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事業在我國具有三千多年的發展歷史,中醫事業在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近代以降,尤其是隨著西學東漸的進一步深入,中醫的命運可謂是跌宕起伏。民國時期,隨著西方醫學大肆傳播到中國來,其以療效快等獨特的優勢開始擠垮我國中醫事業的發展,中醫在西醫面前敗下陣來,中醫事業面臨著生死存亡的大問題,即存與廢的問題。在各界的努力下,雖然最終保存了中醫,但此一時期由於各種因素的影響,如戰爭等因素的影響,此一時期中醫事業的發展不盡如人意。
新中國建立以後,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同時為了保障人民群眾的醫療衛生健康,我國中醫事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但由於一系列的因素的影響,尤其是「文革」爆發之後,中醫事業作為封建糟粕的一部分被束之高閣,即使如此,此一時期我國中醫事業亦艱難曲折地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它為改革開放後我國中醫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積蓄了發展的力量。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中醫事業開始呈現出蓬勃發展和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同時亦衝出了國門,走向了世界,進一步促進了我國中醫事業在各個方面的發展和進步。筆者擬對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中醫事業的發展分為兩個階段進行論述,即改革開放前我國中醫事業的發展(1949-1976)和改革開放後我國中醫藥事業的發展進行論述。
改革開放前我國中醫事業的發展
新中國成立初期,黨和國家領導人十分重視人民群眾的健康醫療情況,同時亦十分關注中醫事業的發展,在此背景下,我國中醫事業的發展逐步走向了正軌。1950年在北京召開的全國第一屆衛生工作會議上,就曾明確提出中醫和西醫是團結的一種關係,意即中醫和西醫在對人民群眾的醫療衛生健康事業中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兩者都是需要團結的對象,兩者都不可偏廢,這就為我國中醫事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意即要服務於我國人民群眾的醫療健康衛生,我國中醫事業的發展開啟了新的歷史篇章。為弘揚和發展我國的中醫藥傳統文化,促進和保障我國中醫藥衛生事業的健康發展,進而更好地服務於我國人民的醫療衛生事業,1956年在北京召開的全國衛生工作會議上,專門制定了我國中醫藥衛生事業發展的十二年規劃。通過該規劃,明確提出了促進中醫藥衛生事業的發展是我國當前衛生事業發展的重要任務,我國中醫藥衛生事業通過這一規劃的形式,被作為黨和國家的重大方針而被實施開來,促進了我國中醫藥衛生事業的進一步發展,並提出了明確的發展方向。
不僅如此,為提高我國中醫藥衛生事業的地位,毛澤東同志亦十分關心中醫藥衛生事業的發展,早在1958年毛澤東同志就明確提出了西醫學習中醫的方針,雖然這是當時時代的大背景所致然,但卻為我國中醫事業尤其是中醫藥事業的發展注入了一劑強心劑,促進了我國中醫藥衛生事業的蓬勃發展。至1966年,在面對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在適應廣大人民群眾醫療健康衛生事業的需要的前提下,我國對中醫事業的發展不僅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和法規,進而保障和促進了我國中醫事業的發展。不僅如此,為了培養有關中醫方面的人才,黨和國家領導人亦十分重視在中醫事業教育方面的投入,在北京、廣州、上海、南京等地相繼成立了大批有關中醫方面的高等院校,加大對其的科研和人才培養的投入力度。從法律和法規的制定,到科研投入和人才培養力度的加大,一改民國時期中醫事業頹廢發展的態勢,大大促進了這一時期我國中醫事業的發展。據不完全統計,至1966年,我國新成立的中醫醫院已達到三百三十所,中醫醫院的病床數量亦達到一萬四千餘張。此外成立了大批的中醫的門診部、綜合醫院的中醫科和中西醫結合的病房等等。在上述基礎之上,我國亦建立了大批培養中醫人才的高等學府,通過這些高等學府培養的中醫人才又促進了中醫醫院的人才的引進和中醫事業的發展。不僅如此,我國還組織了專門人才組織編寫了有關中醫方面的教材,確立了有關中醫人才培養的教材體系,為人才的培養打下了牢固的基礎。有人研究發現,至1966年,我國成立的有關中醫高等學府就達到二十三所,學校學生數量達到一萬餘名。而通過這些院校培養的畢業生亦達到五千六百餘名,師傅帶徒弟的亦達到六萬餘人。相應的科研活動則從渙散的狀態向集體研發的狀態邁進,適應了當時社會環境的發展。這些歷歷在目的成績,不僅證明了黨和國家領導人對中醫事業發展的重視,亦表達了黨和國家領導人對人民群眾醫療健康衛生情況的關切。
1966年後,我國的各項事業遭到了嚴重衝擊,我國的中醫事業亦在所難免。由於將我國傳統的中醫事業視為封建糟粕的一部分,我國中醫事業的發展受到了嚴重的衝擊和破壞。誠如上述,由於錯誤地將我國中醫藥視為封建糟粕的一部分,已不能適應當時的科學技術的發展,致使我國中醫事業的發展受到了嚴重的制約,許多中醫醫院被強制關閉,從事中醫行業的科研人員和醫療人員亦被迫轉行。與此相適應的是中醫研發和學術交流的自由亦受到了嚴重的制約,我國中醫事業在此一時期處於一種衰敗時期。儘管如此,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關懷下,尤其是在毛澤東和周恩來等同志直接的領導之下,在我國廣大中醫科研和醫療人員的努力之下,我國中醫事業的發展在此一時期已得到了一定的發展,但它主要表現在西醫學習中醫的方法上和煉製中草藥、針灸技術等基礎層面,在科技研發方面卻遠遠落後於新中國成立初期。隨著四人幫的倒台,我國中醫事業的發展迎來了第二個發展的春天,尤其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勝利召開,標誌著我國從此進入了改革開放的時期,隨著改革開放的春風,我國中醫事業亦邁入了大跨步發展時期。
改革開放後我國中醫事業的發展
「文革」結束後,各行各業陸續恢復了秩序,並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尤其是於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的召開,確立了改革開放的總方針,這一系列的舉措標誌著我國從此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在此背景之下,中醫事業得到長足的發展,國家並為中醫事業的發展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和法規,明確了我國中醫事業的發展應該以法律法規和一系列指示精神為依歸,來為中醫事業的發展保駕護航。正是有了這個前提,1980年,衛生部明確提出了有關中醫發展的「繼承、發掘、整理、提高」的八字方針,為我國中醫事業的發展提出了明確的方向。除了提出明確的發展方向之外,國家亦以憲法的形式保護和保障中醫事業,為其發展和前進護駕護航,如於1982年將「發展現代醫藥和傳統醫藥」正式載入憲法之中,確立和提高了傳統醫藥即中醫的法律和社會地位,為其發展提供了法律支撐。在此基礎上,中央書記處明確指出,根據憲法的指示精神,要把中醫和西醫擺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中醫、西醫和中西醫結合成為中國醫學的三支並重的醫療隊伍,適應了我國人民醫療健康衛生等方面的需求。為了適應這一形勢的發展,國務院針對我國中醫藥缺乏監管的這一情況,於1986年成立了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專門負責中醫各項事業的發展。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和我國依法治國的全面推進,為了充分保障我國中醫事業的發展,為中醫事業的發展尋找在法律方面的支撐,國家亦在立法層面做了很多努力工作,相繼頒布了諸多法律來充分保障中醫事業的健康發展。此外,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亦制定了相應中醫事業發展規劃,提出到2000年我國中醫事業的發展要建立起全民所有制為主體,多種形式並存發展,相應機構比較健全的發展模式和體系。
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我國中醫事業的發展,其面臨著新的形勢和挑戰,中醫事業方面的某些優質東西漸漸被國人所遺忘,同時由於中醫事業在人才需求方面缺口亦非常大,導致了這些特色優質中醫技術得不到更好的傳承,進一步限制了我國中醫事業的發展。面臨這種嚴峻形勢,國家相繼在各種層面扶植我國中醫事業的發展,如在2007年,針對西醫的發展對我國中醫事業發展的衝擊,國家就提出了中西醫並重和扶植我國傳統醫學和民族醫學事業的發展,意即在西醫的發展導致中醫事業發展態勢弱化的情況下,中醫的發展要和西醫的發展齊頭並進,兩者不可偏廢,同時在某種程度上要扶植我國傳統中醫藥事業的發展,扶植那些具有民族特色的醫藥事業的發展,以壯大和振興我國中醫事業,使其後繼有人,不致面臨被人遺忘的境地。在此背景下,我國相關部門於2008年和2009年相繼頒布了《關於扶持中醫藥事業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及《國務院關於扶持和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的若干意見》等相關政策文件,國家通過這些相關政策文件的頒布,為我國中醫事業的發展起到了保駕護航的作用,並大大促進了我國中醫事業的發展。
中共十八大以後,我國中醫事業的發展得到了蓬勃的發展。黨和國家領導人不僅在醫療層面注重我國中醫事業的發展,而且明確指出我國中醫事業是世界人民了解中國的一扇窗戶,它不僅僅代表了我國傳統醫療的水平,而且也是讓世界人民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鎖匙,將中醫事業提到了新的高度。我國中醫事業的發展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並大大促進了我國中醫事業的發展。
改革開放以後,我國中醫事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據不完全統計,在八十年代,我國中醫醫院僅僅只有七百八十餘所,而經過短短的十年發展,我國中醫醫院的數量就達到了二千四百餘所,是八十年代的初的三倍有餘。在其他方面的發展亦比較突出,例如中西醫結合的醫院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具有民族特色的醫院亦有一定的發展,這些具有中醫特色的醫院數量的激增,相應地帶動了醫院病床數量的發展,例如在90年代初就達到22萬餘張,全國從事中醫行業的醫生的數量儼然已超出了百萬人。
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中醫事業儘管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種種問題和挑戰,但亦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標誌著我國中醫事業的發展特徵的中醫院的數量較上世紀九十年代得到一定的發展,例如到2013年我國中醫醫院、中醫門診部和中醫類診所的數量的總和就達到了四萬餘所,而病床數量亦得到了發展,達到了68萬餘張,從事中醫執業的人數亦達到了140餘萬人。這些中醫醫院數量的增加和病床數量的激增,為我國醫療健康衛生事業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於此同時,此一時期我國亦比較重視我國中醫藥產值亦有所突破和發展,如果在改革開放前我國在中醫方面的政策比較側重我國人民健康醫療的情形的話,那麼改革開放後,我國一方面注重我國中醫事業對我國人民健康醫療衛生起保障作用的同時,另一方面亦比較注重我國中醫藥的產出,注重中醫藥對我國經濟發展的貢獻。如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我國中醫藥產出僅僅為二百三十餘億元,而到了2014年則達到了七千三百餘億元,產值是九十年代初的三十餘倍。此外一大批具有現代特色的中藥企業拔地而起,這些企業與傳統的不同,它們是運用了先進的製藥技術來促進了我國中藥的現代化,在中藥現代化的驅動下,我國培育了一大批的中藥企業,年產值超過億元的中藥企業就達到了五百餘家。除此之外,我國製造中藥企業繼續做大做強,在我國百強製藥企業之中,其中製造中藥的企業就達到了三分之一左右。
70年來,我國中醫事業既面臨著發展機遇,同時又有所挑戰,尤其是改革開放後,我國中醫事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無論是在中醫醫院的數量,病床的數量,還是從事中醫職業的人數等方面,較新中國成立初期都有所發展,尤其是隨著我國製藥企業的發展,製造中藥企業亦做大做強。這一系列的成就大大促進和保障了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並為保障我國人民的身心健康做出了特有的貢獻。
(簡玉祥 作者單位:黃淮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c35L_W4BMH2_cNUggrJ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