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初仕隋朝
李靖(571年~649年),字藥師,京兆三原(今陝西三原東北)人,隋末唐初著名的軍事家。出生於官宦之家,祖父李崇義曾任西魏殷州刺史,封永康公;父李詮仕隋,官至趙郡太守;舅舅是隋朝名將韓擒虎。受家庭的薰陶,李靖自幼刻苦治學,講經習武,熟讀兵書。他的舅舅經常與他談論兵書,對他大加讚賞,稱「可與論孫、吳之術者,惟斯人矣」。
他早年入仕隋朝,歷任長安縣功曹、殿內值長、駕部員外郎。隋朝左僕射楊素和吏部尚書牛弘非常賞識他,稱他有「王佐之才」。大業末年,任馬邑郡丞。任職期間,他察覺太原太守李淵有反叛朝廷之意,欲向遠在江都的隋煬帝報告李淵父子的動向。
為躲過李淵父子,他把自己偽裝成囚徒,前往江都,不料被李淵父子俘獲。李世民早已耳聞李靖的卓越才能,便竭力為其說情。李靖因此獲釋。不久被李世民召入幕府,跟隨作戰。
二、李靖一生最重要的三場戰役
李靖在李淵統一全國和李世民征討東突厥的戰爭中,參與指揮的戰爭無數,功績卓著。其中影響比較大的是江陵之戰、丹陽之戰和平定東突厥的戰役。
武德四年(621年),唐朝派李靖和趙王李孝恭率軍前往征討盤踞江陵的梁王蕭銑。適值秋天雨季,江水暴漲,水勢洶湧。諸將領請求待洪水退後再進兵。李靖力排眾議,認為兵貴神速,應該趁江水暴漲,蕭銑疏於戒備的時候,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進攻江陵,必定可以取勝。李孝恭接受其建議,率軍順流東進。由於蕭銑毫無防備,唐軍連破荊門、宜都二鎮,進抵夷陵。
蕭銑急調精兵前來援救。李孝恭不聽李靖勸阻,率兵出戰,結果作戰失利。敵軍乘勝四處搶掠。李靖見敵軍隊伍大亂,遂不失時機地揮軍出擊,大破敵軍。李靖率軍直逼江陵城下。圍困江陵後,李靖下令將所繳獲的敵人的舟船全部放散到江中,以迷惑蕭銑的援兵。
長江下游的蕭銑援兵見江中到處都是遺棄散落的舟艦,以為江陵已破,都疑懼不前。蕭銑見援兵不至,被迫向唐軍投降。援軍後知江陵已破,也投降了唐軍。江陵之戰充分顯示了李靖卓越的軍事才能和謀略。
武德六年(623年),唐朝派李孝恭、李靖等率大軍討伐起兵反叛的輔公祏。輔公祏分派兵力抵抗唐軍。諸將都建議繞道進攻丹陽,丹陽一旦攻破,其他人自然不戰而降。而李靖認為丹陽仍有重兵,如果不能迅速攻下,唐軍將腹背受敵,應當先消滅眼前敵軍。
他向李孝恭提出了「引蛇出洞」之法,先派老弱之兵攻擊敵軍,引敵出城,大軍列陣在後,伺機反擊。敵軍果然中計,李靖親率水陸大軍進行反擊,敵軍猝不及防,被唐軍殺得大敗。然後李靖率輕騎兵晝夜兼行,突然出現在丹陽城下。輔公祏沒有想到唐軍如此神速,無心固守,帶兵逃走,途中被唐軍俘獲,江南地區全部平定。
貞觀三年(629年),唐太宗命李靖、李勣等人,分別領兵出擊東突厥。李靖先是採用離間之計,派間諜挑撥突厥頡利可汗和心腹的關係,使得頡利心腹大將投降李靖,突厥實力大損。然後他不顧嚴寒天氣,乘機夜襲頡利可汗的守城定襄,一舉攻入城內,頡利可汗倉皇逃走,又遭李勣軍隊的打擊,被迫請求講和內附,意欲贏得時間,以捲土重來。
唐太宗派使者前去撫慰頡利可汗。李靖看破了頡利可汗的企圖,決心趁機消滅頡利可汗。遂率軍連夜進擊,頡利可汗缺乏戒備,再度逃走,本想北過大漠,又遭到李勣阻擊,不久被擒獲,東突厥從此滅亡。貞觀九年(635年),李靖又率兵平定了西部邊境少數民族吐谷渾的勢力。唐朝西北邊境的禍患解除。
李靖因其功勳卓著,在唐朝先後任刑部尚書、兵部尚書、右僕射。貞觀十一年(637年)唐太宗又加封他為衛國公,授濮州刺史。貞觀十七年(643年),又將其與長孫無忌等二十四人圖像於凌煙閣,尊奉為功臣。貞觀二十三年(649年),李靖因病去世。
據各種書目記載,李靖著有《六軍鏡》《陰符機》《玉帳經》《霸國箴》等著作,可惜後世大都失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