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南部兩個城市已經相接,卻分屬2個地級市管轄,是怎麼回事

2022-07-01     大運河時空

原標題:河北省南部兩個城市已經相接,卻分屬2個地級市管轄,是怎麼回事

河北地圖中的邯鄲市永年區和邢台市沙河市相鄰示意圖

在河北省南部的邢台、邯鄲市地圖上,邢台市的沙河市和邯鄲市的永年區兩地相鄰,而它們的兩個城區離得更近,當然這還只是在地圖來看,而現實上卻是兩地近得幾乎挨在了一起,在衛星圖上可以看到兩地的房屋沿著公路分別向對方延伸,已經算是「對接」到一起了。

衛星圖上的沙河市與永年區相接處

那麼為什麼兩縣的縣城在當初設置得如此近呢?難道就沒有考慮過發展到今天的這種狀況嗎?

其實在最初,兩地的縣城並沒有在今天的位置上,而是後來陸續搬遷到了現址。

邯鄲市永年區

永年縣在明清時是直隸廣平府的附郭縣,即縣衙和府衙在一個城市裡辦公。廣平府的所在地就是今天永年區的廣府鎮,是河北省11個5A級景區之一,曾是隋末唐初「十八路反王」的竇建德、劉黑闥建都之處,還長期是郡、州、府、縣的治所。雖然有著如此輝煌的歷史,但是在新中國成立之後不久,永年縣城就搬離了這座古城,設在距此直線距離20多公里的臨洺關鎮。

清朝永年區地圖,紅圈及箭頭所示為縣城遷移示意圖

1958年12月20日,邯鄲縣大部分以及肥鄉縣一部分被併入到了永年縣,縣政府由遷到臨洺關鎮。1962年8月20日復置邯鄲縣,永年縣恢復原建置,但縣政府駐地依然留在了臨洺關鎮。

為何永年縣城最終會「鍾情」臨洺關鎮呢?除了廣府城因長期戰爭、水災的影響導致破敗不堪之外,臨洺關鎮卻具備著廣府城所沒有的優勢:交通方便,修建於清朝末年的京漢鐵路就在臨洺關旁邊經過。

此外,臨洺關鎮在其他方面也是有著作為縣城基礎的,它在歷史上曾是易陽等古縣治所,清《讀史方輿紀要》記載:

臨洺鎮城:隋唐置縣,宋省為鎮,後復置。金元明以後,俱為鎮。

並且其位置為「南北最沖地」,清朝光緒的《永年縣誌》記載:

臨洺鎮城,在縣西四十五里,舊有遺址,南北二百二十丈,東西半之,基廣一丈八尺,高一丈九尺,六門,城樓台堞具備,明設巡檢,萬曆二十六年移通判駐之。國朝(指清朝)道光二十二年,通判缺裁。廣平府同知移駐臨洺鎮。同治六年同知林世俊詳請興修,經費不敷,及半而止。

清朝的臨洺關城

明清同知、通判是知府的副手,其級別分別是正五品、正六品,高於一般知縣的正七品。因此,在這種意義上講,臨洺關鎮級別比一般的縣城要高,按今天的說法是「副地級」鎮。另外,在臨洺關鎮除了通判、同知駐紮之處,還有臨洺驛、遞運所、巡檢司等辦公機構。

從這些方面看,交通便利、位置重要、基礎設施完善的臨洺關鎮替代掉破敗的原縣城就成為了必然。

邢台沙河市

在明清時期,沙河縣屬直隸順德府管轄,其縣城是今天的沙河城鎮,雖然地處交通要道,但是卻長期受到縣城南側的沙河水患的影響。

據清朝《沙河縣誌》記載:

沙河發源遼州,遇雨連綿,水勢泛漲,行客阻隔。自南沙堤鋪至南岸十里沙灘,湍污無定,難用舟楫。

因為地勢的原因,沙河水流到達汛期,極為湍急,因此「難用舟楫。」

清道光年間的沙河縣山水圖,紅圈及箭頭所示縣城遷移方向

地處沙河北岸的沙河縣城經常受到影響,《畿輔通志》記載沙河縣城:始建無考,先是嘗罹水患,移城于山西小屯。明弘治十八年,還舊,周圍五里二十步,高三丈,廣一丈有奇,池深二丈,闊如之。

曾因水患遷到山西小屯,在明弘治十八年才又遷回原址。但是沙河水患的影響始終成為威脅縣城安全的巨大隱患,在明朝萬曆年間,因大水泛濫,將「沙堤河心二鋪俱沖毀無存,盡屬沙河」,清朝順治年間,還因為鬧水患,全縣「奉旨蠲除其糧」。

道光沙河縣域圖,可見沙河對縣城的重大影響

新中國成立後,雖然經過植樹修堤等措施改善沙河的生態環境,但是卻不能解決根本問題。1968年9月,沙河縣政府搬到縣城以南的褡褳鎮辦公,即現址。1969年12月,縣裡其他機關正式搬到褡褳鎮,沙河縣城南遷完成。那麼為何搬遷到褡褳鎮呢,它有什麼優勢嗎?

褡褳鎮除了離沙河較遠之外,還是縣境內兩個京漢鐵路上的車站之一,而另一個車站則是在原沙河縣城。據民國《沙河縣誌》記載:

平漢鐵路縱貫縣境,計兩站,一沙河,二褡褳鎮。

民國《京漢鐵路旅行指南》中的京漢鐵路圖,紅圈中為沙河站、褡褳鎮站、臨洺關站

另外,褡褳鎮的工商業基礎較為雄厚,同樣是民國《沙河縣誌》中「社會志」記載其工商業:

線毯及布袋錢褡子,織法與土布略同,惟線粗質厚,堅緻耐久,線毯有各色花紋,尤著名此為褡褳鎮附近村莊之特產,其村即以此業得名,昔年銷路頗暢,近以洋毯輸入日見墮落。貿易情形,此外,以冊井鎮、褡褳鎮車站為稱首……褡褳車站以煤炭、糧食、棉花為大宗,又褡褳鎮之牲口市亦盛。

因此,沙河縣城遷到褡褳鎮也成為了一個必然。

綜上所述,永年縣城從廣府城遷到臨洺關鎮、沙河縣城從沙河城鎮遷到褡褳鎮都是因為種種原因,成為一種必然選擇。但是因為當時社會發展水平還不算太高,兩地的距離因素並沒有被考慮在內,而在高速發展的今天,距離太近的因素才逐步彰顯出來,嚴重影響著兩個城區的再發展。

您了解的情況是這樣嗎?歡迎在文章底部討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beade6ed798ac96932b6bd32a5138d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