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孩子有些害羞;
我孩子有些內向。
看上去好像差不多,可是害羞和內向,並不是一回事哦!
一個性格內向的孩子,喜歡一個人獨處的時間,並且在熱鬧的場所里待久了,就有點情緒低落。
但如果是一個害羞的孩子,他不一定喜歡一個人待著,他只是害怕和別人互動。
舉個例子:
班級里有一個害羞的孩子,還有一個內向的孩子。
這時幼兒園老師為孩子們組織了一個集體遊戲。
可那個內向的孩子不想參加,她希望老師能允許自己留在書架旁看書,因為她不太喜歡和那麼多人一起玩遊戲;
但害羞的孩子,其實很想加入大家的遊戲,但因為害怕和別人互動,不得不留在書架旁。
儘管兩個孩子都獨自留在書架旁,但那個害羞的孩子,可能需要大人幫助他克服害羞,而那個內向的孩子,也許只需要理解和尊重,就足夠快樂健康了。
有很多方法可以有效地幫助害羞的人,可是試圖把一個內向的人變得外向,反而會引起壓力,損害自尊。
由此可見,「幫助害羞的孩子」和「養育內向的孩子」,是很不一樣的。
有些孩子天生就內向。
內向的孩子其實不需要什麼特別的幫助,這就是一種正常的人格特質。
有時候看著孩子喜歡獨處,很安靜,似乎也沒什麼朋友,爸爸媽媽難免有點擔心,怕孩子不會與人交往。
但實際上,很多內向的人有著出色的社交能力。
性格內向的特徵之一就是對社交線索和含義更加敏感的能力,他們通常比外向的人更善解人意。
只是,內向的人傾向於在親近的人中才這樣做,所以更樂意維持一個較小的社交圈。
而且在參與社交活動之後,內向的人會在精神上消耗殆盡,需要獨自呆一會的時間來給自己的情緒「充電」。
問問自己:
我家裡那個內向的孩子是否快樂並且適應得當?
如果答案是「是」,那麼請嘗試退後一步,放開所有不必要的焦慮或期望。
一旦您更好地理解了內向的含義,您將能夠更好地認識孩子的喜好。而且,一旦您知道孩子的喜好,就需要:
比如,性格內向的孩子往往只需要很少的朋友。
比如,大家在玩一起玩遊戲的時候,內向的孩子想脫離一會兒,自己去旁邊看看書。
這些喜好能不能尊重呢?如果爸爸媽媽了解內向,你一定會順其自然地尊重他。
我們當然可以引導孩子多交幾個朋友。比如安排幾次家庭聚會,多請幾個小夥伴到家裡來玩。
不過,是否願意花更多時間和別的孩子在一起,還是得由孩子自己決定。
而且更有利的一面是,大多數性格內向的孩子都喜歡與家人或密友互動,所以如果爸爸媽媽和孩子的關係足夠親密,完全可以嘗試與孩子交談,以了解他不想和新朋友玩的「問題」是什麼。
就像紀錄片《零零後》里,那位叫「一一」的小女孩。
幼兒園的老師問她:
「你不需要朋友?你不想跟他們(幼兒園小朋友)玩嗎?」
4歲的她竟然回復了一句:
「每個人有自己的選擇」。
內向孩子可能更加體貼和敏感,善於傾聽和理解他人,這是他們的優勢和天賦。
所以,他們的感受,並不總是我們大人以為的感受。
如果你喜歡你的孩子,更不該嘗試去改變這些不算缺點的特點。否則,孩子可能覺得你不愛他了,不然為啥要強迫他變成他不喜歡的樣子呢?
強迫孩子交朋友,並不會讓內向的孩子變外向。孩子反而會因為消耗了太多的能量而煩躁。
一個害羞的孩子總是掛在爸爸或媽媽身上,要是爸媽都不在,他們就一個人待著,不敢說話,甚至都不敢看著這別人。
爸媽也經常和別人解釋:
「他在家不是這樣的」。
沒錯,害羞的孩子並不是故意對人不友善的。他們只是在有陌生人的時候感到不舒服而已。
值得慶幸的是,害羞這種行為,其實在學齡前的孩子身上很普遍。但隨著孩子的成長,自信和自尊樹立得越來越好,漸漸地就沒有那麼害羞了。
爸爸媽媽可以嘗試下面這些方法來幫助孩子樹立的自尊:
一、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遊戲,也叫做假裝遊戲,對孩子來說非常重要,它能幫助孩子緩解不好的情緒。
比如,今天孩子去醫院打預防針了,他很害怕醫生,哭得很厲害。
但回家後,孩子可能會自己來扮演醫生,給泰迪熊打針,這個時候,孩子對「醫生」就沒那麼害怕了。
再比如,今天孩子去幼兒園,走進教室的時候很害羞,很緊張。
但回家後,媽媽拿著一隻玩具熊,扮演一段小熊進教室的故事,小熊做了什麼、說了什麼,小熊找不到座位了,讓孩子來幫助小熊找找。
在玩假裝遊戲的過程中,孩子自然地找到了自我安慰的辦法。
這些方法不僅有效地安慰了孩子,它還可能給爸爸媽媽也提供了線索,讓你更理解孩子的擔憂、以及孩子偏好的行事方式。
二、分享自己的害羞
你覺得自己有害羞的心理嗎?請回答下面這四個問題:
1、與陌生人講話,對你來說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嗎?
2、你在與人交往的時候是否感到缺乏自信?
3、你在社交場合是否覺得不自在?
4、在與一些不是親密朋友的人在一起時,你是否覺得緊張?
通常,特別在意孩子害羞、膽小、緊張的父母,自己多半也挺害羞、挺容易緊張的,在社交場合感覺不太自在。
爸爸媽媽通常是孩子最好的觀察對象。害羞的爸爸媽媽,自然也很難給孩子做出落落大方的榜樣。
可是教育孩子最大的收穫,或許就是教孩子的過程中,也促進了父母自我修養的不斷提升,促進我們成為更好的自己。
認識到自己的害羞,和孩子談論自己工作第一天的緊張,第一次上台演講的不安……你的同理心都會讓孩子感受到:
我並不孤單。
三、準備、準備、準備
比如接下來要帶孩子去一個有很多人參加的聚會,那熟悉孩子的父母,一定早就預測到孩子一會兒肯定不適應。
這種時候,怎麼幫助孩子呢?
一句話總結就是:
更多熟悉,更少害怕。
提前和孩子談談,我們今天要去哪裡,誰會在那裡,將會發生什麼……制定好遊戲計劃,可能會讓孩子感到更舒適。
然後,儘量早一點到。
早點去活動的場地,這時候,別人都還沒到,就可以讓自己孩子有機會在人少的時候,熟悉一下環境。
最重要的是,孩子可以在這個陌生的環境里,和自己最熟悉的爸爸媽媽單獨玩一會兒。
最後,跟隨孩子步伐,讓孩子自己控制節奏
如果孩子緊緊的貼著媽媽,那就先安慰他,和他一起在旁邊看看別人怎麼玩, 不用著急地把孩子推上前去。
不論別的孩子、大多數孩子都在玩什麼,進行到哪一步了,我們都不必著急。始終以自己孩子的節奏來採取行動、探索玩具。
同時,也用樂觀的語調跟孩子聊聊別的孩子正在玩什麼,比如:
「喲,琪琪在鏟沙子,她的小鏟子是粉紅色的呢」!
「那個哥哥在澆水,你看他有個小噴壺」!
爸爸媽媽輕鬆的表情、愉快的語氣,會讓孩子知道:這是一個好地方!
如果孩子還是感到不安,我們可以帶孩子暫時離開,到附近散散步再回來
四、幫孩子交個朋友
結識朋友,並不是每個人都能自然而然做到的。
對於學齡前的孩子來說,這是一項全新的活動,很可能是一個挑戰。
特別是對於比較害羞的孩子來說,一開始就和一大群孩子玩,壓力太大了。
媽媽可以嘗試做些小小的引導,比如你發現這群孩子裡,有個小女孩比較溫柔隨和,不妨製造一些小機會,讓自己孩子和這個小女孩熟悉起來。
擁有至少一個朋友,就會給孩子一種歸屬感,以後再和更多的孩子交往,壓力也會小很多。
五、別說孩子「害羞」
雖然我們在談論孩子的害羞,但千萬別把害羞當做標籤,貼在孩子身上。比如:
這孩子就是害羞;
你別這麼害羞嘛,怕什麼;
越說孩子害羞,孩子也越覺得自己有問題。
孩子不會懷疑自己聽到的內容,於是負面標籤成了「自我實現」的預言。
而事實上,害羞只是成長過程中,正常出現的眾問題的其中一個,時間、愛和耐心,都能有效地化解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