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讀︱學認繁體字?你可能低估了漢字的難度

2019-12-10     澎湃新聞評論

評論君說

主張讓中小學生學繁體字的,可能低估了中國文字的「博大精深」,低估了「規範漢字」教學的苛刻程度。

作者 |沈彬

該不該教學生去認識繁體字,成了一個熱門話題。其實,關於繁簡字之爭,也是網絡上常吵常新的亞文化命題。

你大概看過這種段子:「親人不見面(親),聽話不用耳(聼),豐收沒有糧(豐),開關沒門板(開関),困也不閉眼」,這成為簡化字的「毛病」,大意就是傳統漢字簡化之後留下了很多毛病,很多在字面上的美好意思全都湮滅了。

其實,識得出繁體字,固然是方便和中國傳統文化親近,方便閱讀傳統文獻,但是不是一定要折騰小朋友呢?一定要進入課堂,才能彰顯出對傳統文化的重視呢?

其實,愛好是一種邏輯,教學又是一種邏輯,但凡東西可能考試,都會變成另一種「變態」的邏輯。無論它叫奧數還是叫英語,還是古詩詞,還是叫「識簡認繁」。

在認識繁體字之前,先考考大家簡體字的規範寫法:你知道「尖」字上面的那個「小」不能寫出鉤嗎?「反」字第一筆是撇不是橫嗎?「不」字的那個豎必須在撇上出頭?「美」字的下面到底是四橫寫一個「人」,還是上「王」下「大」?……相信哪怕是讀過大學的成年人,到此時都已經中招了。

你看看,你連小學的「規範字」都寫不明白,還怎麼去指導小朋友「寫簡認繁」?事實上,目前在「規範漢字」的指揮棒之下,小學生的漢字學習任務已經夠繁重,不僅要會寫規範漢字,還得記筆順,記詞語搭配,還得記裡面的「犄角旮旯」,小腦袋有沒有這個腦容量來學這些呢?

要知道,「認繁」並不是把簡體字邊上再加寫一個繁體字這麼簡單,簡體字和繁體字之間並不是一一對應的關係。當初公布《第一批簡化字表》的時候,曾經就把多個繁體字併入過一個簡體字里。「發」對應的繁體字有2個:一個是髪,一個是發,前者是指頭髮,後者是指發財,兩個本就不是一個字。

從中可以想像,僅僅是認識繁體字,就得要記住海量的知識點,這是一個相當痛苦的過程,而且記憶這種「回字的四種寫法」的意義還真不大。

流沙河先生書《姜夔次韻四首》 收藏者供圖

在漢字演變史中,混用、錯用、借用、將錯就錯的例子不勝枚舉,真不必抬槓,不是簡體字、繁體字造成了漢字的「知識鴻溝」。比如篆書中,肉、月是字形相近的兩個字,又有許多以這兩個字為部首的字,如「肉」字有:脾膚肝臀;「月」字有:明朝期望。漢字進入隸書階段之後,部首「月」和部首「肉」就很難分辨,也沒有必要分辨了,於是兩個起源、表義完全不一樣的部首被訛變成同一個部首「月肉兒」。混了就混了,除了專門做文字學研究的,真的有必要搞明白:「月亮」為什麼出現在「臀」的下面嗎?

我以為,目前「規範漢字」的教學、執行標準,可能過於「規範」,乃至有「僵化」之虞,會影響到年輕人接近傳統文化、認讀繁體字,不妨給繁體字在人文、書法創作、店招方面留下一定的「彈性空間」。事實上,之前不少地方的語委就出來執法,以「規範漢字」的名義,責令店家改換寫了繁體字的招牌。再比如,小學語文的很多考核點放到「規範漢字」的摳細節上:「尖」字上面的那個「小」不能寫出鉤,「忄」要先寫點……

總之,主張讓中小學生學繁體字的,可能低估了中國文字的「博大精深」,可能低估了目前「規範漢字」教學的苛刻程度。

澎湃評論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來源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bWXP724BMH2_cNUgHBE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