長,妥妥的的省部級高官,而這一切都得益於舉人的身份。
結語
總結來說,范進的大半生都在別人的羞辱中度過,生活潦倒不堪。在求學路上屢戰屢敗,到五十多歲終於一舉高中,雖然文章有誇大成分,描述他高興變得瘋瘋癲癲。
但中舉後的種種待遇確實很誘人,為之奮鬥大半輩子,功名利祿突然降臨到自己頭上,換作這等好事到自己頭上,我們也很難抑制住內心激動的心情吧!
參考文獻:《清史稿》
《儒林外史》
等。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從詼諧的角度解讀歷史,關注剛子聊歷史,了解更多歷史小故事。
本文為一點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