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為官十載一世窮,布衣粗茶慰平生。何曾不識晉身路,祗緣未忘難為情。——《明東林覺人》
古時候,多數人飽讀詩書,苦學數載,就是為了有一朝一日能夠金榜題名,投身入仕,施展才華。作為一名當朝官員,能夠保持初心,一心為老百姓謀實事很難得,能在官場中兩袖清風,保持清正廉明的人也不多。今天我們要講的這位人物就是位有名的清官,在他死後只卷草蓆下葬,而300年後打開他的墓門,專家們卻發現裡面有價值10億的寶物。
在1956年,浙江臨海縣城裡有一些農戶正在修建豬圈。挖著挖著,忽然挖出了一些金銀物件,村民們立刻意識到這是挖出了歷史文物,就立即報給了領導。後來這個消息傳了出去,不少專家們紛紛來這裡考察。專家們進行一番勘探以後,發現這裡果然有一個墓葬。這個墓葬的規格不大,挖著挖著卻是別有洞天,因為雖然其貌不揚,但裡面的隨葬品卻足足有100多件。經過考古學家們的分析,認定這個墓葬距今已經有300多年的歷史了,墓主人就是明朝時期著名的清官王士琦。
王士琦生逢亂世,時值明朝中後期,大明王朝已經不再有昔日輝煌。統治者十分昏庸,百姓的生活也十分困苦,再加上周邊不時有敵侵擾。亂世之下自有英雄輩出。王士琦的父親在朝為官,為民做了不少努力。他也在父親的以身作則和諄諄教誨之下,從小就立志能為百姓做些實事。在萬曆11年,王士琦擔任了南京兵部主事,在他做官期間,用心對民,嚴懲當地惡霸,當地百姓對他十分敬重。
後來王士琦又擔任了重慶太守,屬地有地方土司帶頭作亂。他不畏地方強權,恩威並施,將土司順利招安。西南一帶百姓的生活重新歸於安寧,也因為平亂有功,所以就成功晉升了四川按察副使。王士琦的仕途遠遠不止於此,明朝時期日寇侵擾邊界,十分囂張,已經將平壤朝鮮盡數吞沒,朝鮮王朝慌忙之間向大明皇帝求救,朝鮮與大明接壤,如果朝鮮被日寇攻破,就會直接威脅到大明都城。當朝統治者已經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就任命王士琦統領兩萬士兵趕赴朝鮮,打擊日寇。
日寇早有準備,他們精兵強將,軍事實力很強,之前就和明軍有過交鋒,明軍在他們手下吃了些暗虧,而這一次王士琦親自指揮。他運籌帷幄,兵分三路攻擊日寇,但沒想到被日寇反撲,導致他手下的士兵傷亡慘重。此時軍中人心不穩,有了逃跑的想法。王士琦態度堅決,誓要破釜沉舟,只進不退,滅了大家撤退的幻想。他親自上陣殺敵,背水一戰,終於帶領大家將日寇打退,平息了大明王朝的邊界危機。
王士琦這次的立功表現更是令他獲得百姓讚譽無數,此後的他在朝為官,沒有半點驕傲,而是心懷天下,雖然身居高位,但從不貪圖財產,家裡一貧如洗。在他67歲的時候,因為長期過度操勞不幸去世了,因為家裡存余不多,所以辦喪事的時候十分簡陋,只是裹著草蓆就草草下葬,並沒有修建墳墓。百姓們知道王士琦家貧,他總會將自己的俸祿用來救濟百姓,所以就想著集資給他把喪事變得好一些,但王氏家族的人表示不要花百姓一分錢。就連盜墓賊也知道王士琦下葬時太過寒酸,所以也懶得去盜他的墓。
然而就是這樣一位以清正廉明著稱的官員,在300年後,墓中卻出土了數量眾多的陪葬品,而且價值高達10億元。如此奇觀引起了很多專家們好奇,他到底是真清廉還是假清廉呢?經過一番研究後,得到的結論是王士琦謹慎辦事,不重名利,神宗知道他是賢才,覺得很難得。其墓葬未免太過潦草,為彰顯愛才的仁義之名,神宗派人為他重新修建陵墓,而且還賞賜了許多奢華的墓葬品。
結語
王士琦一生「清風兩袖去朝天,不帶江南一寸棉」。想來是不願意接受這些奢華的身外之物,但不管他如何看待神宗的做法,這個墓葬中的寶物還是留了下來。正因為他死後以草蓆入葬的方式才讓墓中的隨葬品得以悄無聲息的保存,呈現在後世眼前。如此奢華的隨葬品在幾百年的時間裡僥倖躲過了盜墓者的光顧,不得不說這與他生前清廉的名望和做人低調不無關聯。現世以後,因其特殊的收藏價值體現了那段歷史中特定的文化風俗。有時間大家可以去專門看一看這些歷史文物,也會對王士琦這位清官有更多的了解。
參考文獻:
《明東林覺人》
《貽耆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