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彬:教育的本質是育人,而不是教書

2023-10-21   校長傳媒

原標題:周彬:教育的本質是育人,而不是教書

【周彬專欄】

教育的本質是育人,而不是教書

文|周彬(華東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華東師範大學第二附屬中學校長)

逃離了學生,逃離了學生的心靈,逃離了屬於學生自己的世界,我們給予學生的教育,就只是一個沒有生機與活力的知識的世界,就只是一個充滿表演與作秀的世界。

01

教師的成就感從哪裡來?

今天當教師,成就感是越來越少了。當整個社會財富在增加的同時,教師的相對收入可能在不斷下降,儘管這個職業的穩定性是高的,但整個社會的快速發展,早就讓流動性的好處得到全面的張揚,穩定性的益處只能在社會慢速發展中才能夠彰顯。

當整個社會變得越來越多姿多彩時,學生的思想與行為也變得越來越富有個性,甚至變得越來越任性,不要說讓教師去教育這些個性張揚的學生,就連去接受他們,都變得越來越艱難。

一方面,是教師的相對經濟地位在下降;另一方面,是教師的職業影響力在相對下降。在雙重壓力下,留給教師的話語權, 一是抱怨教師這個職業的苦難,二是抱怨學校管理的愚笨。

可是,所有的抱怨都換不回一點點的成就感,只會讓自己越發的可憐自己,越發的同情自己,越發的讓自己把自己封閉起來,用封閉與冷漠來保護自己。

有了成就感,再苦的工作,都不覺得苦,因為苦讓我們嘗到了甜;沒有了成就感,再輕鬆的工作,也會讓我們覺得辛苦,因為讓我們覺得辛苦的,並不是工作本身,而是無望的未來。可是,教師的成就感在哪兒呢?

教育的本質,是育人,而不是教書!只有通過教書這個過程,達到了育人的目的,教師的教學成就感才會形成;如果我們只是教書,哪怕實現了教書自身的目的,也很難逃脫把學生當工具的指責。

可是,隨著分科教學的全面推廣,數學教師是教數學知識的,語文教師是教語文知識的,這些觀點變得天經地義起來;「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這已經成為了一個需要學生背誦的知識點而已!

在學校里,只要課上得好,只要成績考得好,那就是有地位的教師;至於我的課上好了,學生是否學得好;至於成績考好了,學生是否發展得好,那就不知道是誰的責任了!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 可是最為艱難的,並不是如何設計學生的靈魂,而是如何走進學生的靈魂。

當兩三千名學生站在操場上時,你會認為這個操場就是一個世界,而他們只是這個世界中的元素,如果他們穿著同樣的校服,你甚至還會認為,在這些元素與元素之間,並沒有本質的區別。

可是,當你和一群又一群的學生談話時,當你和一位又一位的學生對話時,你就會發現,沒有一位學生是相同的,完全可以說,每一位學生都是一個獨有的世界,在他們的世界裡有著和別人完全不同的家庭背景,有著和別人完全不同的心理狀態,有著和別人完全不同的人生打算。

02

打開學生的「心理黑箱」

當你走進學生心靈時, 你就會發現你不是在了解一個學生,而是在打開一個又一個的「心理黑箱」。

「心理黑箱」被你打開了,這時候從「心理黑箱」里倒出來的,就不只是知識掌握的多與少,思維培養的深與淺,而是他們的家庭問題如何破解,他人生積累下來的心理問題如何緩解,他的生理缺陷或者生理習慣如何調適,他與周遭同學或者朋友的人際衝突如何調解?

當學生內心的這個「心理黑箱」被打開後,教師真的敢於、真的能夠讓「心理黑箱」中的事物陽光化嗎?

當你發現有的孩子正在經歷家庭暴力的時候;

當你發現有的孩子正處於被父母冷落的時候;

當你發現有的孩子被同學排斥的時候;

甚至當你發現有的孩子在談戀愛……

你會發現面對這些問題,遠比面對那道數學題目怎麼解,那道英語閱讀理解怎麼思考,那個化學實驗應該怎麼準備,要顯得為難得多。

數學題雖然有難度,但總是有解的吧,即使沒有解,也算是一種猜想;英語閱讀理解儘管有多種理解,但當我們看了標準答案後,總可以尋找到一種相對正確的理解方式。

可是,學生父母離異了,你能夠怎麼辦?學生被同學排斥了,你能夠怎麼辦?學生之間有了感情,你能夠怎麼辦? 在這麼多的怎麼辦面前,你能夠怎麼辦?

除了逃避,估計還是逃避!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 可是,當你面對學生真實的靈魂時,你能夠確保自己不被嚇倒嗎?你還有勇氣去設計他們的靈魂嗎?

還是把學生心靈的「心理黑箱」關上吧,雖然讓自己覺得對學生有點「視而不見」的愧疚,但至少沒有了讓自己因為覺得極度無力所以對教育極度無望的感受。

與改變學生的心理世界相比,如何上好自己的課,如何教好自己的書,主動權始終在我們自己的手上,而且只要我們自己努力了,只要我們自己投入了,就會看到相應的變化與成就。

面對學生無比龐雜的生活背景和無比豐富的內心世界,相對我們自己匱乏的社會資源和柔弱的應變能力,我們如果不去改變,我們會覺得對不起學生,如果我們努力去改變,估計也不會產生什麼可喜的變化。

到了這個地步,考驗的不再是教師的智慧,而是教師的勇氣考驗的不再是教師的能力,而是教師的財力。

我們就因此而逃離學生嗎?我們就因此而關上學生心靈的「心理黑箱」,讓這份心靈繼續忍受各種各樣的折磨嗎?我想,是不應該的!的確,要改變他們的現狀,要改變他們所處的世界,我們是有心無力,畢竟我們是教師,而不是救世主。

但是,我們能夠給予他們的,是如何正確地認識自己的現狀,如何在現狀的基礎上尋找到改變的方法,如何在改變的過程中始終擁有對未來的希望。

03

與學生的靈魂面對面

教育並不是萬能的,教育並不能因為不是萬能的,就推卸掉教育本應該擁有的責任。

我們經常講,教學是科學也是藝術,教育過程是容易被科學化處理的,但教育對象卻是難以被科學化處理的,只能夠被藝術化的影響,因為每一位學生都是一個世界,我們無法用統一的方法,去面對完全不同的世界。

我們無法改變學生的內心世界,我們卻可以告訴他們,苦難與痛苦,也是人生的一個部分,甚至是人生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們要學會去適應它,但更要學會去改變它,去改善它。

教育並不是要改變學生的「內心世界」,而是要在學生的「內心世界」中,播下陽光、正直與積極進取的種子。

如果學生的內心世界風調雨順,如果學生個人意志堅定,那麼這些種子會很順利地生根發芽,開花結果;如果學生的內心世界過於貧瘠,或者學生個人對自己能力不大自信,對自己未來不夠堅守,可能這些種子並不會結出什麼碩果來,但至少會化解學生內心的糾結,緩解他們暫時的煩惱。

教育的成果感,並不是來自於開花結果,而是來自於堅持不懈的播種,把陽光、正直與積極進取播入學生的世界裡,讓他們在以後的人生中,變得陽光、正直與積極進取。

如果我們不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我們不與學生的靈魂面對面,我們就無法給予學生最真實的教育。逃離了學生,逃離了學生的心靈,逃離了屬於學生自己的世界,我們給予學生的教育,就只是一個沒有生機與活力的知識的世界,就只是一個充滿表演與作秀的世界。

教育的深度,並不是在教育內容的深度上,而是在對理解教育對象的深刻上。如果我們把教育內容設計得越有深度,但對學生的理解越是膚淺,這樣的課堂教學就會變得分外抽象與無趣。

如果我們對學生的理解越是深刻,不管教育內容是有難度的,還是沒有難度的,我們都可以給予學生足夠的指導;不管學生最後把教育內容掌握了多少,但我們都可以給予他們正確的人生態度,讓他們在學習這條路上堅持不懈地走下去,永遠不喪失對未來生活的希望。

如果一味地逃離學生,逃離學生的世界,逃離學生的內心世界,教師的職業空間就會變得越來越狹小,教師的職業價值就會變得越來越功利。

在這種情況下,教師會感覺到自己並不是在做著教育的事業,而是在做著那個只與知識與成績相關的職業;我們不會再去深挖教育的內涵與使命,而是去抱怨和指責這所學校,甚至這個世界,對教師這個職業的誤導與誤讀。

一位逃離學生的教師,一位逃離學生世界的教師,一位逃離學生內心世界的教師,就如一位丟掉了信仰的牧師,就如一位丟掉了實驗室的科學家,就如一位丟掉了武器的戰士,還有誰會把你當回事呢,還有誰會給予你應有的尊嚴與尊重呢!

來源|心田小品,版權歸原創作者周彬教授所有。

延伸閱讀:

周彬:學生成績離學生成長究竟有多遠?

俞敏洪、朱永新、張丹丹對話:教育的本質是什麼?

李鎮西:請別抹黑快樂教育!快樂教育的本質是讓孩子主動學習

王琳:讓教育回歸本質,回到它應該有的樣子——新高考之下的思考

顧明遠:教育的本質是培養思維,培養思維的最好場所是課堂

渠敬東:教育的本質就是重複和傳遞

北大校長蔡元培1917就職演說,現在重讀意義深遠!

改變教育,從這裡開始——校長傳媒(我們唯一的微信號xzcm888

第一時間獲取教育行業最新資訊和深度分析

分享「教師卓越發展智慧」與「學生健康成長方案」

有教育的地方就有我們

投稿郵箱:

xiaozhangchuanmei@qq.com

聯繫我們加QQ:2636915649

閱讀原文」,進入「查看歷史消息」輕鬆閱讀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