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風——小留中學

2019-08-02     扶風同城

扶風縣小留中學

文/費永安

每到五月份洋槐花盛開,微風中飄散著淡淡的洋槐花香的時候,我就會情不自禁地回憶起我的母校——扶風縣小留中學。

洋槐屬豆科刺槐屬的落葉喬木。原生於北美洲,現被廣泛引種到亞洲、歐洲等地。刺槐樹皮厚,暗色,紋裂多;樹葉根部有一對1 - 2mm長的刺;花為白色,有香味,穗狀花序;果實為莢果,每個果莢中有4 - 10粒種子。刺槐木材堅硬,耐腐蝕,燃燒緩慢,熱值高。刺槐花可食用。刺槐花產的蜂蜜很甜,蜂蜜產量也高。栽培變種紅花刺槐、金葉刺槐等像一片片粉白色的輕雲飄浮在萬綠叢中……我的母校小留中學,就長滿了洋槐樹。

小留中學是一所鄉村中學,充滿濃郁的鄉野氣息。學校前不著村後不著店,坐落在一望無垠的莊稼地中。學校的大門朝南,門前是一條窄窄的鄉間土路,土路上留有深深的車轍,路邊長滿車前草、蒲公英,以及一些不知名的野草。土路在莊稼地中伸延,向西通向新修不久扶風新區;向東不到二里,連接著朝南的鄉村大道,這條大道直通六里外的縣城。再往東不遠,就是趙家窯了。那時,有茂密的樹林、萋萋的芳草,林間時有野兔奔跑,飛鳥鳴叫。每到春秋時節,大雁南來北往,在河灘上起落盤旋,偶爾,會有獵槍的轟鳴打破河灘的寂靜……學校老師住在一個古戲樓上,地勢比較高,前院圍著低矮的青磚牆,磚牆外,高高低低地長滿了綠樹——高的是楊樹,後院則沒有圍牆,四周是高大的白楊樹——那裡是操場和學校的試驗田。

我的記憶中,學校是沒有大門的,大門處只有兩個磚垛。一個磚垛上掛著個牌子:小留中學。校園中間是一條甬路,甬路兩旁坐落著三四排青磚藍瓦的平房,那是老師的宿舍、教工食堂和教室。順著甬路向里走,就來到了後院。後院的中間是一條甬路,路兩旁是密不透風的青翠的柏樹牆和洋槐花樹,甬路的西邊是一個大操場,東邊則是學農試驗田。前後院之間沒有門,也是用兩堵磚垛牆隔開的。校園裡的樹很多,有楊樹、柳樹、杜梨樹、松柏樹,但是最多的還是榕花樹。每到夏季,榕花盛開,芳香四溢,滿校園都是榕花的清香。飄落的榕花會隨著清風飄進窗來,飄落到課桌上,飄落到女生的髮鬢間……校園的四周是一望無垠的田野,種著棉花、小麥、大豆、高粱、玉米、紅薯,夏秋季節,碧波萬頃,綠浪滾滾,整個校園就像大海上的綠島。學校四周方圓二三里地,散落著趙家、費家、信邑、案板、等村落。學校的學生就是這些村子裡的農家孩子。學校的條件很簡陋,沒有教師辦公室,老師都是在自己的宿舍里備課、批改作業;沒有大禮堂,全校大會都是在室外開。學校里也沒有自來水,吃水要到校門外西邊的一口水井裡去打,我記得我還給學校的食堂用水車推過水。沒有暖氣,每到寒冬,各班的值日生都要起早到校生爐子。然後再來上課。儘管條件簡陋,生活艱苦,但是,小留中學六年的生活卻給我留下了溫馨的記憶。

扶風縣小留中學是我們可愛的母校,成立於1949年,扶風縣小留中學是一所歷史悠久的學校,是一所桃李滿天下的學校,也是西府教育戰線上一棵燦爛的明珠。半個世紀前,我們曾在母校度過了六年青春年華,是母校為我們奠定了學業深造的基礎,是母校使我們初步懂得了人生的哲理。半個世紀以來,我們的國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已由一個貧窮落後、閉關鎖國、百廢待興的東方大國,變成了改革開放、構建和諧社會、建設全面小康社會舉世矚目的世界強國。我們的母校小留中學也由一個教學設施較差、師資力量相對薄弱、環境艱苦的普通中學變成了一所教學設施一流、師資力量雄厚、環境優美的省級重點中學。星移斗轉,時光流逝,半個世紀在歷史長河中瞬間即逝,但可愛的母校和尊敬的老師對我們的培育之恩,卻使我們終生難忘。當年的校容、校貌,校長、老師慈祥的面容、同學間真誠相待、勤奮學習和開展各項勤工儉學及社『會活動的情景,卻歷歷在目,仿佛發生在昨天。

尊師重教,教書育人。可愛的母校雖具有悠久的歷史,光榮的傳統,到五十年代,已度過了近十個春秋,校舍的建設,師資的配備,教育及各項工作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與外地、本地同類學校相比,各方面都有不少差距。就師資而言,中師、大學專科畢業的居多,大學本科畢業的甚少,但母校堅持黨的教育方針,發揚自身的光榮傳統。老師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對待學生,而學生則像尊敬自己的父母一樣尊敬老師,老師邊學習邊提高邊教授,嘔心瀝血、傾心盡力,學生學習專心致志,認真刻苦。老師一心一意為國家培育人才,辛勤耕耘,學生為自己成才,求知若渴。有的老師雖僅有中專文憑,仍勇挑重擔,,而且有不少人考入了中央,省屬重點大學。歷屆同學中有不少人成了國家某一方面的專家,有不少人在黨政機關擔當了重要職務,也有不少人成為名醫名教。母校不愧為桃李滿天下、人材輩出,為國家培育英才,做出了枳極的貢獻。引導人吃大苦,教育人立大志。吃大苦,耐大勞,艱苦奮鬥是延安精神的重要內容,也是我們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不斷取得革命和建設勝利的傳家寶。正如馬克思的名言「在科學上是沒有平坦大路可走的,只有那些不畏勞苦在崎嶇小路上攀登的人,才有希望達到光輝的頂點。」古往今來概無例外。不吃苦的人不會成才,不吃苦的人得不到真知灼見,不吃苦的人不會有真正的工農感情。母校小留之所以一直把學校辦的欣欣向榮,朝氣蓬勃,歸結到一點就是在辦校育人中一貫堅持艱苦奮鬥的精神。

記得當年,條件本來非常艱苦,我們住的是土坑,吃的是小米和菜稀飯,點的是煤油燈,穿的是打了補丁的衣服、鞋襪有時吃不飽飯,有的同學就挖菜根煮著充飢,但精神狀態是積極向上的,意志是堅定的。在學習之餘,常常開展各項勤工儉學和社會活動,如背磚建校,大煉鋼鐵,下農村割沙蒿,幫助生產隊收秋,天不亮挖廁積肥,捉麻雀,除「四害」,春秋兩季栽樹數天等等。且不說這些活動是否必要,是否正確,但在客觀上卻培育了廣大師生艱苦奮鬥、自強不息的精神。今日的小留中學與當年的小留小中學已不能同日而語,但條件再好,環境再優美,艱苦奮鬥的精神永遠不能丟。人無老少,一旦怕吃苦,貪圖享受就是人生悅化變質的開始。

幾十年來,小留母校的校友,有的從政,有的從事科技工作,有的從事醫教等,都保持了母校培育的好思想,好作風,充分體現了人生的價值,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在人生道路上劃了一個圓滿的句號。嚴肅活潑的校風,團結和諧的環境。校風是廣大師生工作、學習、行為作風的具體表現,政治、自然環境對人的學習和生活有重大影響。母校培育了一批又一批有理想、有知識、有紀律、有道德的合格人才與好的校風和環境是分不開的。母校有一整套規章制度,廣大師生都能自覺遵守。在緊張的學習之餘,經常開展各種文體活動和比賽。當時並不實行封閉式的教學,但同學們除星期日上街外,一般不外出,校園經常保持團結、緊長、嚴肅、活潑的氣氛。校長、老師、學生之間是平等的關係,互相溝通,互相交流。在班會或黨、團生活會上,有什麼意見都可以毫無保留地當面提出。校長、老師、同學是純樸的、誠摯的、積極上進的,相互之間是團結的、和諧的、尊重的。我們就是在這樣的校風環境下學習、生活了六年,這六年對我們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六年,也是影響我們一生的六年。

青春年少是一個虛懷若谷的包裹,小時候藏進什麼,長大就能摸到什麼。如果說,母校讓32年前的我摸到了知識,摸到了理想。那麼,30年後的今天,在校園的一草一木都深深地染上了濃郁的人文氣息的時代,母校除了讓學生摸到知識,更使其摸到了歡樂,摸到了美德,摸到了一顆感悟自然,憧憬未來的心和一份面對未來的勇氣!32年後的今天,母校又教我看到了更高遠的人生境界:一個人,可以沒有歷史豐碑般偉大,但應該有智者般探究世界的悟性並去熱愛生活,擁抱生活,創造生活。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bwVGW2wBUcHTFCnf4BM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