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天入地追星星,何嘗不是找自己

2023-03-19     遇言不止

原標題:上天入地追星星,何嘗不是找自己

我們需要這樣的熱愛與信念,它們像浩瀚天宇中一顆顆明滅閃爍的星星,支撐與照耀我們,牢牢立足於天地之間。

——遇言姐

一直很喜歡慢綜《追星星的人》,沒想到第三季給我帶來了新驚喜。

最新一期節目中,在星空下野餐的吳奇隆突然說到彗星:「C標示著無歸周期,所以什麼時候再看到,我們也不知道。」

突然被一種微小個體面對浩瀚蒼穹的孤獨感擊中。

而常年在都市中生活的我們,仿佛對這種孤獨感體味得更深切一點。

漫天星空下,霓虹燈影里,我們想要活成怎樣的自己?

這是我常常會問自己的問題。

《月亮與六便士》當中,有一句話擊中無數人心腸。

有人俯身拾起六便士,有人抬頭看見月亮。

而我不禁自問:我們多久沒有仰望星空?究竟每天仰望星空的都是怎樣的人?

內心孤獨的人?充滿好奇的人?還是充滿夢想的人?

想起年輕的我曾在加拿大和朋友出門露營。

在被原始森林松柏環抱的營地中,聽著身邊潺潺的溪水聲,仰望著暗到沒有邊界的、來自遠古的天空和無數明亮的星星,我突然想到的是我愛著的那個人,落下淚來。

愛而不得的孤獨,可能是星與星間般的距離。

前段時間,我問一個主持旅遊節目的閨蜜,她去過那麼多的國家,最令她印象深刻的是哪一個時刻。

她說,是在非洲大草原上看星星,天上的星星觸手可及,山谷中有無數動物深夜裡奔跑和嬉戲的聲音——生生不息的聲音,那一刻,她說自己嘩嘩地落淚。

感覺生命渺小和脆弱,問自己從哪裡來,到哪裡去,可能是生命中最深沉的孤獨。

而這一次《追星星的人》中的設置也是一樣。

大家一開始都不知道自己要找的「翡翠之心」是什麼,要去向哪裡,每一站之間都埋伏著謎題。

我下站要去哪裡?目的地是哪裡?

而這種「追尋」可能就是旅途的意義,也是我們生命的意義。

也許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顆,他們至死不渝追尋的星星。

那是關於自己的答案。

我們對抗孤獨,

來自於旅途中的相信

我們害怕危險、害怕未知、害怕黑暗,然而在一次次挑戰自我之後,你看到的是前方洞口的曙光。

這一期節目,有關追星團的6位團員歷經千辛萬苦尋找「翡翠之心」的旅程。

在這段旅程中我們可以欣賞到貴州遵義優美的風光、赤水河畔歷史悠久的宋家窯,學習在宋家窯里釀酒的過程……

這幾個人之間好像有一種神奇的「化學反應」,他們在旅途中,自動排序,成為了大哥、二哥……

他們在宋家窯一起釀酒的時候,真的有一家6兄弟幹活的既視感,十分趣致。

而這一排序在後續進入白雲岩溶洞表現得就更加清晰了,大哥吳奇隆作為上一季出現的團員,熟悉各種流程,所以有一種「發乎自然」的責任感。

每次提到其他團員,他都會說:弟弟妹妹。

而且一些當地新奇的景色都是由他來給大家介紹,比如200年一遇的彗星,比如糖幫和鹽幫,比如喀斯特地貌。

每一次嘗試探險,他都會自然而然地想:我要給弟弟妹妹們做一個榜樣。

這是一個非常舒服的組合,大家打打鬧鬧開開心心,各有性格又彼此融洽。

當他們來到本次探險之旅中最叫人驚心動魄的雙河溶洞,我不自覺被深深代入。

先從高高的山崖邊,坐繩索從100米垂直的距離降下來。

我內心一個尖銳的聲音開始喊:我不要,我肯定不要!

看到林允面露慌容,不敢看那座懸崖,我已經被嚇到要跑。

那種「自己馬上要死」的恐懼感,強烈得要衝破螢幕。

過往旅行中的那些探險經歷全部都跳了出來!

我第一次潛水的時候,就像是我家被扔到澡盆里的貓,它會拚命地抓住澡盆的邊沿,不肯被抱到水裡,而且發出悲慘的叫聲。

而我拚命地抓住船上的纜繩不放,大聲地喊:我要回家,放我上岸。

我相信林允內心也一定有這種叫聲,她只是在說:我媽媽還在醫院呢,萬一回不去了怎麼辦!

我對潛水的恐懼是我的教練消除的,他一直在我身邊說:Joy,你是安全的!

而追星團中給林允這個穩定的聲音的是每一個兄弟姐妹,林峯二哥一直在她下降的時候說:你做得很好,你做得很好。

我們在旅途中,尤其是探險中,是夥伴的真情點燃你心中的勇氣;是內心的相信,讓我們把手交給了夥伴。

相信和友情,是在旅途中建立的。

打破人人信任的邊界,在都市中需要更長的時間,在而旅途中只需要3天。

它讓我們的孤獨,變得不再猙獰可怖。

面對自我,看到黑暗中的光亮

在這集節目中,還有一個很神秘的人:讓·波塔西,他是一名國際洞穴探險家,世外高人一般的存在。

左邊戴帽子的老先生就是大家熱情稱呼老讓的讓·波塔西

追星團隨著他的引領進入了亞洲最大的溶洞——雙河溶洞。

這時我們進入了無盡的黑暗中,頭頂上有一盞探燈製造光亮,腳下是深一腳淺一腳的地面,偶爾溶洞上滴下一滴水。

讓我們想起無數探險電影中,深入地心尋寶的橋段。

這時不僅僅是林允,包括朝氣蓬勃的丁禹兮、龐博都會偶爾發出驚呼聲。

在溶洞中,在黑暗裡,爬懸崖,飛「飛拉達」,用保險鎖鎖住一個又一個釘在絕壁上的釘子,和腳下的鐵梯子,這樣不知道洞口在哪裡的狀態中。

尤其是他們還有走空中鋼索的步驟,真正的秘訣就是每一步都是上一步的重複。

一步一步挪過去。

面對離地心最近的溶洞的探險,正是我們面對困難、面對未知、面對無力渺小的對抗的成長。

而這個過程,才使你慢慢了解自己,信任了自己的力量。

就像後來探險過程中最膽小的林允感嘆:原來自己也很偉大

他們還說:這個探險可以吹牛一輩子

原來,我們無法想像的探險之路,當信任了自己的力量,就能一步步看見洞口光亮,並且走出去。

追尋到的是自己內心的成就和力量。

只有和內心中的膽怯、孤獨和解,為夢想找到了一個出口,才能找到內心的平靜。

永遠尋找未知的更大地圖

世間永遠有一種把尋找、探尋未知作為最大快樂的人,就像這一期節目中的洞穴科考探險家讓·波塔西 。

他作為這一期追星團的彩蛋,就像武俠小說中的絕世高手,出現在溶洞的入口。

在節目中,他的妻子提到,每天早上6點多老讓就會起床,開始他的探洞之旅,他會把他當天探洞的圖紙放在電腦上,這樣,假如晚上他依然沒有回家,老讓的妻子就會採取行動。

從1986年第一次到貴州,這裡竟將牽引他走過長達半生的自我實現之旅。

而他的自我實現之旅,也感動並啟發著,觀星小組成員以及每一位觀眾。

從他們身上,我們可以領略到,人世間的確有許許多多人在「觀星」,的確有許許多多人,願意追逐並且悅納星辰之美。

這樣的「觀星人」,大概可以分為三類。

第一類人,他們看到的只是星星,物質的存在,為它們的美折服,至少它他們願意仰首,這種姿態已經足夠;

第二類人,他們透過星星,看到的是自然的靈秀、人類文明的神奇,並進而穿透自己的有限,渴望追逐龐大而恢弘的萬有;

第三類人,他們在看星星的時候,看到的人類這種物種的渺小,人類星球存在意義上的孤獨,但在這種孤獨、這種渺小里,依然含著深邃而明艷的光。

我想老讓是第三類追星的人,他永遠探索的是人類未知的邊界,永遠拓寬的是自然和人類的連結;他內心的孤獨感,折射出我們人類在浩瀚中的存在、我們和地球母星的關係。

像一滴水,孤獨卻永恆地,躺在海洋的懷抱里。

在追星的旅程中,面對脆弱的自我,找到相信的力量,最終我們找到的是自我的實現。

這才是我們心中永久追尋的星星——向外的探尋,如此才能發現天地間,內心之所在。

我們漫長一生,其實都是在尋求自我實現。

或許是一次與恐高 的「和解」,或許是第一次涉足奇境的驚艷,又或者像老讓這般,將自己人生中大段大段的光陰,用來探尋與珍藏,洞窟之美。

將對事物的愛,綿延成上下求索的事業,一種牢靠堅固的信念般的存在。

我們需要這樣的熱愛與信念,它們像浩瀚天宇中一顆顆明滅閃爍的星星,支撐與照耀我們,牢牢立足於天地之間。

而最終,我們也會成為一顆星,光彩熠熠。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END-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c3de19cb293f77ee62f238f8324f513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