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廣東省自然資源廳
7月20日上午,廣東省自然資源廳南粵古驛道保護利用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方為民帶領國土空間規劃處相關同志前往中山大學南粵古驛道文化研究中心(南粵古驛道實踐基地)調研,指導推動南粵古驛道文化研究工作。
圖為座談交流現場。
中山大學南粵古驛道文化研究中心成員、中山大學歷史學系主任、博雅學院院長謝湜教授介紹,在陳春聲教授的帶領與省自然資源廳等單位的指導和支持下,研究中心整合了中山大學歷史學、地理學等跨學科力量,依託樟林古港工作站,結合精準扶貧等工作,多次到南粵古驛道沿線鄉村開展大規模的田野調查,紮實推進與「古道學」相關的調查研究,取得了階段性的研究和實踐成果。
近期,研究中心團隊帶領學生赴清遠連州柯木灣村進行調研及實踐教學活動,對當地人進行口述歷史訪談,嘗試接觸、理解當地人群的思維方式和歷史記憶,深入挖掘並閱讀當地的歷史文獻材料,在歷史田野的考察中走讀歷史,並對歷史進行更具體和更深入的思考。
圖為研究中心團隊考察連州柯木灣村時發現的古驛道遺存。
圖為研究中心團隊採訪連州柯木灣村村民,挖掘當地民間史料。
圖為位於古驛道旁的店鋪遺存。
圖為研究中心團隊與連州柯木灣村村民開展口述史採訪。
圖為研究中心團隊在連州秦漢古道的合影。
研究中心充分利用公藏機構及部分民間私人收藏的多達十幾萬件的僑批,從研究與利用的角度開展學術論證,提取其中有較高價值的欄位進行整理和錄入,開展粵東百年僑批的資料庫建設。目前已完成第一期2萬多條僑批數據的整理和錄入,並初步建立僑批資料庫網,可實現網上檢索、用戶資料上傳、基本分析等功能,以便利研究者和公眾使用,希望藉此引起學界與民眾的關注和參與,不斷充實僑批資料庫。
圖為田野調查中收集的部分僑批。
圖為潮汕僑批資料庫文獻查詢頁面展示。
研究中心還充分利用已有的跨學科優勢,運用歷史地理學的方法和理念,通過GIS技術對汕頭埠的城市發展進行研究,展現20世紀40年代汕頭埠僑批業的空間分布情況,反映了僑批業經營網絡與潮汕地區海外華僑等信息的密切聯繫。同時,研究中心還收集了散藏於世界各地的三十餘幅從19世紀80年代汕頭開埠初期,至20世紀40年代未刊發的汕頭地圖。研究中心團隊將地圖按時間排序,廣泛比對各方面的材料,為每張地圖編寫圖說,整理編輯了《汕頭近代地圖初編》的初稿。書稿出版後將成為粵東地區第一本城市歷史地圖集與研究開埠以來汕頭城市發展史的寶貴資料。
圖為汕頭埠僑批局與華僑地產分布圖。
圖為汕頭埠僑批局經營業務分布圖。
圖為《汕頭近代地圖初編》中的地圖。
方為民副組長高度肯定了中山大學南粵古驛道文化研究中心在「古道學」研究和實踐工作中所做的基礎性工作。他建議研究中心要充分發揮歷史、地理等多學科聯動的優勢,進一步紮實推進南粵古驛道相關學術研究,並著力加強相關學術研究成果的推廣與展示,為「古道學」研究和傳播貢獻力量。同時,他還要求研究中心要深入挖掘考證中山大學在韶關樂昌坪石辦學時留下的歷史遺存,認真研讀相關書籍及史料,梳理總結中山大學坪石校區的歷史底蘊、紅色基因與學術大師事跡,為華南教育歷史系統坪石研學基地建設提供堅實支撐。
圖為參會人員合影。
中山大學歷史學系黨委書記龍波教授,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城市與區域規劃系主任林耿教授、院長助理楊忍副教授,歷史學系主任助理柯偉明副教授、歷史人類學研究中心楊培娜副教授,省自然資源廳國土空間規劃處相關負責同志參加了調研。
(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本站所刊文章僅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