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腹瀉,胃痛,便溏,腹脹,調治脾胃的陰陽四法,如何選?

2019-09-23     大國醫說

脾胃的問題可謂繁雜多變,解決辦法也不可謂不多,今天我們從脾胃的陰陽角度來看下。

溫通胃陽法

主調:胃陽衰微。納食甚少,脈右濡緩,知飢不欲食,或胃痛,嘔吐,泛吐清水,口淡無味,脘腹脹滿等。

選用:人參,制半夏,白茯苓,生薑汁,白香粳米

《內經》云:「六腑以通為補,五臟以藏為用。」胃為陽明陽土,多氣多血,體屬二陽,陽本不慮其少。蓋胃為水谷之海,日以納食消化為職,若飲食不節,水濕內停,每傷胃陽,其在衰弱體質及老年、病後、胃陽不振者,尤為多見。胃主承納下降,以通為用,故凡辛香剛燥之藥,非胃所宜,即白朮、甘草、陳皮、砂仁、益智之屬;而四君、六君、異功等方,竟是治脾之藥,辛香傷胃,呆鈍守中,非胃腑宜通之法。如知飢不食,或朝食不能暮食,是皆胃陽既傷,濁陰僭踞,用藥非溫而通者,不得復其陽,非補而走者,不能振其衰。葉氏云:「胃虛益氣而用人參,非半夏之辛,茯苓之淡,則非通劑矣。」故治胃宜通立法,用生薑以理胃陽,佐粳米以和胃陰,方中有剛柔互濟之美。

清養胃陰法

主調:胃陰不足。食欲不振,或溫熱病後,熱耗胃津,口乾不食,以及肺胃陰虛所致喉癢、咽痛、音啞、咳嗽、吐血、盜汗等。

選用:北沙參,原麥冬,川石斛,白扁豆,肥玉竹,自粳米

「若脾陽不足,胃有寒濕,一髒一腑皆宜於胃燥升運者,自當恪遵東垣之法,若脾陽不虧,胃有燥火,則當遵養胃陰之法。

遇稟質木火之體,患燥熱之症,或病後熱傷肺胃津液,以致虛痞不食,舌絳咽干,煩渴不寐,肌燥熇熱,便不通爽,此九竅不和,都屬胃病也,豈可以芪術升柴治之乎?故先生必用降胃之法。所謂『胃宜降則和』者,非用辛開苦降,亦非苦寒下奪,以損胃氣;不過甘平或甘涼濡潤,以養胃陰,則津液來復,使之通降而已矣。」此論力辟世間不究脾與胃生理功能之異同,以治脾之藥籠統治胃之弊,闡述葉氏「宜涼、宜潤、宜降、宜通」治胃之法。

溫運脾陽法

主調:脾陽衰弱。能食不運,或脹滿,便溏,形寒怯冷,肢涼腹痛,脈象沉細等。

選用:白朮,茯苓,益智仁,淡乾薑,蓽茇

脾為太陰濕土,太陰之陽既傷,不能運布中氣,俾陰寒竊踞,中焦滯鈍。《內經》言: 「諸濕腫滿,皆屬於脾。」「太陰所至為脹滿」是指濕土壅阻,陽失旋運之謂,故治脾之藥,宜動、宜剛則運,溫補即是,大忌陰膩靜藥。

面對:腹瀉,胃痛,便溏,腹脹,調治脾胃的陰陽四法,如何選?

濡潤脾陰法

主調: 脂液枯槁,脾陰不足。大便秘結,胸脘嗜雜。

選用:火麻仁,苦杏仁,大麥仁,柏子仁,全當歸,白芍,蜜

脾為太陰之髒,原富脂液之所,今脾體虛而脂液枯少,則脾氣不得散津,失其轉輸功能,大便堅如彈丸,仲景稱為「脾約」。脾約者,脾因津液枯燥,約束其功能而失其津液四布之謂。

此上為調治脾胃陰陽四法,在實際中需詳細辯證方可。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bv1FYG0BJleJMoPM6DH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