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肅跨年系列策劃·話年俗】臘月二十三,糖瓜兒粘
今天是農曆臘月二十三,是北方地區的小年,傳統中國年也是從這一天拉開序幕。俗話說「二十三,糖瓜兒粘,灶君老爺要上天」,傳說今天是送灶王爺上天的日子。
【新甘肅跨年系列策劃·手繪福卡】小鼠鬧年俗。設計手繪:王春培、郝嘉、石靜瑜、王夢荻(實習)
說起糖瓜,總會勾起人們的童年回憶。新甘肅·每日甘肅網通訊員 何大龍 黨文博/攝
在民間傳說中,每家都有一位灶王爺,灶王爺會記錄一家人的生活起居、善惡功過,待到每年臘月二十三,灶王爺便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為了讓灶王爺在玉皇大帝面前多美言幾句,臘月二十三這天,每家每戶都要進行祭灶的儀式,在灶王爺的畫像前擺上酒水和各種祭品。
花型糖瓜。新甘肅·每日甘肅網通訊員 何大龍 黨文博/攝
為了讓灶王爺能夠「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人們在祭灶的時候會擺上又甜又粘的糖瓜,希望灶王爺吃了糖瓜嘴巴就會變甜,能多講些甜言蜜語,讓一家人來年的日子更加平安順遂。這就是臘月二十三祭灶的習俗。
長條型的「關東糖」。新甘肅·每日甘肅網通訊員 何大龍 黨文博/攝
說到「糖瓜」,「糖瓜」又稱「灶糖」、「麥芽糖」,是一種用小米和麥芽熬製成的粘性很大的糖,把它抽為長條型的糖棍稱為「關東糖」,拉製成扁圓型就叫做「糖瓜」,吃起來脆甜香酥,別有風味。
【甘肅各地特色小年民俗】
「過了小年就是年」,從今天開始,就意味著進入過年的節奏了。如今,過年的方式越來越多,但有些傳統的記憶卻始終未變。在甘肅很多地方,「小年」這天除了祭灶神,還有著更加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民俗。
做糖瓜——定西通渭
在定西通渭,常家河鎮王莊村張莊社的糖瓜遠近聞名,社裡18戶人祖祖輩輩都有做糖瓜的傳統。糖瓜製作手藝人張書義每年立冬後就要開始製作糖瓜,一冬下來,張書義一家人白天黑夜連軸轉能熬出30餘鍋糖瓜。做糖瓜需要的食材非常簡單,主要是小米、麥芽和水,但製作工藝非常繁瑣,需經過浸泡、生芽、蒸米、燒糖、發酵、鏟糖、拉制等數十道工序,每道工序都得精心製作,半點不能馬虎。
在通渭縣常家河鎮王莊村張莊社,傳統手藝人張書義正在製作糖瓜。新甘肅·每日甘肅網通訊員 何大龍 黨文博(攝於2019年12月)
慶陽合水縣
【新年特別策劃·年味兒】合水麥芽糖(來源:新甘肅客戶端·隴視頻)
逛燈會——蘭州西固燈會
「要看燈,到西固」。早在清朝末年,每逢春節,西固區新城鎮、河口鎮一帶就有專人以各類歷史故事、民間傳說為主題製作各式花燈,籌辦燈會。近年來,「西固燈會」在每年的小年夜亮燈,一直持續到正月十六。30多年來,春節期間到西固賞燈,已經成為蘭州乃至周邊民眾過年的老傳統,成為人們翹首以盼的春節精神文化「大餐」。
2019年1月27日,金城西固迎春燈會全面亮燈調試。 新華社記者 陳斌 攝
蒸年饃——張掖山丹
在張掖山丹縣,臘月二十三過小年要祭拜灶王爺,山丹人祭灶王爺的祭品多種多樣,首推窩酥子和糖花子。主要是糖花子,這個饃饃入口香甜,正合灶王爺嗜好甜食的口味,也寄託了老百姓讓灶王爺「上天言好事,下屆降吉祥」的美好願望。年饃是不同於平時吃的饃。年饃一蒸,年味就來了。
圖為山丹縣峽口村村民李文壽一家人一起做年饃饃。新甘肅·每日甘肅網通訊員 楊桂平 攝影報道(攝於2019年1月24日)
祭火神
——酒泉市肅北蒙古族自治縣
農曆臘月二十三是中國傳統小年,也是蒙古族傳統中一年一度祭祀火神的祭火節。肅北縣蒙古族群眾身著傳統民族服飾,準備豐盛的祭品,環繞燃燒的篝火進行祈福,祈求國泰民安、萬物吉祥,祝願生活幸福安康。
圖為2018年小年夜,肅北蒙古族民眾環繞燃燒旺盛的篝火進行祈福。中新網 通訊員烏仁花/攝
打鐵花——臨夏永靖縣
在臨夏回族自治州永靖縣,每逢春節期間,就會有打鐵花的表演。灼熱的鐵水在空中迸散,萬千鐵屑若一道絢麗壯觀的「鋼鐵煙花」,打鐵花的不同打法和散發出來的花樣,表達了祈求來年風調雨順、家業興旺紅火的美好期望,寄託了鎮宅辟邪、增祥瑞、保平安的良好祝願。
圖為2018年小年前夜,永靖王氏「打鐵花」表演。永靖縣電視台孔鵬學 羅宏宏 孔令瑞/攝
編輯整理:趙博民
來源:綜合新甘肅客戶端、每日甘肅網、新華網、中國新聞網、永靖縣融媒體中心、人民網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