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4歲女童失蹤:罪惡元兇,不是12分鐘,背後有個秘密令人警醒

2023-10-13   校長傳媒

原標題:上海4歲女童失蹤:罪惡元兇,不是12分鐘,背後有個秘密令人警醒

上海4歲女童失蹤:罪惡元兇,不是12分鐘

原創作者|劉娜

這兩天,一個叫黃元芯的小女孩,牽動著很多人的心。

她失蹤了。

截至我寫這篇稿子時,60多個小時過去了,她還沒有被找到。

這個可愛漂亮的小姑娘,是被洶湧的海水捲走了,還是被可惡的壞人拐走了?

我們不得而知。

我們知道的是,黃元芯失蹤的原因,著實令人不解又氣憤——

01

事發——

4歲女童失蹤了!

據黃元芯的父母和媒體發布的消息,事情原委是這樣的:

10月4日下午5時許,在上海本地生活的一家人,帶著兩個小朋友到南匯新城下的海灘上玩。

媽媽和外婆帶著更年幼的弟弟,留在岸上。

爸爸帶著4歲半的黃元芯,在海灘上玩。

父女倆人都脫了鞋,小女孩穿著最愛的藍色連衣裙,拿著小鏟子在玩沙子。

下午5點35分時,爸爸去岸邊拿手機,就把黃元芯一個人留在海灘上,同時叮囑她不要亂跑,站在原地等候。

爸爸說,黃元芯所處的海灘,距離岸邊大約三五百米,走過去需要五六分鐘,拿到手機走回來又花費五六分鐘,他不過離開了12分鐘,回來孩子就失蹤了。

短短12分鐘,4歲半的小女孩海邊失蹤!

事發後,黃元芯的家人聯繫警方和媒體尋求幫助。

孩子失蹤是關乎千家萬戶的高敏感話題,所以黃元芯的安危,牽動著千萬網友的心,也迅速引發了全網熱議。

不少人站出來指責黃元芯爸爸:

「怎麼這麼心大,竟然把4歲的孩子一個人扔到海灘上12分鐘!知道漲潮的海洋多麼兇險可怕嗎?12秒鐘也不行!」

也有不少寶爸寶媽從親身經歷出發,分享帶娃的種種驚險,只為證明一件事:

年幼的孩子離開視線一秒鐘,都存在巨大的安全隱患。

支持這種批評和指責。

因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監護人,也因為作為父母,但凡多個心眼,帶著孩子一起回到岸邊拿手機,或者托旁邊人照看一下孩子,就可能避免悲劇的發生。

已發生的眾多慘案,無不提醒我們:

疏忽大意和心存僥倖,是幼童慘案頻發的罪惡元兇。

因為當天去同片海灘的人很多,不少人也拍了照片和視頻。

而這些影像資料的相互佐證,證明事情絕非黃元芯爸爸說得那麼簡單——

02

疑問——

爸爸到底離開多少分鐘?

黃元芯失蹤後,當地警方和救援隊立即展開搜救。

6支救援隊200多人搜索了兩天,還是沒有找到黃元芯。

倒是10月4日同一時段前往這片海灘的熱心網友,紛紛翻出自己手機和相機,根據媒體曝光的黃元芯的衣著相貌,辨認出了她在海灘的最後畫面。

照片顯示:

10月4日下午5點33分。

黃元芯和爸爸的確在海灘上玩,藍裙子的是黃元芯,白T恤的是爸爸。

10月4日下午5點40分。

爸爸離開了,就只剩下小朋友一個人在海灘上玩。

10月4日下午5點42分。

海灘上還有不少人,天色已經暗下來,爸爸沒回來,小女孩站在人群中。

10月4日下午5點53分。

黃昏把天空和海水都塗成金色,海灘上的人越來越少,小朋友孤零零一個人站在海水中,異常孤單,翹首以待。

這些照片,目前也得到了黃元芯爸爸的轉發和確認。

恰恰這些照片的相互佐證,讓我們確認這樣的真相:

爸爸離開黃元芯,絕不止12分鐘。

有網友疑似拍到,一直到10月4日下午6點06分,還看到黃元芯一個人孤獨地站在海水裡,等爸爸來。

如果網友爆料屬實,那就意味著爸爸至少離開黃元芯20分鐘以上。

這麼長的時間裡,爸爸去哪兒了?

他到底是故意把孩子遺棄到海灘上,還是說藏著別的隱情?

03

紛爭——

到底是疏忽大意,還是故意遺棄?

10月6日晚上,參與搜救失蹤女孩黃元芯的藍天救援隊,公布了小女孩在海邊的最後視頻:

全面搜索後,排除了孩子被他人帶離海灘的可能。

因為黃元芯的爸爸一直到10月5日下午,才能指出自己和女童分開的準確方位,民警根據這個準確位置,通過監控在近百人中發現了小女孩的身影。

她站在原地等候10多分鐘後,向水邊走去,在水邊摔倒後, 消失在海浪中。

一句「消失在海浪中」,讓人感到後背發涼,凶多吉少。

與此同時,為黃元芯小朋友憂慮的不少網友,也一個個化身福爾摩斯,陷入了陰謀論。

他們認為這起失蹤案,很可能是一場蓄意遺棄案或謀殺案。

我綜合網友推測,總結如下:

第一:

爸爸不僅在到底離開孩子多長時間上,撒了謊,而且在事發地距離岸邊的距離上撒了謊——警方通報是二三十米,他說三五百米;

第二:

找不到女兒後,爸爸竟然走著去派出所報案,而不是第一時間打電話求助;

第三:

爸爸一直到事發第二天,才能認出女兒失蹤的準確位置,涉嫌故意隱瞞;

第四:

媽媽和姥姥看見爸爸回來拿手機,當時竟然不質疑爸爸,任憑小女孩一個人置身危險中,一家人都有問題;

第五:

黃元芯失蹤後,不管是爸爸還是媽媽接受採訪,語氣都過分冷靜,而沒有悲傷和崩潰……

當然,還有很多未經核實的猜測,比如說黃元芯的爸爸是繼父,比如說黃元芯7月份就走丟過一次……

這些,都已被證實為謠言。

理解網友因過分擔心黃元芯的安危,而把焦慮和崩潰投射給孩子爸爸的憤怒。

我想表達的是:

首先,如果這起案件涉嫌故意遺棄或謀殺,請相信警方絕對不是吃素的。

其次,我也想從心理和情感的角度,儘量客觀地和朋友們分享這樣的認知:

當一個人發現自己犯了不可饒恕的錯誤時,他極有可能通過模糊細節的撒謊,淡化自己的責任,逃避周圍人對他的指責。

黃元芯爸爸說自己只離開了12分鐘,實際上是更久,極有可能是出於這種心理。

創傷後遺症的症候之一,是記憶錯亂和意識模糊,尤其是剛剛經歷了極端災難的人。

事發時傍晚,海灘又諸多相似,漲潮前後的海灘差別很大,加上他們是第一次到這片海域,黃爸爸說不準位置也有可能。

不是所有的悲傷,都是嚎啕大哭和歇斯底里。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需要在心理上真正接受事實,然後才能在情緒上啟動悲傷的按鈕。

這也是很多人在聽聞親人去世後,表情麻木,哭不出來,但過了很久,終於接受親人死亡的事實後,突然淚流不止的原因。

我們不能以是否哭天搶地,來質疑一個人是否足夠悲傷。

今年5月,武漢校園車禍案中,那個兒子慘遭車禍後,又被網暴「不夠悲傷,想當網紅」的媽媽,絕望崩潰中縱身一跳的背影,已給了我們足夠深刻的教訓。

沒有為不負責父母洗白的意思。

只是提醒更多人,面對他人悲歡,多些耐心和思辨,多些善意和客觀。

要知道:

我們的發聲,可以是光,也可以是槍。

最後——

04

守護——

每個孩子的兩個禮物。

看到黃元芯失蹤案,看到她孤零零站在海水中的背影,我首先想到的是自己幼年時的兩件事。

一件,是我六七歲時,父親帶我去趕集,把我一個人留在供銷社門口,他去另外一條街賣糧食。

父親承諾我,賣完糧食拿到錢,就到供銷社給我買好吃的。

父親去賣糧食的幾十分鐘里,我看著街上的人來人往,認定父親不要我了,再也不會回來了。

那幾十分鐘,我感覺像1000年那麼漫長。

父親賣完糧食後,當然很快回來了,也帶我去買了好吃的。

但時光過去30多年,我已記不得那天吃了什麼, 但那天火辣辣的太陽,極度恐懼的我,還有時不時想要去找父親的衝動,至今仍明晃晃地霸占在記憶里。

另一件,是小時候家裡養牛,小牛犢總愛戀群,時不時掙脫繩索,跑到田裡河裡或別的村莊,深夜也不回來。

每當這時,父母就會帶上我哥去找牛犢,讓我和我妹妹留在家裡看門。

黢黑的夜晚,我抱著我妹坐在自家門檻上,盼星星盼月亮盼父母盼牛犢,被深深的恐懼捉住,感覺妖魔鬼怪很快就會來把我和我妹妹抓走,我們再也見不到爸媽和哥哥了。

那種坐在自家門口依然無比恐懼不安的感受,至今記憶猶新。

童年的經歷,讓我在當了媽媽後,尤其關注孩子的安危和感受,有時甚至到了草木皆兵、過分敏感的地步。

後來,我學了一點心理學,發現幾乎所有的心理學家,都在強調:

安全感和歸屬感,是一個人幼年時最重要的兩件禮物。

安全感,就是父母一直守候在身邊。

歸屬感,就是在父母那裡確認自己的重要性。

為人父母最容易犯的誤區是,帶孩子出門,認為叮囑了孩子不要亂跑,孩子會一直留在原地等候。

把孩子扔在家裡,認為在自己家中,孩子有什麼好怕的。

真相是:

喪失了安全感的孩子,很難一直留在原地等候,因為他要尋找父母,要和父母在一起。

沒有歸屬感的孩子,即便在自己家裡,也一樣陷入恐懼,因為他不知道自己在父母心中是否重要。

天天談愛和教育的我們這代父母,要記得孩子最重要的兩個禮物,是安全感和歸屬感,並用言行和細節向孩子表達:

「我愛你,我和你在一起。」

而不是,在想當然中大意中,製造慘案,悔不當初。

最後:

正在看此文的善良的你,如果在城市,在農村,在山間,在海邊,在深夜,在白天,看見陌生小朋友孤獨一個人,請一定要上前詢問:

「孩子,你怎麼了?需要不需要我的幫助?」

你的一句話,可能會挽救一個孩子的命。

願黃元芯能平安歸來。

願每個孩子,都被養育者善待。

來源|閒時花開(ID:xsha369)作者劉娜,心理諮詢師,情感專欄作者,原創爆文寫手,混跡媒體圈十餘載,發表文字量百萬字,能寫親情鄉愁故事,也會寫教育職場熱點。

上海4歲失蹤女童爸爸發聲,背後有個秘密令人警醒

原創作者|劉娜

從10月4日到10月9日。

5天。

100多個小時。

時間一分一秒地流逝,上海4歲失蹤女童黃元芯,還沒有回來。

救援隊從上海浦東搜索到浙江舟山,依舊沒有發現小女孩的蹤影。

黃元芯到底去了哪裡?

事發當時到底發生了什麼?

前後矛盾的信息和撲朔迷離的猜測,我們到底該相信誰?

10月8日,被拽進輿論風暴眼中的黃元芯爸爸黃先生,接受了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的採訪,也首次正面公開回應了有爭議的諸多問題——

01

最新後續—

女童爸爸發聲

我用4個關鍵詞,給大家概括——

第一:膽小。

女兒黃元芯4歲半,上幼兒園中班,是個乖巧可愛的孩子,非常招人喜歡,但膽子有點小。

女兒失蹤的地方,是他們第一次來玩,並不熟悉。

(明知女兒膽子小,還把她一個人留在海灘上?)

第二,手機。

事發當時,爸爸之所以要折回岸邊拿手機,是想給女兒拍照片記錄一下。

他囑咐女兒原地不要動,就光腳跑到岸上拿手機,發現手機沒電了,孩子媽媽和姥姥也敦促他趕緊回去。

結果,他沒有拿手機,就趕緊往回跑,跑回去的時候,他的腳趾被淤泥里石頭割傷了,耽誤了時間。

(也就是說,導致整個失蹤案發生的拿手機,最後也是拿了個寂寞。)

第三:報警。

他抵達現場後,沒有看到女兒,也沒帶手機,就開始找,主要是往人多的出口方向。

沒有找到後,他到海灘上的平安屋求助,海灘管理人員打著手電幫忙尋找,並開始循環廣播。

後來,他在出口處碰見孩子媽媽,趕緊拿電話報了警。

報警時間,是當天下午6點40分。

(他是下午5點36分離開女兒身邊的,報警時,他已經和孩子走散了一個小時零4分鐘。)

第四:時間。

他和孩子媽媽上網求助後,黃元芯的衣著相貌傳遍全網,很多當天到過那片海灘的熱心網友,紛紛發來照片和視頻,提供幫助。

有張疑似拍攝於當天下午6點零6分的照片。

因為當時天色已黑,照片上那個小小身影的輪廓,很像黃元芯,但到底是不是,尚無法確認。

警方通過監控捕捉到的畫面,是當日下午5點54分,有個疑似女童溺水的畫面。

這兩個時間點的矛盾,讓黃先生認為「不排除女兒被拐走的可能」,也讓焦慮萬分的家人還抱有希望。

(也就是說,黃元芯到底是被大海沖走,還是被人抱走,目前尚未定論。

如果當天下午6點零6分,黃元芯還站在海水中等爸爸,那麼之前所有定論都要全部推倒,警方也要重新調查和營救。)

我上一篇關注黃元芯的文章(點擊查看)發表後,很多善良的朋友提出一個問題:

既然當天傍晚那麼多人拍照片和視頻時,拍到小女孩孤零零的單薄身影,為什麼沒有一個好心人上去,給孩子提供幫助?

如果說疏忽大意是小女孩爸爸的原罪,那麼冷漠無情是不是也是旁觀者的問題?

首先,我想解釋的第一點是:

我們看到的網友拍攝的黃元芯背影的照片,都是「上海4歲女童失蹤」消息傳遍全網後,去過事發地的熱心網友,不斷扒拉對比自己的照片視頻,才找到的。

也就是說,網友是無意間拍攝到黃元芯的。

包括傳遍全網的小女孩孤獨地站在夕陽里等候爸爸的那張照片,也是網友攝影作品中極小一部分裁剪下來的。

而不是網友刻意拍攝。

只是後來小女孩失蹤上了熱搜後,讓這些無心之作,成了關鍵證據。

其次,我非常想結合剛剛發生的又一起和孩子有關的悲劇,和朋友們聊聊這背後一個令人震驚的心理秘密——

02

又曝悲劇——

泳池男孩溺亡

昨天,頭條新聞報道了這樣一件令人悲慟的新聞:

10月1日,國慶節當天,四川涼山,一個小男孩在游泳池溺亡。

令人震驚的是,這個男孩在游泳池中,從不斷痛苦掙扎,到最後被撈上岸,前後經歷了整整10分鐘。

而這10分鐘里,游泳池裡的安全員不見蹤影,孩子父母也不見蹤影。

要命的是:

這10分鐘里,這個溺亡孩子周圍,不僅始終有10來個嬉鬧游泳的同齡孩子,而且還有體格健壯的大人。

但沒有一個人,發現那個不斷掙扎的孩子不對勁,也沒有一個人上前施救。

直至那個溺亡的孩子不再掙扎,錯過最寶貴的黃金搶救時間,夭折於那池熱鬧的泳池裡。

唯留下哭天搶地、痛不欲生的父母。

為什麼,在泳者如此多的游泳池裡,竟然沒有一個好人發現那孩子的異常和求助?

就像,為什麼,在遊客眾多的海灘上,竟然沒有一個良者上前去詢問4歲的黃元芯緣何孤單一人站在落日海水中?

這到底是道德的淪喪,人心的冷漠,還是另有深層的原因?

答案是:

袖手旁觀的旁觀者,並不僅僅是冷漠麻木,而是他們集體陷入了「盲從僥倖」(也稱「多元無知效應」)的心理誤區——

03

心理秘密——

危險藏在熱鬧人群中

這個心理秘密的發現,還要從美國皇后區一樁兇殺案說起。

1964年3月,美國紐約皇后區發生一起慘案,一個20多歲的姑娘在大街上被謀殺。

從她遭受攻擊,到她被殺害,整個過程持續了35分鐘。

這35分鐘里,先後有38個人聽到了動靜。

但沒有一個人伸出援手。

這件事經警方披露後,曾在美國本土引發軒然大波。

以《紐約時報》為首的眾多媒體,紛紛譴責美國社會的墮落和人們的自私冷漠。

但心理學家對事發當時38位見證者逐一走訪,又對諸多類似案件調查後,發現了這樣一個真相:

這絕非自私冷漠那麼簡單。

而是,在陌生人組成的混亂又熱鬧的場合里,旁觀者因關注於自己的事情,而忽略了緊急情況的發生,又因「周圍人都這樣」的群體認同,無視了那個置身危險的生命。

這就是風靡全球的心理學經典之作《影響力》中反覆闡述的一個觀點:

相比譴責社會冷漠和人們麻木,我們更應該走出的是人群中的「盲從僥倖」的心理誤區。

不信,當時,換作你在事發現場,你未必比別人做得更好。

因為,如果你深諳人性的弱點,就會發現:

人,一旦來到由陌生人組成的熱鬧喧囂群體里,就會在群體盲目安全感中,弄丟應有的警覺和機敏。

以上海4歲女童失蹤案為例。

如果你一味譴責周圍人冷漠,那麼為何黃元芯失蹤案上了熱搜後,那麼多當天去過現場的熱心網友,紛紛給孩子父母和警方救援提供線索?

他們麻木不仁嗎?

他們冷漠無情嗎?

他們都是壞人嗎?

並不。

他們在熱鬧人群中,都集體陷入了一個誤區:

想當然地認為每個人都是安全的,而每個孩子都是由父母照管的,危險是離自己所在的人群很遠的。

何況,周圍人都不覺得有異常,那「我」就不必過分擔心和驚慌。

加上他們當時都忙於自己手頭的事情——看風景,陪家人,看孩子——就想當然地忽略了那個獨自玩水的小女孩。

這才是問題的根本:

在熱鬧陌生的群體中,我們不確定自己的重要性。

心理學家認為:

一味譴責旁觀者的冷漠麻木,除了讓人們對這個社會悲傷失望,並沒有任何益處。

走出「盲從僥倖」心理的最好辦法,就是用確定對抗不確定,讓好人知道自己的重要性。

舉個例子:

你在人山人海的公園遭遇危險時,大呼「救命」,遠遠沒有抓住距你最近的那個人的衣服說「救救我」,更管用。

確定,是對抗「盲從僥倖」的最好路徑。

在人群中,尋找確定的人尋求幫助,讓被求助者認識到自己的重要性,是避免此類悲劇最有效的方法。

如果黃元芯父親在離開時,求助身邊某個人:「我要去岸邊拿手機,麻煩幫我看一下女兒。」

那么小女孩失蹤的風險,就降低了很多——

被求助的那個人,只要不是出現機率極低的壞人,他(她)都會在「我被託付,我很重要」的確定中,幫忙照看孩子,直至爸爸到來,或交給海灘管理人員。

最後,講個親身經歷的真實故事——

04

習得方法——

比盲目譴責更重要

我兒子五六歲時,我曾把他弄丟過。

當時也是夜晚,我們一起在河邊散步,他騎著平衡車,飛快地穿梭在人群中,我緊緊跟著他,一轉眼就看不見他了。

我大聲呼喊,情緒一度失控,不斷向身邊人求助,也沒有找到他。

但10分鐘後,我找到了兒子。

這得益於,每次出門時,我都交代他的話:

「如果和媽媽走散了,請記得向旁邊值得信賴的某個具體的人求助,比如警察,比如商場工作人員,比如飯店老闆。」

他記得了我的話,並用小孩子的眼光,挑中河邊經營漁船的一位年長老人,通過他的手機及時聯繫到了我。

我曾把這段經歷,寫成一篇文字叫《昨晚,我弄丟了我兒子》,只為告訴更多人:

相比情緒用事地一味譴責社會冷漠和人心不古,我們更應該掌握方法和路徑,保護自己和愛的人。

親愛的朋友:

為人父母,不可能永遠沒有疏忽,一直緊緊把孩子攥在手中。

但識人性,習方法,得智慧,是我們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素材來源官方媒體/網絡新聞

來源|閒時花開(ID:xsha369)作者劉娜,心理諮詢師,情感專欄作者,原創爆文寫手,混跡媒體圈十餘載,發表文字量百萬字,能寫親情鄉愁故事,也會寫教育職場熱點。

投稿郵箱:

xiaozhangchuanmei@qq.com

聯繫我們加QQ:2636915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