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ED謝幕:上帝有時會擲下一粒骰子

2019-12-25   愛夢教育家


2019-2020年度美本申請ED謝幕。

總的來說,今年ED算是比較友好。中美關係的緊張,並沒有導致大家擔心的錄取寒冬,甚至還出現了ED錄取小陽春。

我一直認為,中美關係的走向,並不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美國大學繼續招收中國留學生,深層次的原因很多專家講的比我好,我就不囉嗦了。但記得,當年美蘇冷戰期間,關係搞的那麼緊張,古巴飛彈危機導致雙方差點都要核武器相向了,但也沒有影響到美國繼續接受來自前蘇聯的留學生。因此,對於中美關係對本科留學的影響,大家沒有必要過度解讀。

常春藤及其它牛校,今年總體早申錄取率比去年還略有提高,達特茅斯的增長率達到3.24%,而哈佛大學今年的早申錄取率也是6年來首次增長,賓夕法尼亞大學更是在10年錄取率下降後,今年首次增長。

至於對中國籍學生,各個學校的早申錄取有些變化。根據一些民間的統計(我個人的經驗是這些統計相對靠譜),史丹福大學今年比去年慷慨了很多,在早申階段錄取了14名中國籍學生(一半來自海外高中),比去年足足多出了6人。布朗大學去年早申發給中國籍的學生是10份,今年大約是15分左右,增長率也是大約50%。不過,哈佛大學今年的早申階段對大陸高中只發了1份錄取,來自長沙,和去年的慷慨相比,大為縮水。

特備是Boston College和UVA,今年首次使用ED方式,錄取率也是非常可觀,均達到35%左右。大家都知道,很多體育特長生或者關係戶,往往是從ED走掉的,因此,很多學校的ED錄取率是有水分的,但BC是個不輕易向金錢低頭的學校,所以,它這個35%左右的錄取率還是比較實在的。

BC和UVA向來對中國大陸學生比較高冷(當然這也和這兩所學校的國際生比例較低有關),特別是BC,今年改為ED後,似乎一改往日的高冷,甚至還有些溫情脈脈了。從我目前接觸到的錄取案例來看,BC今年居然從中國大陸錄取了一些SAT1400左右的學生,這在以往是不可想像的,所以今年ED BC的學生,算是走了個小運。個人一直很喜歡BC這所學校,我稱它是一所鄰家男孩或鄰家女孩般的學校。不要問我為什麼,我也講不出來原因,對了,就是你們經常說的,愛,往往就是out of no reason的。


另外,像BC這樣的學校,雖然排名30多,但長期以來,它的錄取難度和有些同一個排名檔次的學校相比,有著天壤之別。

但有些學校比如Emory、Rochester(今年首次進入前30)甚至紐大,今年對中國籍學生的放榜似乎沒有去年慷慨。

我是覺得,這些錄取數字,看看就好,沒有必要去琢磨這些東西甚至期望發現什麼亘古不變的規律。有些因素,申請者根本無法控制,你唯一能做的就是做好自己。就像哈佛,去年那麼慷慨,忽然今年高冷,而麻省理工,去年早申階段一個中國大陸學生不錄取,但今年居然從上外附中一所中學就一下子錄取了兩個。麻省理工今年ED總共錄取了11名中國籍學生,幾乎是去年的2倍。這種不確定性,你真的很難把控。

非常讓人欣慰,今年的ED錄取率相對較好,美國大學對中國學生也相對友好。但從中可以看出,各個大學似乎越來越看重在ED階段爭搶優秀的生源。

去年(就是2018-1019年度)的一個反常現象是,許多被waitlist的申請者最後都拿到了大學的正式offer。按照以往的經驗,被waitlist之後轉正的機會其實是非常渺茫的,特別是一些牛校。但去年,我這裡親手經歷的就有UCLA、CMU甚至康奈爾轉正的案例,有的學校甚至到了6月中學才發正式的轉正通知。

為什麼轉正那麼多?一個原因是發的那麼多offer, 最後人家沒有來,因此只能從waitlist這個池子裡繼續撈人。

我真的不是馬後炮,我當時就有點預感,今年的ED應該會比較友善。大學想想也憋屈,發了那麼多offer,最後人家不來你這裡報道,那怎麼辦,只有在ED階段多發點捆綁性的offer, 先撈一批優秀的申請者再說。

我想,這個趨勢應該還會持續下去。就這一點,我們得好好反思我們的ED策略,對於不是那麼非常優秀的學生,儘量能充分利用ED的優勢,精準學校定位,不要過於保守更不要過於激進,爭取在ED階段提早上岸。ED不錄,到了RD,每一所學校都是大家一擁而上的,甚至,一些ED被拒的大神,因為ED受了打擊,導致他們RD比較謹慎,他們甚至都要和你搶奪30名40名學校的名額。

賓大今年的早申請人數居然下降了9%,這會不會成為一個趨勢的開始還不好說,但是起碼有了一個比較平穩的預期。由於國內經濟影響和對美國的政治和就業等前景不確定的因素,確實導致了一些學生開始考慮英國和加拿大等國家的大學,很多中國學生今年也開始採取英美雙申。我們還了解到有普高的一些SAT 1500+的牛娃,在申請季開始前決定放棄美國大學,轉投北清復交的懷抱。對於焦慮的爬藤學子來說,這是個好消息,我也希望爬藤路上,我們不要走的那麼擁擠,更不要走得那麼匆忙。

我非常遺憾地告訴各位男同胞們,中國學生的錄取的陰盛陽衰現象依然繼續,比如,麻省理工早申的11份offer, 3男8女,嚴重不成比例。女生在早申請中依然占有非常明顯的優勢,尤其在大藤級別的學校錄取中,這個優勢更加明顯。理科男生依然不敵女生,今年MIT國內兩枚錄取都被上外附中女生摘得。雖說物以稀為貴,達到這種頂級水平的理科女生非常稀罕,但是中國傳統理科男生,天然有一種看不起文科的潛意識,大部分都比較直男,除非是MIT級別的理科天才,否則還是需要多一些同理心和文科思考,並且在申請材料中,體現自己理科強勢外的另一面,體現自己非標準理工男的一面,才有可能在常規錄取中獲得滿意的成績。


當然,海外黨(特別是美高黨)的優勢也是顯而易見的。大藤學校的offer,幾乎一半以上都是給了海外黨,甚至海外黨的offer是大陸學生的2倍以上,比如普林斯頓大學的11份offer,8個給了海外黨,哥倫比亞的13分offer,9分給了海外黨。提醒大家注意一個事實,海外黨加在一起才多少人啊,而從大陸中學申請的又有多少人啊,兩者嚴重不成比例。這種現象,依然會延續,大陸中學爬藤學子,僧多粥少的現象也會延續。我一直覺得,純粹從技術層面看,將孩子高中送入美高甚至其它海外高中,不失為一個明智選擇。

對於中國大陸的錄取,中學血統論依然繼續,就那幾個傳統牛校,占據美國大學錄取的半壁江山。但這幾年可以看出,美國大學似乎也在有意做平衡,比如哈佛今年唯一一個offer發給了長沙,史丹福給了烏魯木齊一個中學offer,包括前幾年從安徽錄取的哈佛和從雲南錄取的麻省理工。這些現象可以看出,大學一方面繼續青睞他們一直錄取學生的大陸中學,但另一方面,他們也在做一些嘗試,將目光投向一些邊遠地區和三線城市,這一方面可以體現他們錄取的多元化,另外一方面,也是他們錄取的一個出發點:讓所有人都對我們心懷希望。

今年被大藤級別牛校錄取的學生,其獨特性還是比較明顯的,比如史丹福錄取的中國籍學生,有搞古典學研究的,也有搞拉丁美洲研究的,這充分顯示,衝擊大藤學校,你身上的獨特性依然是個非常重要的錄取指標。想想也是,申請大藤的額,哪個不是托福110+ SAT 1500+,一堆的課外活動加上優秀的GPA,這些東西,大學已經看膩了,他們有限的名額,最終只能發給那些讓招生官影響深刻的申請者。


因此,我們應該好好反思,我們到底有沒有必要一窩蜂地去參加一些同質化的活動?我們到底是要一個優美的履歷,還是要遵從我們的內心,在我們真正感興趣的領域深耕細作?

今年冒出了一些黑馬學校,早申戰績遠遠好於往年,比如上海包玉剛學校、南京金陵中學中美班以及UWC世界各地的分校。我接觸到了一些包玉剛的學生家長和老師,感覺他們並不是很雞血,但今年的早申中,耶魯、哥倫比亞、布朗以及康奈爾均向他們的學生髮放了錄取通知,這種現象值得反思:美國大學在看重你是否優秀的同時,是不是越來越看重作為一個18歲的申請者,你是不是個擁有正常生活的中學生?

中國申請者的整體能力越來越強,造成內部競爭度更高了。學生們的語言、特長、科研、活動等等都有了大升級,興趣更加多元,視野更加廣闊,思想更加成熟。優秀的指標是動態的,幾年前的條件放到今天可能已經不適用了。雖說我們都知道社會責任感、同理心、個人品質、領導力這些軟實力指標是美國大學評價一個優秀學生的重要條件,但是我們常常被實用主義和功利主義所影響,被現實所迫,被滿格GPA和標化,動輒十幾門的AP,接二連三的競賽和活動所累,最後這些被我們認為是虛無的軟性指標就只是很表面化的粉飾一下了。

但是通過這兩年優秀大學的錄取者的觀察來看,都能從他們材料的邊邊角角中真實地感受出他們優秀的品質,小到與家人的情感紐帶,大到對世界的立志改變。一個之前錄取大藤的學生在申請復盤後看到了當時遞交的材料上,招生官highlight的評語就是「個人品格」。所以除了要做一個越來越優秀的個人,更要做一個越來越真誠的社會公民,才可能在越來越激烈的美本申請中勝出。


另外,在準備美本申請材料中,你提交的每一個細節都是值得你認真對待的。我前幾天發了篇給大家看看ED被拒的申請者的主文書,有的出於信任,把活動列表都發我了,我不客氣地說,有些列表先不說150個character是否措辭合理,就是有些排列都值得推敲,甚至,有些列表的描述我看不懂作者到底在說什麼。


其實,common系統里的activity list,填寫是大有講究的,不是你想當然羅列幾個活動上去,但顯然,有些列表的填寫有點天馬行空,看得出來申請者似乎沒有當回事。表格系統的內容,你不能完全指望中介機構,畢竟,你自己的東西你最清楚,同時,申請季,一個顧問面對那麼多學生,有時候難免會出點小錯,這個時候,申請者本人的細緻就更加重要了。


美本的錄取,錄取你可以有一百個原因,但拒絕你,只需要一個原因就夠了。因此,提醒各位,除了申請文書,你的每一個細節都要認真對待。



上個世紀的一場關於量子力學的科學大辯論,是關於粒子的關聯量之間是否存在確定性。以玻爾為首的哥本哈根學派認為確定性是不存在的,但愛因斯坦認為這種確定性是存在的。在一封他寫給玻爾的心中,他說了這句著名的話:上帝是不會擲骰子的。


但科學的發展和發現,越來越對愛因斯坦不利,就是說,上帝有時候會擲骰子的。

在美本申請中,有時候我們覺得一個申請者非常完美,我們看一份申請材料也是無懈可擊,但大學就是沒有錄取你,這個時候,我們能想到的原因就是:上帝有的時候是會擲骰子的。

但記住,在愛因斯坦和玻爾的那場科學對話中,因為無數人的懷疑、辯論和不斷的驗證,科學因此得以不斷發展和進步。最終,科學不論輸贏,它只談哪些人在這樣的進步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對每一個申請者也是這樣,我相信我們的人生到最後,都不會談到在2020這場ED之戰中的輸贏。但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獲得的成長,才是對我們今後的人生中彌足珍貴的。無論是錄取的喜悅的歡笑,還是拒絕後失望的淚水,它們都是我們人生路上的必要體驗,因為這樣的體驗,生命多姿多彩。

跨越千山萬水,在上海給所有的ED失意者一個大大的擁抱。


作者:張一冰

來源:張一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