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媽媽命好的秘訣:心大、嘴甜、手閒

2023-10-25     富書

原標題:一個媽媽命好的秘訣:心大、嘴甜、手閒

作者:聰慧(富書專欄作者)

偉大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

「你教育孩子的方式,就是你教育自己的方式,你在孩子身上看到的,就是你在自己身上展現的。」

什麼樣的媽媽,養出什麼樣的孩子。

這讓我想起熱播劇《加油!媽媽》,劇中的一位叫蘇青的媽媽,養育了兩個兒子,她在教育孩子的理念是認為:「唯成績論」才能讓孩子出息。

她要求大兒子上最好的學校、考最高的名次、加倍的課外作業、周末還參加特長班,這一切讓兒子喘不過氣。

即使大兒子曾哭著反抗,蘇青絲毫不動搖自己的做法。

然而,大兒子在一次又一次的考試中遭受失敗,並逐漸自暴自棄。

沉迷網絡遊戲,給主播打賞,將同學的書包藏起來,找人假扮家長見老師,甚至到小賣店偷東西。

直到警察找到蘇青,她才意識到,自己忽視了兒子的內心需求,平時的焦慮給兒子帶來非常大的傷害。

爸爸缺席,媽媽不當的教育方式,可能會讓孩子感到壓抑、無助和失落,甚至出現行為問題和心理問題。

其實,媽媽活好了自己,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媽媽為人處世和樂觀的生活態度,都會潛移默化地滲透給孩子,影響孩子的一生。

而生活當中,那些成功的媽媽們,在她們的身上,往往看到三種秘訣:心態寬大、說話嘴甜、手腳閒適。

心大一點,少干預

過度擔心便會陷入焦慮,期待過高便會急於求成。

特別是在孩子成長和教育方面,如果過度擔心,一味地抓住孩子不放,很容易造成「越擔心、越焦慮」的惡性循環。

鄰居小熙的媽媽是家裡最忙碌的人,每天圍著孩子忙前忙後,對孩子的生活習慣的任何細節都不放過。

無論小熙在家裡做什麼,只要媽媽在家,就會不斷地傳來媽媽的嘮叨聲音。

「小熙,你怎麼又光腳在地板上跑呀!地板涼,容易生病,快把襪子穿上。」

「小熙,快來吃飯呀,吃這個有營養,多吃點,再多吃點肉!」

「該睡午覺了,哎,你怎麼還在玩?快點,去睡午覺。」

總之,在小熙小時候,他在前面跑,媽媽就會在後面追著嘮叨。

如今,小熙已經上三年級,媽媽的嘮叨絲毫沒有減少,反而增加了許多內容,如糾正他的寫字姿勢,催促他寫作業等等。

對此,小熙通常什麼都不說,因為他知道,即使說了也沒用。

誠然,過多干預不利成長。

與其過度地擔心、焦慮,不如放寬心態。順應孩子的成長規律,用理解和接納的心態陪孩子一起成長。

育兒專家李玫瑾教授,在教育女兒方面,採用的就是順其自然。

即使女兒文化課成績不好,她也沒有強求,反而還跟女兒開玩笑說:「你的數學不好,也許是隨你爸!」

心大的媽媽,讓孩子在自己的時區里,不慌不忙地成長。

相信孩子,傾聽需求,少干預,讓他們自由成長。

保持樂觀,提升自我,做孩子的榜樣。

心大一點,給他們空間,讓孩子迎風成長。

說話嘴甜,多讚美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曾說過:「孩子的未來,由父母的語言決定。」

父母的語言能夠影響孩子的一生。

有時候,原本一件快樂的事情,卻因父母的責備、打壓,而讓孩子失去興致、感到沮喪。長期下去,孩子的心理可能會產生不良的影響,甚至對生活產生悲觀的態度。

前段時間看到一則熱搜新聞。

一個14歲的乖巧女孩小婷給父母做了一桌的飯菜,掃興的媽媽卻嫌菜多,對女兒加以指責。

事情經過是這樣的:

小婷暑假決定給父母一個驚喜,順便向父母展示她的廚藝。

她從菜市場買回來新鮮肉類和蔬菜,還搭配了幾款父母愛吃的食材。

接著,她認真地研究菜譜後,開始下廚。

然而,當飯菜端上來時,媽媽不但沒有表揚小婷,反而臉色下沉,還破口大罵:「死丫頭,誰叫你做這麼多菜,不用錢呀!」

此時,原以為會得到媽媽表揚的小婷,瞬間眼裡蓄滿了淚水,一臉委屈地對媽媽說:「我做這些菜,都是你們愛吃的,想給你們一個驚喜!

孩子的一片愛心,在媽媽的口中被摧殘得七零八落。

媽媽的嘴是家裡的風水,好好說話,猶如注入強心針,能喚醒孩子潛在的能量。

想起一檔教育陪伴綜藝節目,名叫《親愛的小課桌》。

主持人傅首爾在節目裡瘋狂地誇讚孩子,致使觀眾不禁讚嘆:原來高級的教育還可以這樣子!

比如,在認可孩子的努力和進步時,她說:」你真的非常努力,我為你感到自豪。」

又比如,每個孩子都有他們各自的天賦和優點,避免孩子與孩子之間作對比時,她說:「你做得很好,我相信你還可以做得更好。」

看,這種鼓勵式的語言,孩子的積極性和學習效率不是提上來了嗎?孩子的情緒也會隨之變好。

美國作者馬克·吐溫曾說:「孩子是通過讚賞和鼓勵成長的。永遠不要嘲笑孩子的想法或擔憂,或者貶低他們的努力。」

及時表揚孩子的優點和進步,並且尊重孩子的選擇,鼓勵他們勇於挑戰和嘗試新事物。

媽媽的言辭對孩子影響深遠。消極話語會傷害孩子,而溫暖鼓勵的話語則能給予孩子信心和力量,讓他們勇敢前行。

多讚美、多鼓勵,讓孩子在積極的氛圍中成長。

手腳閒適,要放手

你們有沒有發現一種現象?

如果家裡的媽媽太勤快,其他人就會變得很懶。

懂得「偷懶」的媽媽,才是最聰明的媽媽。

抖音上,一位名叫小魚的9歲男孩,因動手能力強而走紅,全網擁有500萬粉絲。

他不僅能做一手好菜,還可以與肉市場裡的人自如交流,有條不紊、落落大方。

許多家長在評論區質疑孩子媽媽非常懶惰,根本不是一名合格的媽媽。

可小魚的媽媽卻很享受兒子主動承擔家務活兒。

她的理念是鍛鍊兒子的動手能力之餘,還能培養兒子有擔當、有責任。

小魚也喜歡媽媽能夠給他有足夠的空間,自己愛做什麼就做什麼,很自由很開放。

去年9月份,教育部正式下發《義務教育課程方案》須知,要求把勞動課劃歸到中小學課程里,且是一門獨立的課程,強調每個中小學生要學會燒飯、燉湯、煮肉等生活技能。

小魚媽媽得知這消息後,更是自豪地回應網友:「我家寶貝參加學校勞動課,估計能拿滿分。」

小魚從小在家裡得到了鍛鍊。

從洗菜開始,切西紅柿、炒雞蛋、做紅燒肉、弄蒜蓉蝦,從最初的信心受挫到動作嫻熟。

而身後的媽媽總是樂呵呵,因為她的眼裡,小魚就是她家的大廚、她家的老大,小魚弄啥,她吃啥。

正是這位「偷懶」的媽媽,懂得把忙碌的雙手藏起來,懂得把家務活留給孩子,懂得以這樣方式教育孩子,反而能激發孩子的主動性,讓自己變得更輕鬆,孩子更優秀。

心理學家武志紅說:「孩子長大了,會渴望獨立空間,渴望伸展自己的手腳,嘗試自己的力量。」

可見,聰明的媽媽,想讓自己閒起來,那就要對孩子放手、放權。

比如打掃房間、整理書桌、倒生活垃圾等等,這樣既讓孩子得到鍛鍊和成長,媽媽又輕鬆、自在。

要做到手腳閒適的媽媽,其實也不難,只要適當放手,讓孩子獨立完成力所能及的家務,這樣不僅可以減輕自己的負擔,還可以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和自信心。

寫在最後

毛姆曾說過:「作為媽媽,如果把孩子的成長當成自己生命中唯一的關注點,那只會對孩子有害。」

其實,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能夠鍛鍊他們的動手能力是有限的。

如果此時的媽媽替代了本來屬於孩子該做的事情,那麼孩子的成長空間等同於被「剝奪」。

一個媽媽能夠做到心態寬大、說話嘴甜、手腳閒適,是一種雙贏的智慧。

心態寬大的媽媽,就像肥沃的土壤,滋養孩子的成長。

說話嘴甜的媽媽,為孩子提供溫暖和勇氣,用甜美的話語鼓勵他們成長。

手腳閒適的媽媽,既給自己鬆綁,又讓孩子在健康自由的環境中,茁壯地成長。

願每個媽媽都能找到一把開啟命好的鑰匙。

作者簡介:聰慧,富書專欄作者,永遠熱愛筆下的文字,文章:爸媽精讀,富書2018重磅推出新書《好好生活》,本文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

註:本文章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c4ce27b970b2f8d3b0b9222bad234f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