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國·運載千秋|舟楫千里傳文脈 千年運河「流」新篇

2024-06-22     千龍網

綠筠尚含粉,圓荷始散芳。正值萬物生長最茂盛的夏至時節,揚州市古運河東關古渡遊客絡繹不絕。亭台樓閣、小橋流水、枕河人家,漫步其間,人們不僅可以感受到當代「揚州慢」的煙火勝景,更能體會到千年運河文脈匯入時代大潮的勃勃生機。

遊客在揚州參觀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大運河體現著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燦爛文化、偉大精神,是中華民族繁榮興盛的歷史見證,也是一部書寫在華夏大地上的宏偉詩篇。今年是大運河申遺成功十周年,十年來,大運河保護傳承工作成效顯著,為堅定文化自信、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提供了堅實支撐。

貫通古今運河考古還原琳琅盛景

洛陽含嘉倉的炭化粟、寫有「荊記肉鋪」的白釉黑彩碗、產自唐代的越窯秘色瓷八棱凈瓶……在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運載千秋——新時代大運河重要考古成果展」上,240餘件(套)文物靜靜訴說著大運河的輝煌過往。

千里通波,舟楫如梭。800餘平方米的展廳內,「尋跡」「探勝」「見證」「融匯」四個部分依次展開,為觀眾呈現新時代大運河考古成果與大運河文化帶、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工作的新變化、新成就。

「近橋兩岸皆石壁,雕鐫海馬水獸飛雲之狀,橋下密排石柱,蓋車駕御路也。」入選2022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的州橋遺址,展示了自唐宋至清代汴河開封段的修築、使用、興廢的演變過程,填補了中國大運河東京城段遺產的空白。巨幅石雕壁畫,見證了北宋東京城的繁華。

州橋東側汴河北岸石壁效果圖。國家文物局供圖

天津十四倉遺址發現保存較為完整的元代漕倉遺蹟一組,實證了元代河西務十四倉遺址是以大運河為依託,由北運河、引河、人工水體(湖泊)、道路、漕倉、沉船等各類相互關聯遺蹟構成的大型國家漕運倉儲系統,具有重要考古研究價值。

「大運河的考古延伸了歷史軸線,豐富了歷史內涵,活化了歷史場景,為大運河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打下了非常堅實的基礎。」中國大運河博物館館長鄭晶說。

據不完全統計,2012年以來,大運河沿線8省(市)共開展超過200項運河考古工作,60餘項考古工作取得重要成果,其中7處入選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大運河文化的內涵與價值得到進一步挖掘闡釋,是彰顯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考古學的生動實例。

妙筆生花描繪千年運河古韻新貌

翻開四大名著之一的《紅樓夢》,迎面而來的就是一股生生不息的運河氣息。書中提及的地名雖有數十之多,但故事發生在大運河沿線城市姑蘇、湖州、維揚、江寧、臨安、揚州一帶。可以說,《紅樓夢》是運河城市裡的故事,是大運河「流出」的故事。

大運河,是水路,也是「文路」。回望過去,南來北往的文人墨客,或禮讚風光,或借景抒懷,寫下豐富多彩的詩文,隨著大運河的奔騰不息而流傳千古。放眼當下,廣大文藝工作者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深入挖掘大運河文化,推出了一系列大運河題材的優秀作品,為我們展開一幅幅多姿多彩的運河畫卷,讓塵封的歷史重新生動起來。

號子響起,聲震四方。6月18日晚,原創舞劇《運》精彩登台杭州運河大劇院。該劇將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運河號子」元素融入其中,聚焦於運河岸邊的普通人家,生動展現了運河兒女秉承家國情懷、弘揚中華美德、創造幸福生活的精神風貌。

一路旖旎,好景相隨。5月,文化節目《啟航!大運河》與觀眾見面。節目以「文化探訪團」的沿河探訪為經,以大運河的古今故事為緯,營造沉浸式的文化尋訪場景,清晰勾勒出大運河從起源到發展的歷史經緯,找到了大運河文化故事的新「打開方式」。

波光雲影,躍然紙上。在第十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北上》中,作家徐則臣以獨出心裁的敘事技法為大運河立傳。在百餘年的滄桑巨變中,運河兩岸的城池與人群、悲歡與命運、追尋與夢想次第展開,並最終匯入中國精神的深厚處和高遠處。

「在時空交錯的坐標里探尋一條河,我相信我看見的是一個複雜、浩瀚的世界。這條河貫穿南北,盯著一條河看,其實就是綱舉目張,在打量一個遼闊而古老的中國。」徐則臣說。

方興未艾悠悠運河吹來文旅新風

每逢假期,揚州北護城河邊的揚州非遺珍寶館內的非遺研學互動體驗區總是人頭攢動。遊客通過聲光電多媒體等現代化的展陳手段,能夠聽到、看到揚州的非遺,獲得更多的互動感和體驗感。

在室外,運河水上游熱度一直居高不下,遊客坐在古色古香的畫舫里,一邊聽講解,一邊欣賞運河兩岸風光,成為認識揚州、了解運河的最新旅行方式。

圍繞運河沿線的自然風光和歷史文化,沿岸各地推出了各具特色的內容。河北滄州近日開通大運河城區段水上公交,滿足市民和遊客的不同出行需求;江蘇宿遷文化地標陸續「上新」,古老的「黃金水道」煥發出新的活力;在浙江桐鄉,烏鎮戲劇節等運河沿岸文化IP也吸引著天南地北的遊客。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大運河沿線省份積極推進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加強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系統梳理大運河沿線的文物、非遺等各類文化旅遊資源,基本實現大運河沿線各類文化自然遺產保護的全覆蓋,大運河文化帶、旅遊帶正在煥發新的生機。

天津市楊柳青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一期元寶島公園已於2023年4月正式開園,集中展示明清時期天津運河文化盛景,活態傳承大運河非遺與津沽文化;在河南省,隋唐大運河通濟渠、永濟渠、京杭大運河匯通河等3部分共同構成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河南段,促進大運河文化永續傳承;安徽省打造大運河安徽段「汴河遺珍·水韻皖北」文化旅遊整體品牌,實施文旅精品創建行動……

業內人士認為,大運河作為獨具特色的文化IP,對於沿岸城市彰顯城市個性與魅力,展現人文之美、生態之美與發展之美,具有重要作用。通過保護傳承與活態利用大運河文化,加強沿線城市交流合作,「中國大運河」的文旅名片將更加閃亮。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c2d2453fe2e1202b15d5b8c653b6c0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