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談仁義胡同

2019-10-24     樂亭故鄉人

作者:呼景山、王占連

來源:樂亭文化研究會《讀樂亭》會刊網絡版;本文有刪改

承辦:樂亭圈/樂亭故鄉人網站

題圖攝影:小編

2016年春晚上歌唱了安徽桐城「六尺巷」。歌詞是:

我家兩堵牆,前後百米長,德義中間走,禮讓站兩旁。

我家一條巷,相隔六尺寬,包容無限大,和諧詩中藏。

節目播出後,在國內反響很大,據說每天遊人達到萬人。

河北《老人世界》2016年第5期刊登了這則故事:

清康熙年間,大學士張英在安徽桐城老家與鄰居吳家(一說葉家)在宅基地的問題上發生了爭執,雙方官司打到了縣衙,因雙方都是名門望族,縣官不敢輕易了斷。於是張英家人千里傳書到京城求救。張英收到書後批詩一首寄回老家:

一紙書來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還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張家見書退讓了三尺。吳家見狀深受感動,也讓出了三尺,形成了一個六尺寬的巷子。當地人悉知後,紛紛傳頌此事,引為美談,並給這條巷子取名「六尺巷」。

2014年王岐山造訪了「六尺巷」,說「幾十丈的巷子雖短,留給人們的思索卻很長」。

吳儀視察了「六尺巷」後,說:「六尺巷」告訴人們要大度做人,克己處事。

唐家璇參觀「六尺巷」後,題詞:

桐城六尺巷和諧名城,它昭示中國人民追求和諧的傳統美德,照耀著超越時空的思想光輝。它的寬不是寬在六尺上,而是寬在人們的心靈境界與和諧的精神上。

說到這裡,不禁讓人們想起樂亭縣城裡的「仁義胡同」。

仁義胡同也是清朝雍正年間東街李蘭家與鄰居崔家、劉家、王家宅基地的爭執,幾家又都有老文書各不相讓,官司打到縣衙,縣官也不敢輕易判斷,久而不決。李家就派人到京城請示李蘭。

李蘭,自汀倩,號西園,家住樂亭城南栗家灣坨,後遷到城裡東街。李蘭父母早逝,奉繼母至孝。自幼聰明,從教於西河槽吳班,20歲考中秀才,27歲參加順天府鄉試,一舉考中解元。第二年進京會試又高中進士,康熙五十七年,被選入翰林院檢討(掌管國史官)。後又被欽點為弘曆的侍讀老師。見信後寫了一封回信,說當朝大學士張廷玉家也遇到此事,張廷玉之父張英寫了一首詩:「一紙書來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還在,不見當年秦始皇」,並說:「鄰里相處應以禮讓當先,房產事小,仁義長存。也應讓他三尺。」於是,家裡照辦讓了三尺,鄰居三家深受感動,也主動讓出了三尺。

李家的宅院在東街(清代叫興仁街),坐北朝南,鄰居三家在北街(清代叫明智街),坐北朝西,北面還有幾家也都讓了,有的還讓了一丈多(為了能出車),形成了一條胡同,官府命名叫「仁義胡同」。

這些事大都來自民間傳承,也有來自史書記載,作為樂亭的文化遺產,和睦、禮讓的美德影響著樂亭人幾百年。

李蘭為什麼那麼熟悉張廷玉家的事跡呢?原來,李蘭在朝為官時,與張廷玉(張英兒子)同在翰林院供職,張廷玉又是李蘭的主考老師,在翰林院時二人結為莫逆之交,李蘭家裡的事情,張廷玉非常清楚,張廷玉為李蘭父親李拔寫的墓表,開頭便說「余在掌院與李君蘭朝夕禁近,因得悉贈公家世,及其行事,所謂質行君子也」。張廷玉家裡的事李蘭也一定非常清楚。李蘭家裡來信因宅基地發生爭執,李蘭自然會想起張英的詩,也會讓他三尺。

十幾年前,河北大學教授劉榮興寫的《樂亭仁義胡同》有這樣一句話:「善舉相效仿,仁者愛人,愛人之心人皆有之。有人做了善行義舉,也就有人效仿。」仁義胡同是這樣來的,仁義胡同也這樣影響著後人。

據樂亭縣誌載,清朝樂亭南街李一龍,效仿李家仁義禮讓,鄰居建房寬度不夠,李一龍主動讓給鄰居數尺。奎光閣南路面狹窄,李一龍縮退了自家宅園地拓寬了街道,方便行人。有人欠債不能償還者,焚其文券不再追還。對貧苦人舍施棺材、衣食,善事不勝枚舉,享年84歲。

城南裴莊韓桂。家有中產,先人於義州開設商號,與蒙古人交易。積年賒欠債務10餘萬。桂前往清理其債,時貝子(貴族)某與桂有交往,甚密。貝子召集欠債者曰:「汝曹所欠債,宜速償還」。眾人唯唯稱是。翌年桂去收取,竟無人償還,究其因,皆貧苦所致。當時有商人慾以半價購桂債權,桂曰:「寄予我全數亦不售,吾不思令貧家受逼也。遂將債券當眾焚毀」,空手而歸。這時桂家已家境衰落。

仁義胡同告訴人們,人生里有一種境界叫「禮讓」。禮讓三尺,可以化干戈為玉帛,也可以柳暗花明,人與人的關係應該和睦相處,互助互愛。有的以鄰為壑,兄弟相仇。在鄰家牆根挖菜窖,在隔壁窗前壘高牆,兄弟相爭對簿公堂,都是不應該的。表面上爭的道理,實際上斗的是氣,只要大方的退一步,人間將到處都是仁義胡同了。孟子說:「有理者人敬之,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在今天構建精神文明的社會裡,就要更加講文明、講道理、互敬互愛、和睦相處,把我們的社會建設的更美好。

天津文化月刊上朱樹存的文章說當年李大釗曾用「仁義胡同」的故事化解過李楊兩家的糾紛。李蘭雖然為官清正,盡職守責,辦事幹練,忠於朝廷,憂國憂民,但其官運並不算亨通。初任翰林院檢討(掌修國史的官)後放任安徽,又從督糧道到布政使(相當於省長),因辦事不利被降職。後又恢復。又因「不合於世」辭官回鄉。不久雍正皇帝駕崩,皇子(弘曆)乾隆登基,下旨調李蘭回京面聖,準備重用。李蘭接旨後,他想起當年任侍讀老師時曾打過弘曆三戒尺,心中非常害怕,但又不敢抗旨,根據當時慣例,外地不在任官員應召進京,必須先到本省總督衙門候宣。李蘭到保定總督衙門報到,保定總督衙門主事官員,不知道他和乾隆皇帝的關係,冷淡了他。更使他確信這次進京是凶多吉少,越想越怕,又恐怕自己死了是小事又要禍及全族,於是就吞金自盡了,年僅45歲。

乾隆皇帝得知李蘭自裁身亡以後,非常惋惜,派人送給李蘭兩塊匾,一塊是送李蘭家的「方伯第」,意思是一方之伯的府第;另一塊是送給李蘭夫人吳氏的「帝賜慈年」。

次子李掖恆蔭襲廣西慶遠府知府,因緝捕盜匪誤期,被撤職回家。

長子李星恆,在太學讀書,品學兼優很有把握考取功名,但屢試不中,心地恢頹,在家侍奉老母。長孫李廣滋文辭出眾,考中進士,被選入翰林院編修,後升任福建道監察御使,皇帝東巡,因奏言忤旨,被貶官發配烏魯木齊,後被赦免回鄉,曾被聘保定蓮池書院當講席。

當時,曾有人說,李家宅院和李蘭名字犯了相,李蘭號李西園,怎麼能住在東街呢?因之李家就把東街的房子賣了,在西街中段路北新建了一所宅第。雖然叫也叫「方伯第」,但院子並不大,前後三間莊窠,和普通民房差不多。大門上懸掛御賜豎匾「方伯第」。二門上懸掛橫匾「帝賜慈年」。院內有廂房正房。後因家境衰落,1940年前後賣給張進臣、張振華、葛笏臣三人建了神召會耶穌教堂。

仁義胡同雖然沒有了,但這個老祖宗留下來的典籍,傳承了幾百年樂亭美德故事不能忘,講仁義,講禮讓的樂亭美德不能丟,讓這個好的思想傳統永不消亡。

(作者呼景山,退休幹部;王占連,離休教師。)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b_AaAW4BMH2_cNUgmGX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