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戰役中,因決議正確兩路軍隊沒有分兵,最終順利轉移

2023-12-17   一畫書畫

原標題:湘江戰役中,因決議正確兩路軍隊沒有分兵,最終順利轉移

紅軍經過一個多月的艱苦征程,突破了四條封鎖線,特別是湘江戰爭,損失慘重。紅軍戰士開始思考慮他們的未來在哪裡,下一步該怎麼走。同時,另一支長征軍也在貴州省響應,支持西部早期第六支紅軍遠征軍紅軍長征計劃。

1934年10月24日,紅六團(紅軍第六軍)作為這條道路的先驅者,在貴州東部印度江縣獲得了黃木與紅3軍的勝利,並開始在這裡建設根據地。

兩軍匯合統一調整人員編制,紅3軍復原了紅2軍團的番號。賀龍任軍團長,任弼時任政治委員,關向應任副政治委員,李達任參謀長,張子意任政治部主任。下轄第4、第6師;紅6軍團由蕭克任軍團長,王震任政治委員,譚家述任參謀長,甘泗淇任政治部主任,下轄三個團。當時,所有總兵力七千七百餘人,雖然兩軍統一的指揮機關還為成立。工作上依然以賀龍、任弼時、關向應為核心的統一領導與指揮,蕭克等配合作戰。此後,兩軍組成了一支聯軍,形成了一支強大的戰略部隊。

然而此時紅中央軍,已經離開中央蘇區開始長征。紅二軍和紅六軍如何配合中央紅軍的戰略轉移既遏制敵軍又謀求自身發展,成為中共中央,中央軍委和兩軍領導人的問題。軍團正在考慮。因為在紅軍開始時,紅6軍和紅2軍作為旗號會使,從而激發了指揮官的內在動力,然後紅軍2和6軍團也必須採取實際行動來應對任務。

10月22日,紅軍總司令部在穿越國民黨第二封鎖線時,下令將紅軍6軍與紅軍2軍分開,單獨開進湘西前城(今吉首)、鳳凰城、松桃等地,發展游擊戰爭。這一意見是基於中央紅軍戰略轉移的需要做出的。

按照當時紅軍最高指揮機構博古和外國顧問李德的目標,中央紅軍將沿著紅軍第六團的路線向西移動,最終將在湘鄂西部會見紅軍第二團和第六團,第二團繼續留在黔東地區,而第六團單獨進入湘西,形成湘西大根據地,「放下背包再打」。這個想法也是基於一廂情願的想法,因為當時有六個軍團的力量,一旦脫離紅黑軍團,就不可能形成強大的進攻和組織能力,也很難完成這樣一項戰略任務。

紅色2和紅色6團的領導人從敵人的情況,地形和兩個軍團的實際情況出發。在仔細研究了行動過程後,他們認為兩個軍團應該集中精力統一行動,所有力量凝成一股。不然很容易被敵人打破。

同時,認為紅六軍團不應單獨進入松桃、黔城、鳳凰等地區,也不應繼續保留黔東地區,而應聯合部隊推進澧水河上游,向永順發起進攻。湘西桑植、龍山、大庸地區,動員湘鄂國民黨軍隊,響應中央紅軍的戰鬥。策應中央紅軍轉移。

毫無疑問,紅色2和第6軍團的部署是實際的、機動的和有效的,最終他們遵循了這樣的計劃。這是一個吻合戰鬥真相的精確決議,也是此時紅2、紅6軍團進展的僅有抉擇,最終順利轉移部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