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便是大名鼎鼎的蜀漢後主劉禪,因為「諸葛亮被其累死」、寵信宦官黃皓、輕信讒言欲加害繼承諸葛亮遺志的姜維、鄧艾大軍兵臨成都後舉國投降,從而葬送了劉備辛苦創建的蜀漢河山以及最後的樂不思蜀等一系列事件,導致後世君王臣民對劉禪大加批評,指責其昏庸無能,千百年來更是被冠以「扶不起的阿斗」用來形容無能懦弱之人。
今天不是為劉禪正名,而是還歷史以真相,讓我們知道歷史上那個真正的千古明君劉禪,而不是提到劉禪的時候,想到的永遠是「扶不起的阿斗」「傻子」等形容詞和代名詞。
民間一直流傳一句話「因為劉禪的無能,最後諸葛亮被活活累死」,記得當時上學時候,語文老師也是同樣的論調,可見這種觀念的「深入人心」,諸葛亮真的是被劉禪活活累死的?信奉這句話的人簡直是滑天下之大稽《出師表》裡面明確提到:自受先帝託付以來,夙夜憂嘆,恐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攘除奸凶,北伐中原,興復漢室。「
最後積勞成疾,死在了北伐的途中,諸葛亮是因為完成先帝遺願,故而積勞成疾,殞命軍中,並非因為輔佐劉禪而累死,這第一個黑鍋,劉禪不當背。
這一點就更加有點牽強了,寵信也叫親信,古往今來,但凡人類,誰能沒有個親信之人?凡人尚有,何況一國之君!一個照顧自己生活起居,為自己打點日常事務,堪稱左膀右臂的人,皇帝寵信寵信難道也成過錯了?難道不去關心,不去體恤一個把自己照顧的無微不至的人,這樣的行為才值得被稱讚?
劉禪既沒有給黃皓至高無上的權力,又沒有偏聽偏信進行殺戮,只是在日常生活上親近一點而已,這一點無可厚非,所以這第二個黑鍋,劉禪也不當背。
在加害姜維這一點上更是無中生有,完全是羅貫中在《三國演義》裡面通過藝術的形實把劉禪描寫成一個昏庸的君王。姜維作為諸葛亮唯一的兵法傳人,劉禪對他只有重用何來加害之說?倒是姜維勞師動眾,連年北伐,搞得蜀漢民怨沸騰,官員彈劾,劉禪作為一國之君,力排眾議,一如既往的支持,對姜維在朝堂的地位起到了很大的鞏固作用,此為第三個黑鍋不能背。
當時鄧艾偷渡陰平成功之後,劉禪的第一反應並不是投降,而是積極組織兵員進行抵擋,派出了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進行野戰阻擊,在諸葛瞻兵敗自殺後,隨著鄧艾對成都的圍困,當時的蜀漢已經朝中無人,劉禪也已明白蜀漢氣數已盡,進行抵抗下去只會加重百姓和士兵的傷亡,故而不得已進行投降。
一個國家的滅亡是不會僅憑著個人喜好,書生意氣決定的,大趨勢的到來從來不會以個人意志為轉移,深深明白這一道理的劉禪也正是站在百姓和士兵的角度出發進行考慮,不失為賢君明主之典範,此為第四個黑鍋不能背。
在關於這次事件上面來看,明眼人都能理解,當時整個人都已經被司馬昭所控制,毫無任何基礎的劉禪難道還能不自量力的告訴司馬昭我想回到故國?這無疑是自取滅亡,但凡稍微有點頭腦都不會如此愚鈍,假如劉禪真的表明心跡,想要回到屬地蜀地,那才是真的傻子。
這樣回答以來可以明哲保身,二來可以以靜制動,倘若形勢發生變化,還可以捲土重來,只不過歷史沒有給他第二種機會的出現,一個自幼在戰亂之中經受苦難而長大的人,絕非後世所傳是一個」扶不起「之人。
至於一代千古明君被後世叫了1800多年」傻子「,無非是後世帝王為了強化諸葛亮的忠義而故意把劉禪弱化成了一個」弱智痴呆「的形象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