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格局越大,三個特徵越明顯,普通人可能不會有

2022-07-21     仲念念。

原標題:一個人格局越大,三個特徵越明顯,普通人可能不會有

圖/源自網絡 侵權請聯繫刪除

格局是一個很抽象的概念,它看不見且摸不著,但是卻體現在一個人為人處世的方方面面。

從某種角度來說,格局就是一個人看待世界的角度、寬度和廣度,格局越大,煩心事越少,所走的路也就越是寬闊。

在我看來,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便是一個格局大的人。

在他的作品集《晚熟的人》里,他寫到了自己這些年一路走來的種種不易,其中也包括他成名前後的生活變化,以及身邊人對於他的態度變化。

莫言是一個不服輸也不認命的人,雖然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卻從不甘心扎身與泥土,這是他跟那些親戚最大的不同。

能紮根逆境之中反勝為王的人,都堅信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不信命,要信自己。和莫言一起長大的兄弟終是普普通通的人,在他們看來,出身不好就已經輸別人一大步,就別妄想靠自己改變命運了。

大多數人就是在自己這種甘於平凡的心態中,放棄了無數條改變命運的機會。

而莫言卻從未這麼想,他不管看過多少現實里的人情冷暖,依舊保持著自己的赤子之心,懷著一份浪漫主義,珍惜著自己內心的孩子氣。

他相信理想能夠照進現實,只要自己辛勤地在創作之地耕耘,終會有收穫的那一天。

在莫言已走過半生的時期,收穫的一天終於到來了。

他憑藉自己的一部《蛙》,成為了中國首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一時之間聲名大噪,他寫的小說《紅高粱》,也獲得了柏林國際電影節的金熊獎。

莫言前期的埋頭耕作,釀造了他後半生滿滿當當的美酒。

回顧莫言走過的半生之路,我們能夠發現,能成功的人首先格局要夠大,他們身上往往具備以下幾種特質。

一:堅信讀書有用

莫言讀書的時候,身邊很多同學一個接一個退學,原因都是家境貧困,不想再把錢花費在讀書上面,他們認為沒有任何用處。

在那些輟學的同學看來,做一些當下立馬能獲得收益的事情,才是最划算的,比如充當家庭的一個免費勞動力,既能節省開支,又能多幹活賣力掙錢。

莫言也經歷過一段飯都吃不飽的日子,即便如此,他也未曾想過放棄讀書。

他將眼光放在自己的整條人生長河之中,再來看這段苦難歲月,根本不值一提,反而是長期學習積澱出來的知識,才會在後期顯現出它的作用。

因此,無論當下再苦再累,莫言都能咬牙堅持,他相信只要走過這一程艱苦歲月,就會迎來人生的另一段旅途。

這便是格局大的人會有的特質,他們永遠相信讀書有用,因為他們所看到的不只是當下,還有遙遠的未來。

二:自動屏蔽外界的聲音,只是專注於自身

我們所處的世界,本就是一個人人都有發言權的時代,耳邊信息紛紛擾擾,過於在意別人的看法,無異於將生活的主宰權交給他人,自己的想法總會隨著外界的評價改變,從不敢真正遵循內心。

如此的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的生活,怎能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不敢做自己的生活,又何談成功?

那些真正能成大事的人,往往具有大格局。

他們會自動屏蔽外界的一切嘈雜,只是專注於自身。不管別人說什麼,做什麼,他們都堅定自己的目標,並持之以恆地努力下去。

三:接納全部的自己,哪怕明知自己並不完美

在這個世界上,並不存在真正意義上完美的人,我們總是有著這樣那樣的缺點,但是沒關係。一個真正有大格局的人,不是沒有缺點,而是即便有缺點,也選擇以正確和積極的心態去面對。

他們會接納自己的不完美,因為不完美的那一部分,也是真實的自己。

一個人只有發自內心地接納自我,才能擁抱人生更多的可能性。

讀書修的是靈魂,提升的是思想高度和境界;屏蔽外界的聲音,只專注於自我提升,是一種高度自律;而接納全部的自己,則是一種至高無上的修行。

只有這三點全都具備了,才能稱得上是一個真正有大格局的人,希望我們每一個人,都能成為這樣的人。

END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bec1674aca47e408be85f02be8a4e7c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